在家學,也可以學得好

對莘莘學子來說,2020年的這個寒假必定是極不平凡的。由於疫情,學校延期開學,我跟千千萬萬的學生一樣,只能在家學習。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網上學習己成常態。各類學習軟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為學子們提供了海量的學習資源和渠道。在抗擊疫情的非常時期,利用學習軟件進行學習也從原來的“輔食”變為“主食”。在家學習的這段時間,一方面我通過“學習強國”APP“在家上學”的端口,進入“學而思”網校進行線上學習,另一方面,利用學校開展的網絡課堂進行學習。每天早上7:40,我堅持上網打卡,先完成學校開設的網課,再到“學習強國”選學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簽到打卡之後就算進入了課堂,英語老師溫柔的笑容就已出現在屏幕之上。隨著我點擊鼠標咔嚓一聲響,英語課正式開始。伴著英語老師甜美的聲音,我宛如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學習世界,這裡的一切都讓我充滿好奇。網上這位女英語老師講課生動形象,PPT製作得如一幅幅優美的連環畫,令我賞心悅目。同樣是語法點,在她的課堂上卻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小精靈”,活潑而又有趣,完全把我之前學習語法時的枯燥乏味一抹而去。每一節課都會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比如一首歌曲或一部電影,在欣賞歌曲和觀看電影片段之後,老師會將歌詞或電影人物對話中隱藏的語法點進行分析講解,可謂是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評論區一片“歡聲笑語”中,40多分鐘的課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當老師宣佈下課時我才反應過來,不得不依依不捨離開虛擬的課堂。

語文課老師是一位帥氣的大哥哥,自帶“播音員”聲效,說話標準,寫得一手好字。他教學生學習文言文時卻從不注重翻譯,而是著重字詞所對應的詞性,進而得出整句原話的意思。那天他講的是小說賞析,上課不久,老師就拿出他自己寫的一篇小說給大家看,並帶著大家分析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的手法。老師上課話潑,喜歡與評論區互動,40分鐘又轉瞬即漸。

上完第三節課,我趁著休息時間與家人一起鍛鍊身體——打一套八段錦。據說八段錦起源於北宋時期,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一套保健養生操,練習八段錦可以放鬆心身、消解疲勞、強身健體,對於久坐的我來說,練習八段錦更是可以放鬆心情,伸展筋骨,養精蓄銳,讓我更好地進入到後面的學習。

一上午過得很快,學得很開心,收穫也不少。到下午,我就開始完成學校和網校所佈置的作業,並自行整理筆記,解決錯題和不會做的題目。整理筆記是一個極需要耐心的過程,記筆記需要抄上大半個小時,但只要靜下心來,就能夠順利完成。整理之前,我會定下計劃,不完成就絕不休息,一旦有不耐煩時候,就把抄寫的內容小聲念出來,或者做幾次深呼吸,靜下心來就可以繼續了。

到了晚上,我會預習一下教科書並搭配學習學校印發的預習講義,嘗試弄懂每一個知識點,並圈注不懂的地方,便於向任課老師詢問。完成預習之後,剩下的時間我會用來閱讀。閱讀能讓人開闊眼界,修身養性,擴充知識。各類文本中我比較喜歡小說和科普書籍。小說能讓人置身於作者創造的世界中去。科普書籍則是培養學科興趣、獲取科學知識的一種有效捷徑。更為重要的是,我認為讀書能使身心愉悅,減輕學習壓力。

在這個假期,我讀完了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復活》,該書講述了俄國貴族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遇到自己曾經傷害過的瑪絲洛娃,瑪絲洛娃因其傷害而淪落到底層社會,遭陷害而被判刑;聶赫留朵夫良心發現後,在幫助瑪絲洛娃上訴的同時向她求婚以贖罪,最後徹底與罪惡的上流社會分離。小說中托爾斯泰有一句相當經典的名言:“人應當向死而生,每天,甚至時時刻刻都應意識到他的生命的終點是死亡,唯有這樣,無意義的生命才變得有意義。”

死亡是所有人的最終宿命,但死亡不是生命虛無的原因。抗擊疫情的戰役中,醫護人員迎難而上,最美逆行,他們既珍惜生命,又視死如歸。正是他們“向死而生”的大無畏精神,重燃了成千上萬人活下去的希望。相比“逆行”,在家學的一點點小困難又算什麼呢?甚至都不能說是一件壞事。雖然缺少老師的監督,反而能增強自控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也可以豐富學習生活。

點評

一談到“網課”,刷屏的似乎都是那些“卡頓”“翻車”的吐槽,還有“神獸”們的各類段子,經常讓人哭笑不得,但這篇文章是一股清流。作者眼中的網課都是滿載正能量的“好評”:賞心悅目、依依不捨、放鬆心情。這些感受來得真實而自然,作者就像導遊一樣,帶著我們領略了網課的一道道風景:有才的老師,生動的內容,多元的選擇。作者不僅愛上網課,而且把作業、筆記、預習等任務,安排得妥妥帖帖。作者通過閱讀文學經典《復活》,找到了學習的價值:“向死而生”不代表生命虛無,而要像“最美逆行者”那樣積極行動,讓自我活出意義。這種學習價值被賦予了生命的意義,難能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