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開山鼻祖—青瓷

青瓷是中國瓷器中一個龐大的家族,歷史悠久,在商代都已經有原始的青瓷出現了,成為了瓷器的鼻祖。在瓷器的歷史中,青瓷一直跟隨瓷器這個龐大的隊伍,重來沒有掉過隊,每一個階段都留下了輝煌的事件。

瓷器的開山鼻祖—青瓷

高麗青瓷蓮花座鏤空香薰

高麗青瓷蓮花座鏤空香薰

品相:花葉有小磕,底有窯裂

香薰整體分為三部分,即蓋、器身、底座,其中身與座相連。造型精巧,極盡雕飾之能。底座周圍陰刻唐草紋,座下有兔形三足支撐,造型活潑生動。連接底座與蓮座形器身的是倒置的六瓣花形,花瓣尖端微翹,頗顯張力。器身貼塑五層花葉成蓮臺狀,每片花葉上有以陶範刻出的突出的葉脈。器蓋上有七寶結紋樣的透刻球形裝飾,花蕊上鑲嵌有一個個圓點,為高麗瓷典型的鑲嵌技法的運用。器蓋中間有孔,燃香時,煙自孔通過透刻球形上飄出。蓋、身之間為榫狀扣合,扣合緊密。器物整體呈清亮的灰青色釉,細膩潤澤,典雅清秀。底座與蓋底皆留有支釘痕跡。此作品充分的顯示了12世紀高麗時代工藝的精煉美。相似器物可參看韓國國寶95號,《名品圖鑑》圖109,國立中央博物館編,三和出版社,1985年版。

文物局禁止此件拍品出境

瓷器的開山鼻祖—青瓷

哥窯青瓷高足碗

青釉的美學追求從開始就包含了大眾因素。青色是自然界最為悅目的顏色,不嬌揉造作,不分地域的存在,在早期的時候古人不能控制瓷器的顏色,因自然界普遍存在鐵元素將原始瓷器不經意地染青。大自然乃是造物主,讓青瓷的瓷器誕生,讓古人為青色歡呼。

瓷器的開山鼻祖—青瓷

清乾隆 仿龍泉窯青瓷刻三多紋梅瓶

秦漢時期製陶很發達,以兵馬俑為主,登上中國製陶也的高峰,漢時的青釉有鉛陶壓抑,顯的不怎麼風光,三國之後釉陶偃旗息鼓,青瓷悄然崛起,最讓今天學者興奮的就是穀倉,三國穀倉之名約定俗成。西東晉南北朝的青瓷為青釉之色的被動追求塗抹上了濃重的篇章。隋唐青釉大多是瘦形罐,平底,施半釉,胎底細緻,器型周正,充滿玻璃質感的青釉閃著晶瑩的光澤。

瓷器的開山鼻祖—青瓷

明永樂 龍泉窯青瓷劃纏枝花卉紋梅瓶

明永樂 龍泉窯青瓷劃纏枝花卉紋梅瓶

明洪武永樂時期之龍泉青瓷,與景德鎮白瓷青花極為相似,兩者相象之處,顯然易見,毋庸贅述,但一直缺實例來證實龍泉窯曾參與宮廷御瓷的燒造。直到最近,龍泉窯遺址出土瓷器,證龍泉窯或曾奉朝廷之命,燒製御用瓷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蔡玫芬籌辦的展覽,更進一步確實故宮藏品中,存有極為精緻的龍泉青瓷。

明初,梅瓶乃龍泉窯大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與本品相同之器,展於《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2009年,編號68。劃花紋樣與景德鎮蓮花圖案雖有相異之處,但大致相近。浙江處州龍泉官窯遺址出土廢品中,有相關連蓋瓶,見於葉英挺及華雨農,《發現:大明處州龍泉官窯》,杭州,2005年,頁39-101。

瓷器的開山鼻祖—青瓷

翡翠青瓷-美人腿

翡翠青瓷-美人腿

該瓶取隋唐經典造型,線條簡潔流暢,遠看千峰翠色,近觀一條條自然流動的翠綠色流釉,為天籟之痕——屋漏痕。屋漏痕原本是一種雨淋牆水痕,純屬天籟,是中國古代書法家所追慕的書法線條形式之一。何志隆先生將這種自然現象巧妙的運用在該瓶上,配以簡潔的器物造型,給人一種靜與動,疏與密的感官,是一件施釉和造型完美統一的力作,足以彌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