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罩大擔當 鞍山產業結構調整的精彩一筆

一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戰,竟催生出“鞍山造”防護用品這一新產業。從疫情初期沒有一家口罩生產企業、一“罩”難求的窘況,到現在擁有生產防疫物資企業15家,可生產包括口罩、醫用防護服、消毒液等在內的10餘種防疫產品,其中口罩日產量已近80萬隻,鞍山這座因鋼而興的老工業基地城市,在疫情之中不斷尋找發展機遇,以“小”口罩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為鞍山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添上精彩一筆。

遼甯浩宏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浩宏”)是我市一家成立了十多年的生產三類醫療器械公司,原本沒有生產口罩。1月28日,疫情發生以後,負責人陸劍南接到一個電話,省有關部門跟他溝通“是否能轉項生產醫用口罩和醫用防護服?”提這個問題時,“浩宏”沒有設備、沒有工人、沒有原材料,但陸劍南肯定地回答“能”。他馬上召集全部管理人員立即上崗,研究如何儘快實現生產。因有醫療器械生產的基礎,“浩宏”擁有潔淨車間、無菌車間、氣象色譜儀及專業檢測設備和人員,但生產口罩和防護服需要專業設備、工人,更需要很難購買到的原材料和專業生產資質。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來到“浩宏”,現場辦公一對一為其解決購買生產設備和原材料問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派出精幹力量全程服務,為其辦理相關資質,並駐廠幫扶和指導。2月28日晚,“浩宏”申請的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生產相關審批手續全部辦結。2月29日,立即組織生產。

遼寧琳之密語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琳之密語”)過去只生產化妝品,為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為解決疫情防控期間我市防護口罩急缺的情況,企業負責人大膽轉產日用防護口罩。為此專門到廣州採購了標準最高的熔噴布,每噸花費40餘萬元。雖然成本極高,但負責人夏玉娟說,作為一個私營企業家、一個鞍山人,她希望能真正地做點實事,以解家鄉燃眉之急。

“琳之密語”生產前需辦理商品條碼,按照商品條碼辦理流程的規定,企業註冊商品條碼從申請到發證需要十個工作日。市市場監管事務服務中心特事特辦,僅用1小時就幫助其完成了網上註冊、信息錄入、線上交費、資料上傳等註冊申報環節。並積極與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及中國物品編碼中心遼寧分中心溝通,爭取到支持,幫助“琳之密語”在1.5小時內完成了商品條碼辦理的初審和終審程序,為企業順利投產節約了寶貴時間。

記者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瞭解到,截至目前,鞍山從2月初防護口罩幾乎“零產能”,發展到現在生產口罩企業8家、擁有口罩生產線近20條,口罩產品涵蓋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和日常防護口罩等品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非常時期特事特辦、全程幫扶,幫助企業及時申報材料、協調相關部門打通‘綠色通道’,產品註冊、生產許可、樣品檢驗三項流程並行推進,保證了企業快速投產,也使‘鞍山造’口罩走向全國乃至國際市場。

市場監管人員說,補齊短板,壯大醫療健康產業,是民生的需要,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他們會繼續主動服務,幫助企業調整戰略方向,儘量避免產能過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