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故事六則,追根溯源,細看這些簡單詞句背後的故事

1、七竅通六竅——一竅不通

形容人什麼也不知道,一點也不懂。

講到這個歇後語,有個故事:

說一地主有一獨生子,讀書很笨。地主給這兒子請了好多老師都沒啥效果。

一次,他花大價錢從外地請來一名師教他兒子。

然,其子好吃好玩,根本不讀書,惹得那名師很生氣。

一天,地主問名師:“我兒子最近讀書有長進否?”

名師答:“七竅通了六巧。”

地主聽後,以為兒子大有進步,高興得不得了,逢人就講。

歇後語故事六則,追根溯源,細看這些簡單詞句背後的故事

聽了的人大都背後嘲笑地主。

他一鄰居看不去了,就對地主說:“七竅通了六竅,這叫一竅不通。人家是在說你兒子什麼都不懂,你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啊。”

地主目瞪口呆。

2、鱷魚的眼淚——假

傳說鱷魚進食獵物時都要流淚表示同情。指虛偽做作,沒有真實性。

關於鱷魚的眼淚,我在知網上去查看了一些相關資料,發現那是因為鱷魚的“鹽腺”恰巧長在眼睛旁。

歇後語故事六則,追根溯源,細看這些簡單詞句背後的故事

而“鹽腺”是幹嘛的呢?

“鹽腺”咱可以簡單理解它是一種能幫助動物排除體內多餘鹽分的外分泌結構。

生活在海邊和海中的一些動物鹽腺會比較發達。

因為它們的食物中鹽分很高,所以需要通過鹽腺將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外,以保持體液的滲透平衡。

而每當腺體活動時,殘暴的鱷魚就像在流著痛苦的眼淚。

3、城隍娘娘有喜——懷鬼胎

城隍本指護城河。後城隍亦指守護城池之神,是冥界的地方官,古代傳說中主管某城,手下有小鬼。城隍娘娘即城隍的妻子。

歇後語故事六則,追根溯源,細看這些簡單詞句背後的故事

這歇後語本指城隍娘娘懷上小鬼,後指心裡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4、半夜敲鐘——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這個詞語,應該大都有點印象是來源楚莊王的一段故事。(因為好像是中學課本里的篇目)

故事源自《韓非子·喻老》中的一段: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

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

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莊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歇後語故事六則,追根溯源,細看這些簡單詞句背後的故事

意思是“楚莊王統朝三年,不發佈政令,不治理朝政。

其右司馬隱晦的對楚莊王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

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廢的廢,啟用的啟,殺的殺,該提拔的提拔,大力整治國家。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莊王不因為小事而妨礙好事,所以能有好的名聲;沒有過早顯露,故此能有好的功績。所以說:“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遠。”

而半夜敲鐘,夜深人靜時,一聲鐘鳴足以驚人,雖本意如此,但引申義同楚莊王之故事。

5、長袍馬褂瓜皮帽——一老一套

用來指陳舊的一套,多形容沒有改變的習俗或工作方法。

這個故事要追溯到17世紀,清兵攻下江南以後,朝廷發佈命令推行剃髮令和易服令,要求漢人穿滿服,統一著長袍、馬褂。以此,穿長袍馬褂、帶瓜皮帽成了清朝典型的服飾裝扮。

到清朝被推翻後,中華民族的服飾更新,新時代,傳統的長袍馬褂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代。但是還有很多守舊的人,仍然穿著長袍、馬褂。而這些守舊人物一般被稱作“老夫子”。

歇後語故事六則,追根溯源,細看這些簡單詞句背後的故事

6、割肉自啖[dàn]——得不償失

說齊國有兩個勇士,一日偶然遇見,兩人可能相談甚歡吧,就異口同聲地提議說,相見機會難得,要不去喝幾盅。

然後兩人就找了個地兒喝酒,喝得醉醺醺後其中一人逗笑說:“要不,買點熟肉來下酒?”

另一個答:“買啥肉,你我身上都有,難道還用花錢去買嗎?要不還是節約一點錢算了”

前一個聽後,十分贊同,說:“吃下去,總還會補上來的。”

於是,兩勇士從腰間拔刀將自己身上的肉一塊塊割來,蘸著醬油大嚼大咽。

結果兩人因流血過多而命歸黃泉。

自己割自己的肉下酒,還真能下得去手。要不說就是酒醉害人,要不這故事就打個問號。

總之,咱做任何事之前,請多多思考思考,別莽撞,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至得不償失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