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又到一年端午,作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近年來,端午節“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的氛圍愈加濃厚。

這都得益於,在整個社會範圍內,傳統文化復興的呼聲越來越高,父母們也都更加重視對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

但是,很多家長也表示,不知道怎樣拉近孩子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提高他們瞭解傳統文化的興趣。

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這件事。


一、古代經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上個月,我們在《上了小學就沒空閱讀?一本書,三招解決閱讀的“三座大山”》中提到,從2017年開始,一系列語文改革,將閱讀提到了新的高度。

緊隨其後的,就是2018年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

經過歷時4年的修訂工作,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為新課程標準的重點之一,貫穿了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個部分。

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1、比重增大。明確規定“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占1/2”,佔據了半壁江山;

2、數量增多。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記憶難度;

3、覆蓋面增寬。“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古詩文,對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課標頒佈後,第一個北京市中考,就率先加大了傳統文化的比重,考生們普遍反映:

一眼看去全是傳統文化。除了傳統古詩詞和文言文之外,基礎運用和大作文也與傳統文化緊密聯繫。

那麼,如何通過古代優秀作品,更好的提升孩子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認知呢?

學習古代優秀作品,選材還是比較容易的,因為經典的作品,集中度較高,往往是大家耳熟能詳、口口相傳的作品。

但真要學習起來,難度也不小。

主要的難度在於,古代優秀作品的語境、表達方式都與現代不同,要讓孩子們真正領會其中的意境、涵義,需要家長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

1、在合適的階段,為孩子推薦合適的作品。

學齡前的孩子,主要以耳濡目染為主,除了家中可以播放經典作品的誦讀版本之外,現在許多的詩詞歌賦都已經被改編成兒歌,輕快且朗朗上口,可以讓孩子得到關於韻律的基本啟蒙。

在4-6歲的幼兒園期間,正是需要孩子強化規則意識、提高自控能力的時期。這時候,可以讓孩子從《三字經》、《弟子規》中學習禮儀,初步瞭解世界的運行規律、辨別是非;還可以通過成語故事、文化傳說等,加強孩子對傳統文化的直觀感受。

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到了小學低年級,可以結合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主題閱讀。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保持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小學高年級之後,孩子基本擁有了自主閱讀的能力。這時就可以讓孩子挑戰更高難度的作品,比如嘗試更加複雜的詩詞歌賦。如果基礎打得好,這個階段的孩子不需要特別解釋,也能夠領會到古代文學作品的韻味和景緻。

以端午節為例,宋朝許文通的一首《端陽採擷》: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寥寥幾十字,就生動地描繪了粽香和龍舟之盛況,彷彿在我們眼前展開了一副美妙的畫卷。

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初中之後,孩子們的思想逐漸成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成型,這時候,我們應該為孩子推薦更有哲學意義的作品,比如《論語》等,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

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2、藉助不同的載體,幫助孩子深入理解作品。

在學習古代優秀作品的過程中,家長的陪伴依然是最重要的。從啟蒙,到學習習慣,到獨立閱讀,再到建立三觀,只有我們最瞭解自己的孩子,也最能和他們產生共鳴。

除了陪伴,我們還應該充分藉助不同的載體,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學作品。

近年來,各類傳統文化節目走進我們的視野。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中國成語大會》,再到《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品味經典、提升心靈的風氣已經形成。

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適時地讓孩子觀看這類型的文化節目,對於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加強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都大有益處。

再比如,《經典詠流傳》節目中,藝術名家們,用我們熟悉的現代唱腔,重新演繹傳統經典,讓孩子們能更好地感受經典與現代的融合。

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我身邊有不少父母,非常聰明地使用“學習強國”APP,為初中、高中階段的孩子獲取高品質的傳統文化節目資源。在“學習強國”APP視聽學習目錄下,可以查找到文化板塊。通過《詩書畫》,看古道咸陽、煙花三月下揚州、感受蘇軾的率性人生、瞭解鄭板橋的才華橫溢;通過《國家寶藏》拜訪各大博物名館;通過《中國書法五千年》,看書法大家揮毫潑墨。

有些家長有這樣的困惑:即便是經典作品,其中部分內容在當今社會也已經不再適用,孩子長大了,有判斷能力了,對此並不認同、甚至產生排斥感,該如何引導。

實際上,一切知識都只有三個層面,分別是“道”、“法”、“術”。

經典,是指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現精髓和代表性的作品。他們大多是以最貼近大自然的樸實語言來描述,目的是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世界、與他人、與自己相處。

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雖然歷史背景不同,但古代經典所呈現的“道”,所表達的自然法則、宇宙規則是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所謂的“萬變不離其宗”。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多從更深刻、根源的角度來學習傳統經典中的“道”。

至於作品中的“法”和“術”的層面,可能是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制定的規則,或者具體操作方法,可以不必太過在意,只需要瞭解即可。

二、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文化,其實並不深奧,也不復雜。從百科定義上看,除了政治、經濟之外,人們的一切活動,都可以算是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除了古代經典文學之外,我們的衣食住行,也處處都是文化。

很多家長之所以不知道如何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正是因為,把文化限定在了文學之中。

實際上,在生活的不同領域,我們也都能看見文化的縮影。

以安安的幼兒園為例,這個學期的主題是家鄉傳統小吃和家鄉話歌曲。

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在學期的一開始,老師就召集家長們蒐集各類與傳統小吃有關的圖片和故事繪本,瞭解傳統小吃的典故;週末作業,是讓我們帶著孩子,實地觀察傳統小吃的製作過程,品嚐後,畫出自己的“傳統小吃路線圖”,在班級分享;手工課上,老師們準備了食材、道具,讓孩子們自己做小吃。揉麵團、壓制成型,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

學期中表演時,老師請來了家鄉話歌曲協會的會長,為孩子們介紹家鄉話的來歷,還請孩子們上臺合唱家鄉話歌曲。表演後,老師們還組織了古裝裝扮活動,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古裝,在幼兒園的木質長廊邊拍照留念。

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這些都是文化傳承。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間,得到了傳統文化教育。

這樣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因為在生活中,能夠調動五官感受的教育,往往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比如,在家裡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時,可以選擇捏泥人、製作中國結、做剪紙;在專業的手工作坊裡,還可以製作陶具等。

比如,在外出旅行時,可以多帶孩子看看博物館、看看特色建築,品嚐當地傳統小吃;

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比如,在培養孩子的才藝時,我們可以選擇和傳統文化有關的才藝。喜歡藝術的孩子可以學習繪畫和書法、喜歡數學和推理的孩子可以學學象棋、喜歡音樂的孩子可以彈奏古箏、吹響葫蘆絲、喜歡運動的孩子可以跳跳民族舞。

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比如,藉助各類節日,我們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聊聊節日的來歷,久遠之前的民俗風情。

以端午節為例,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古代人在孩子的額頭上劃上一個“王”字是為什麼呢?在端午時節,為什麼要用艾草來洗澡呢?南方北方的粽子,口味上有什麼區別呢?端午香囊是做什麼用的?

和孩子們聊聊這些有趣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身邊處處都有傳統文化的影子,只要我們始終關注、重視,我們的態度就一定會深刻地影響孩子。


昨晚散步經過晉安河邊,聽見龍舟擂鼓聲,安安激動地說:“媽媽,是龍舟!我去年看過划龍舟,好長好長!”邊比劃,邊過來拉住妹妹的手:“心心你看,龍舟,長長的龍舟馬上就要過來了!奶奶又要包粽子了,我最喜歡花生粽!”

我和爸爸會心一笑。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在傳統文化中,更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傳統文化教育,其實沒那麼難,只要做到這兩點,一定大有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