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德建設應注重培養公民的“三心”

【光明論壇】

社會公德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把社會公德建設作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個著力點,鼓勵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新時代的社會公德建設要不斷尋找破解社會公德治理難題的新思路。其中,重視樹立和培養公民的責任心、羞恥心、同情心,對於推動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一個新高度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責任心是破除社會公德建設瓶頸的關鍵。在社會公德建設領域,一些道德失範現象之所以久治不絕,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有些人誤讀了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係,導致公共意識、規則意識、責任意識的缺失。社會公德看起來事小,但不辭“小善”才能成大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郭明義愛心團隊”的回信中指出:“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當有人需要幫助時,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同樣,“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如果我們不共同抵制突破公序良俗底線、妨害人民幸福生活、傷害國家尊嚴和民族感情的事,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最終也會受到損害。

新冠肺炎疫情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正如恩格斯所說,文明已經教我們懂得“只有維護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只有每個公民都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才能真正拋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道德冷漠態度,衝破社會公德建設的藩籬,使人們真正樹立起強烈的法治意識、公共意識、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從而在行動上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共同築起堅不可摧的社會公德長城。

羞恥心是守住社會公德底線的堤壩。“不知恥者,無所不為。”一個人如果不知羞恥,就會不問是非、善惡,不顧道德規範,為所欲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有人從武漢返鄉卻謊稱從菲律賓回來導致數千人隔離,有人意大利歸來隱瞞行程導致整個鄭州陷入困境。這些人缺乏基本的羞恥之心,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更是無從談起。“羞恥心是人類情緒的精華。”人們有了羞恥之心,才能守住社會公德的底線,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主動反省自己的過失,從而達到“有恥且格”的理想境界。《綱要》強調“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對違反社會道德、背離公序良俗的言行和現象,及時進行批評、駁斥,激濁揚清、弘揚正氣”,這樣才能使人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同情心是醫治道德冷漠的良藥。如果說羞恥心促使人們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言行有所約束,從而有所不為,那麼同情心則促使人們主動關心人、幫助人,自覺自願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從而避免人人自危的道德冷漠現象。因為一個有同情心的人,會情不自禁地對他人的不幸遭遇或處境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在行動上自願給予道義支持或物質幫助。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全國人民踴躍捐款捐物,各地醫療隊逆行出征,各行各業同仇敵愾、攜手奮戰,用愛心唱響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讚歌,標註了新時代公民道德素質的新高度。

涵養公民的責任心、羞恥心、同情心,是提升社會公德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做一個好公民的內在要求。其中,社會責任心是總要求,是羞恥心和同情心的基礎;羞恥心是底線要求,要求人們有所不為;同情心是中間層次的要求,要求人們有所作為。當然,全社會公德素質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崇德向善的實踐中逐漸積善成德,需要法制法規制度的有力保障。只有把《綱要》的要求作為行動指南,從身邊司空見慣的小事做起,把責任心作為引航的燈塔,用羞恥心守住底線的堤壩,讓同情心不斷為公德續航,才能做一個新時代的好公民。

(作者:姚鬱卉,系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編審)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