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來臨?該如何應對?

到現在為止,疫情的發展已經打破了此前所有的推演,國外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177萬。誰也沒能想到,一個小小的病毒,可以說推翻了所有此前各方對2020年經濟前景的預測和展望。

在此之下,世界各大經濟體紛紛下調經濟預期。而相比較而言,中國在防治病毒上,用短暫的代價換來現在的復工率和疫情有效的控制。

很多人觀海外疫情發展狀況,大喊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投資的避風港,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將會吸引更多的資金和企業選擇中國。

然而,這種想法似乎過於樂觀。

在疫情的衝擊下,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一場“去中國化”的危機正在來臨,逆全球化的勢力正在迅速抬頭,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的地位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驗。

而這場衝擊,要比此前的貿易戰嚴重的多。

預將企業撤離中國

“去中國化”來臨?該如何應對?

為應對新冠疫情對於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出了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的抗疫經濟救助計劃,但其中有一個“改革供應鏈”的項目,卻專門列出24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資金,用於資助日本製造商將生產線撤出中國,以實現生產基地的多元化。

在2435億日元當中,有2200億日元將用於資助日本企業將產線遷回日本本土,235億日元將用於資助日本公司將工廠轉移至其他國家……

根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進駐中國的日資企業增至2005年的2.2倍,達到7.6萬家,其中有很多企業都在中國開設工廠,比如眾多的知名的日本車企和日本半導體企業。近兩年隨著中國內地製造業綜合成本的提升,一些日資企業也開始撤離中國。

與此同時的是,4月9日根據路透社報道,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Larry Kudlow)上週四表示,一種可能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迴流的政策是,將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

“說到讓企業迴流的政策,我們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庫德洛對福克斯商業新聞頻道表示,“例如,可以將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廠房、設備、知識產權結構、裝修等。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將所有相關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實際上等於我們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買單。”

這種支持力度和政策,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對於國內來說,本來疫情對國內的衝擊已經不容小視,而如果類似日本、美國等國家制造業再撤離,對於國內的經濟和就業的衝擊將非常嚴峻。

同時,隨著疫情的擴散,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對製造業產業鏈的衝擊,而是一場逆全球化的勢力正在迅速抬頭。疫情的發生,使原本下滑的經濟雪上加霜,同時致使更多的企業生存艱難和失業率大增。而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激化矛盾,西方國家的保護主義、美國的新孤立主義等逆全球化勢力可能借機抬頭。

另外正如保險業學會的劉延輝所言,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加劇,國際經濟秩序將有所調整。疫情將導致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環境變得更加困難。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將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在維護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秩序、推動經濟復甦與增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以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為主的發達經濟體與以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主的欠發達地區的摩擦可能一定程度升級並持續較長時間。

日本、美國為何此時特別強調"企業迴流"

“去中國化”來臨?該如何應對?

製造業迴流和遷移,一直是美國、日本等發到資本主要國家所強調的一個話題,而這次疫情的爆發更加的推動了這種想法。

截止上週,美國就業數據繼續惡化——610萬美國人申請領取失業救濟金,加上此前已經提交申請的,總數達到了1,678萬人。根據彭博財經統計,這意味著美國目前的失業率已經高達15%,比上一次經濟衰退期間的失業率高出5%以上。

據報道,紐約州僅上週就有35萬人申請失業救濟,此外,過去三週內已經處理了60萬份失業救濟申請,目前仍有超過20萬份申請處於待處理狀態。因失業人數過多,救濟申請系統不堪重負而崩潰。

而此時強調的企業迴流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挽救正在受疫情衝擊快速下滑的經濟。因為回遷或者是遷到東南亞等國,一方面可以增加就業;另一方面就是隨著中國近年來的發展,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遷出可以降低成本,也是對經濟的保障。

早在此前的貿易戰中,特朗普就一直呼籲製造業迴歸美國,讓“美國再次偉大”

2019年8月23日﹐特朗普援引1977年的一項法律,在推特上命令美國公司“立即開始尋找替代中國的方案。”

然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疫情的衝擊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對全球化下的去工業化產生反思。

西方國家尤其是一些歐洲國家“二戰”後逐漸將工業產能轉移至中國等國家,自身專注於研發、設計、文化等高附加值產業,高度依賴國際分工體系的協作。

“去工業化”是一柄雙刃劍,疫情面前其物資供給有斷鏈危險,口罩、防護服等必需品缺乏。這必促使其重新評估“去工業化” 利弊,尤其是在事關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等重要領域,啟動與吸引迴流必要的工業化項目,同時在全球謀求供應鏈多元化。

德克薩斯州一位名叫林恩‧伍利的作家,近日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就反映了對美國此前去工業化的反思:

中國生產和控制著超過90%的抗生素;中國生產大部分的呼吸機和外科口罩;中國完全有能力禁止向美國出口藥品。

一念之間,中國可以使我們的藥房貨架像衛生紙貨架一樣空空如也。

現在,大多數有頭腦的人都知道必須改變這一現狀。

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健康小組委員會主席安娜·埃舒此前便表示:“讓中國為我們製造運動服是一回事,但要依靠它來提供我們的藥品供應嗎?這是不可接受的。”共和黨參議員喬西·霍利在2月27日提出《醫療供應鏈安全法》草案,目的是針對中國爆發冠狀病毒而導致美國潛在的藥品短缺風險,藉此確保美國醫療產品供應鏈的安全。

中國,世界唯一一個全產業鏈的國家

“去中國化”來臨?該如何應對?

從產業鏈分佈的廣度方面來看,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和525個小類,從而形成了一個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能夠自主生產從服裝鞋襪到航空航天、從原料礦產到工業母機的一切工業產品,到可以滿足民生、軍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領域的需要,中國產業界藉此贏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成為中國經濟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在西方看來,中國是從2001年加入WTO之後,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的幫助下,才開始發展和完善其全產業鏈結構的,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已經發展為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鏈最完善的經濟體,目前中國的製造業總產值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佔比接近30%,佔中國GDP大約是1/3。

要知道,在加入WTO之前,中國只是一個經濟體量1.2萬億美元的國家,經濟份量連美國10.3萬億美元的1/8都不到。短短20年時間,中國已經發展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經濟體量相當於美國的2/3。

因為中國製造的太多產品,實在是物美價廉,讓歐美日許多原來的高利潤產業都逐漸衰落和不復存在,這在世界上為自己贏得了“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號。

因此許多西方國家認為,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不可避免的就出現“修昔底德陷阱”,甚至許多發達國家把中國經濟的發展放在本國經濟發展的對立面,例如此前的中美貿易摩擦。

而此次的疫情,讓這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更加重視國內產業鏈完整的重要性。但大量企業撤離中國,恐怕不太現實。

世界沒有第二個中國,但依然警惕衝擊

國外企業撤離,能找到更好的替代中國方案嗎?

從目前來看,恐怕不現實。

國際金融協會(IIF)早在2019年底曾發佈過一份研究報告,其中強調說,希望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製造業基地的國家可能都會感到失望,他們要麼體量太小,無法吸收中國龐大的加工和裝配貿易,要麼缺乏技術和供應鏈來處理更復雜的生產,缺乏支撐這一切的基礎設施,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目前還難以撼動。

就日本而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是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國,總金額約為1439.92億美元(同比增長8.4%)。並且近年來,日本對中國的出口額一直是高於從中國的進口額。也就是說,日本一直是中日進出口貿易當中的最大受益者。

而日本企業選擇在中國建廠,也更加接近市場利於企業的發展。

從美國來說,100%的補貼其回遷美國的巨大費用也只是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洛的個人建議,這巨大的費用很難在政策上落實通過。

而此時美企的回遷也不現實,因為其國內疫情仍然處於爆發期,在疫情沒有有效控制之前,經濟的活動也不可能恢復到正常的運轉。

同時,中國既是世界工廠,有著完整的產業鏈,同時也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對於企業來說,生產靠近市場往往更具競爭力。

另外根據數據顯示,即便是在過去特朗特再三呼籲美國企業回遷的情況下,根據數據顯示,美企在華投資達到了497億元人民幣,較過去兩年同期還增長了1.5%。而2019年8月底,據英媒報道的一項調查顯示,2019年有87%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沒有搬遷或者轉移業務的計劃。此外,幾乎所有還在中國運營的美企均表示,中國市場上還有許多盈利的空間。

2019年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對其會員企業的一項最新調查也顯示,絕大多數的美國企業表示其中國業務盈利,且表示其中國業務利潤率高於總體業務利潤率的受訪企業比例從去年的38%增加至今年的46%。同時,大部分企業表示,中國業務收入在過去一年繼續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中國業務是否盈利這一調查,有97%的受訪美企連續在2018年和2019年的兩次調查中表示盈利,而這也是自2010年以來的最高比例。

我們也不難發現,在過去的一年裡,許多美企業紛紛選擇落戶中國:美國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決定出資100億美元在廣東建設大型獨資石化項目;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在2019年1月動工,在2019年年底正式投產;福特宣佈未來五年,在中國投資114億用於研發,以適應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儘管如此,我們依然不能忽視疫情之下的這場“去中國化”危機。

中國該如何應對?

正如全國政協常委葛紅林所言:“不能天真地認為,中國防控疫情和快速復工復產的成效,會導致世界產業鏈的中心向中國轉移。而應理性地認識到,疫情之後,發達國家對各自產業鏈痛定思痛之後,將加快彌補和完善各自或區域化的完整產業鏈,有的甚至在重塑‘去中國化。”

中國對於疫情和“去中國化”的影響而言,司南君認為,對內首要的是保就業,目前許多人都在談刺激內需保經濟,要知道,如果沒有就業作為前提條件和保障,後面的一切都免談。那麼,保就業就要保障中小企業的發展,活下去才是根本。只有國內經濟企穩活躍,才能創造一個更好的市場來吸引外企。

對於外資,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我們的應對之策就是“順全球化”,以更高的質量,更優質的服務、更快捷的方式來確保全球份額的穩定。

國際貿易和全球產業的分工協作都符合經濟學原理,其目的是發揮各國的資源稟賦優勢,降低全球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因此,順全球化的具體舉措,就是遵循國際貿易的規則、消除貿易壁壘、降低關稅等。

同時,中國完全可以通過提高開放度、放松管制、完善誠信體系等,與國際慣例全面接軌。中國必須爭取主動,想方設法進一步融入到全球經濟之中,而這方面,不能只靠政策優惠,而是靠深度改革和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