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辣不歡“其實是精神自虐?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無辣不歡“其實是精神自虐?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在生活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明明很害怕恐怖片,但又忍不住想看;明明覺得熬夜很累,但還是會不停刷手機;明明知道吃辣會舌頭痛,但還是忍不住吃……

“無辣不歡“其實是精神自虐?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羅津創造了一個詞來形容這種行為:良性自虐,指一種通過自虐獲得享受的狀態。

羅津與同事在論文中稱:“當進行一些消極的行為時,人類的身體和大腦會感受到威脅。但 隨後會發現實際上並不存在危險,因此會有一種‘馭體於靈’的快感。”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身體不適,來獲得快感

“無辣不歡“其實是精神自虐?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 為什麼良性自虐會帶來這種“馭體於靈”的快感呢?

羅津教授認為:人類進化出了一種獎賞好奇與探索的大腦機制,發現新事物會讓人感到很興奮。如果我們吃了芥末、臭豆腐這些看起來 有危險的東西,最後仍能安然無恙,就意味著我們發現了新奇事物,之前的恐懼感隨即轉化成興 奮感。因此,良性自虐也被稱為“快樂逆轉”。


“無辣不歡“其實是精神自虐?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那麼良性自虐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呢?

  • 宣洩情緒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了不開心的事,通過看一些很虐的劇或是電影,我們的情緒就會藉著淚水得以釋放。因此,在大哭一場後,很多人會覺得開心不少。

“無辣不歡“其實是精神自虐?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所以,當你的朋友感到心情不好時,借他個肩膀讓他大哭一場,比千言萬語都更有用。

  • 轉移痛苦

通過身體上的疼痛,會讓注意力進行轉移。不再關注讓自己痛苦的事。比如暴飲暴食和厭食症,便是通過身體的痛感來減輕內心的焦慮。

“無辣不歡“其實是精神自虐?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雖然,良性的身體自虐會緩解情緒。但是長期以往,還是對健康有壞處的。如:暴飲暴食、熬夜、厭食等。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健康的排解方式,才是情緒疏導的關鍵。

  • 釋放宣洩

選擇一些健康的方式對自己進行情緒宣洩,才是長久之道。比如:到健身房揮汗如雨。既能達到宣洩情緒,又能塑造健康的體型,可謂一舉兩得。在運動潮如此盛行的今天,選擇健身更是對健康生活的選擇。

  • 精神轉移

選擇合適的方式轉移注意力也是很好的排解方式。比如:旅行、看書、追劇等,在喜歡的事務中尋找到人生的真諦。

許婧在與明星前夫離婚後,背上揹包環遊世界。在旅途中,她遇到很多有趣的事,也遇見了自己的另一個“他“。她沒有被壞情緒打敗,而是選擇了另一種美麗人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才是戰勝陰鬱的良方。

“無辣不歡“其實是精神自虐?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 心理暗示

當遇到挫折時,積極的心理暗示是很有必要的。有強大內心的人不會輕易被苦難打敗。

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後,仍是保持積極的態度。在獄中,她規劃時間,學習5-6門課程,並準備考取博士。她將生活的苦難化作前行的動力,過出詩意人生。哪怕是戴著腳鐐出現,她也依舊從容淡定,優雅的氣質背後更是內心的強大。

“無辣不歡“其實是精神自虐?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 尋求幫助

當內心情緒無法自我排解時,選擇親密的人進行傾訴,或是尋求心理機構的幫助都是很好的選擇。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情緒的疏導,早日走出心中的陰霾。

“無辣不歡“其實是精神自虐?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良性自虐雖然會有積極意義,但是選擇不當仍會造成惡性自虐的結果。

然而,只要我們選擇積極的方式排解情緒、面對生活,我們便終會迎來生命的春暖花開。

《大魚海棠》中,有這樣一段話:“人生是一場旅程。我們經歷了幾次輪迴,才換來這個旅程。而這個旅程很短,因此不妨大膽一些, 去愛一個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個夢……有很多事我都不明白。但我相信一件事。上天讓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就是為了讓我們創造奇蹟。“

“無辣不歡“其實是精神自虐?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END


參考文獻:

[1]楊劍蘭. 無辣不歡其實是種“自虐”[N]. 科技日報,2019-08-06(004).

[2]陳桂華.負面情緒的排解[J].政工導刊,2015(09):58.

微博@蕾拉小姐,海口網,圖蟲創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