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如果說最難忘的旅行是什麼?在我看來,應該不是自然風光的楚楚動人,也不是歷史古蹟的滄桑感人,更不是遊樂項目的體驗喜人,而是守著內心那份追尋精神高地的初心去探索所到之處的文化因子,我的文化北京城之旅,也許就是這樣一個開端。

——筆者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日程安排

第一天(2018年4月5日)

06:10 北京西站(T232列車)

06:48 車公莊西站(地鐵) 北京建築大學

09:00 軍事博物館站(地鐵)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10:37 天安門東站(地鐵) 安檢進入天安門廣場

11:47 中國國家博物館(步行)

13:37 方莊站(地鐵) 角樓圖書館(共享單車)

16:50 天壇(共享單車)

19:20 金泉港國際影城(共享單車) 《暴裂無聲》

21:30 海底撈火鍋(步行)

23:30 歸途(出租車)

第二天(2018年4月6日)

11:36 清華大學(公交) 參觀校園

14:00 北京大學(共享單車) 公開課

18:30 宣武門站(地鐵) 肯德基

19:00 繁星戲劇村(步行) 話劇《那場奮不顧身的愛情》

第三天(2018年4月7日)

00:00 萬達影城天通苑龍德廣場店(地鐵) 《頭號玩家》

02:30 歸途(出租車)

08:50 慶豐包子鋪(步行)

09:20 平西王府路口南公交站(步行)

10:30 798藝術區(公交)機遇書店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13:15 單向空間(共享單車)

17:30 北京西站(地鐵)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北京,中國的文化中心,自然與文化有著解不開的緣分。此次北京城文化之旅中,有瀏覽歷史展館,有參觀大學校園,有參加文化沙龍,有觀看話劇表演,有欣賞藝術街區,有品味特色書館(店)……看似豐富多彩,但細細品味,這些僅僅只是這座城市文化元素的冰山一角,且自己多是浮於表面,以後還需深度挖掘探究。

此文是自己文化行的首篇遊記,經驗相應缺乏,整理的不是很系統,只好以流水賬形式展現,作為留念。

第一天 2018年4月5日

06:10 北京西站

按照提前約定的時間,早上6點打電話先叫醒趙同學(我的初中同學,在北京建築大學讀研),然後乘坐地鐵前往這所大學。地鐵自動售票機只允許用5元、10元兩種紙幣,自己恰好沒有,而北京西站的人工購票排隊人數較多,因此自己直接辦了一張公共交通一卡通。從後續使用情況來看,自我感覺辦卡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省去了很多買票排隊的時間,而且公交還有半價優惠。

其實,從北京西站到北京建築大學這段距離並不算遠,但由於期間要轉一趟地鐵,用時也有半個小時,回頭再想想,最浪費時間的地方就是等車和換乘,尤其是換乘車期間的步行距離很長,比較浪費時間,其實地鐵上的時間並非很長。

06:48 北京建築大學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與趙同學一起在學校食堂簡單吃過早飯後,我們繞著校園逛了逛。這個校園由於在北京的2-3環之間,所以面積比較小,一眼就能看到所有的建築,10分鐘不到就繞著逛了一圈。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辦公樓、教學樓、食堂、體育場、住宿區等設施一應俱全。散步過程中,聊了一些關於北京生活的話題,瞭解到在北京,建築行業、航天領域相對比較好落戶,但有年齡限制, IT行業就比較難落戶。而關於北京市的基礎設施,在4環內是比較健全的,出了4環基本上不是特別健全。

散步一圈結束後,一起前往趙同學的辦公室坐了坐,瞭解到他是建築遺傳研究院,與之前理解的建築設計的傳統概念還是有一些出入。趙同學推薦說國家博物館和軍事博物館都很不錯,而且兩個博物館需要提前預約,上網查詢後顯示無法預約當天的,略有遺憾。

08:50 軍事博物館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其實在我想象中,軍事博物館應該是利用文物、文字、圖片等形式,系統全面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但當我進入軍事博物館後,直接映入眼簾的是各型飛機、導彈等裝備,地下一層是坦克、大炮等裝備,由於樓上沒有開放,沒能看到樓上的展覽。這樣的展覽對自己來說很是失望。

當然,自己起初的理解是有些狹隘的,軍事博物館不能只講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而應該是中國5000年來軍事變革的歷史。但我覺得展覽的方式,不能僅僅只有這些沒有規律規則可言的實物文物,而是以文物展現的形式講歷史來龍去脈,讓觀眾在瀏覽文物中瞭解歷史。

10:37 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中的知識財富》將單獨發文)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剛出地鐵站,就發現好多人在排隊,諮詢工作人員,要從這進國家博物館嗎?他們雖然給出了肯定的回答,我的內心卻很失落。反問著自己:這麼長的隊伍,這麼多的人,要排到什麼時候呢?但沒有辦法呀,只能排隊。前面有兩個大字映入眼簾“安檢”。內心充滿不解,難道進博物館的人這麼多?進館安檢這麼複雜?

排1小時隊後經過安檢發現,這只是進入了天安門廣場,要想進入國家博物館,如果沒有預約,還有100米的隊伍等著你。只好又排了30分鐘的隊伍,才算進入國家博物館的院子。在國博的門口,依然有兩個50米的長隊等待安檢。綜合起來,進入國家博物館的排隊時間共計2個小時。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進入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一道道樓梯,給自己的感覺是一臉茫然,該走向哪裡呢?自己探索一番吧。好在一樓有一個小指示牌,但跟前人特別多,就拍了一張照片直接上了二樓。

首先參觀的是美術創作工程《長江萬里圖》巨幅長卷展,這幅長卷繪製了從長江源頭到入海的一路風雨,每經一地都配有一首小詩,曲曲折折,綿延萬里,非常壯觀。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隨後直接上三樓,首先進入的是《中國古代錢幣》展廳,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從先秦時期到清朝時期的錢幣發展史。

隨後進入的是《中國古代書法》展廳,原本想的自己不懂書法、不懂藝術,這個展覽就跳過吧。但進去後發現,這個展覽講述的是書法的歷史,而並非書法的藝術。按照書法的撰寫地方區分的類型為:①甲骨文、金文。②陶文、瓦文、磚文。③碑拓、墓誌、刻帖。

緊接著進入《中國古代玉器藝術》展廳,對玉器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然後進入的是《中國古代青銅器》展廳,主要講述先秦時期的青銅器,不同時期的青銅器也相應呈現出不同的造型藝術、裝飾藝術與銘文書法藝術,這些階段性的變化恰為我們清晰勾勒出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之美的歷程。

最後進入的是《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展廳,中國古代瓷器按照釉色和裝飾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顏色釉瓷,另一類為彩繪瓷,彩繪瓷又可大致分為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

因為自己的時間有限,加上排隊時間較長有所耽擱,自己總體參觀的時間並不長。自我感覺,國家博物館真是一部文物《百科全書》,文物分類詳細,歷史脈絡清晰,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用個一週甚至一個月時間,也讀不完這本“歷史大書”,希望未來能機會再來北京,專門花一段時間細細品味其中的魅力。

13:37 角樓圖書館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走出方莊地鐵站,按照地圖顯示的位置到達角樓圖書館附近時,沒看到什麼標識,感覺周圍一片淒涼,路的一邊是護城河、城牆,另一邊是一些植物圍起來的低層建築。難道圖書館在這些植物後建築中?懷著這樣的疑問往那些建築走去,沒有哪個建築是開門或者有圖書館字樣。再次翻看地圖,顯示已經走過了!返回過程中,再次細心在地圖顯示位置觀看,發現護城河邊的城牆式樣建築就是角樓圖書館。原以為這是古城牆建築的一部分,沒有想到是圖書館,這個圖書館的標誌非常不明顯,容易看不到。

進入圖書館,工作人員主動問我:“你是來參加活動的吧?”我便回答道:“是的!”他便說:“向右拐,往裡走便是。”由於時間比較緊張,參觀完國家博物館,一心想著先趕到角樓圖書館,再根據時間在附近吃午飯。所以,此時的我還沒有來的及吃中午飯,很不好意思地問工作人員:“這附近有沒有餐館?”工作人員考慮了下,說道:“附近好像沒有餐館,不過在路口有一家還比較大的超市,你可以去看看!” 道過謝之後,便匆忙奔向那家超市。拿著麵包、牛奶結賬時,抬頭一看,在這個超市出口,竟然有一家餃子館。內心一陣無奈:只恨這家餃子館太隱蔽,現在去吃也來不及了。排隊結完賬後,直接在超市出口狼吞虎嚥一番,吃飽喝足之後直接奔向角樓圖書館。

在圖書館的沙龍活動現場入口,工作人員在對照表格查閱報名人員,確認過名字、電話之後,退還了報名時的20元押金。這裡需要解釋下這個報名押金制,由於很多書店、圖書館的沙龍活動是免費的,但是名額是受限的,如果直接報名,必然會存在很多人報名但是無法參加的情況,為了儘量確保報名人員能來參加活動,他們執行了報名押金制度,現場退押金。如果不來參加活動,押金就無法退回。這樣大大提高了活動參加的比例。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進入活動現場,找到了一個前排座位坐下。大屏上寫著: “《天黑的很慢》新書分享會:與矛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聊聊變老這件事”。這是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來到角樓圖書館座客“北京會客廳”,與書友分享他的新書《天黑得很慢》。周邊有個帥哥問我,你是經常來這參加活動嗎?你是學生嗎?等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我如實進行了回答,這是第一次參加活動,自己是外地的。隨後聊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活動便開始了。

《天黑得很慢》是一本關注老年生活的長篇小說。分享會主要講解有以下內容:

①為什麼每個人都要關注老年生活呢?周大新講,按年齡來說,人分為三種,即已經變老的、即將變老的和終將變老的,不管是為了父母或親人,還是為了自己,我們都應該為老年生活做些準備。

②為什麼會寫《天黑得很慢》這本書呢?從感性層面來說,周大新談到兩個故事:“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大概八十多歲的老人提著兩個洋蔥站在一個有四層樓的單元樓前面,眼裡滿滿的憂慮,我就問她遇到什麼困難,她說:‘這兩個洋蔥太重,我不知道能不能提上去’,我幫她把洋蔥提上去放在她家門口,下樓時看到她扶著樓梯一點點走上去,這讓我第一次感覺到,人到了晚年力氣被剝奪以後的深深的無力感”。周大新還談到張愛玲的逝去,正如張愛玲生前所預知的“我有時覺得,我是一座孤島”那樣,消瘦的她躺在地毯上,第一個發現她屍體的是一個看管公寓的人,發現張愛玲的屍體時,她已經故去三天之久,就像一座靜默的、無人知曉的孤島。從理性層面來說,在看到一些數據之後,也讓周大新越來越關注老年人,那就是:截至201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而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87億,“如果人口總量變化不大的話,意味著到那時候,每3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老齡化愈發成為我們國家很多人要面臨的問題”。

③步入老年可能面臨什麼樣的現實困境呢?周大新講了老年生活的五種“風景”,即陪伴的人越來越少、關注的人越來越少、遇到的險情越來越多、被騙的幾率較大、準備回到床上生活,造成這些困境,有老年人行動力喪失、智力衰退等身體原因,也有家人、社會他人對老人關注較少的原因。

④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變老呢?周大新給出中肯的建議:一是做好面對各種喪失的精神準備,不要怨天怨地,想法做一些事情,不被孤獨打敗;二是做好物質上和技術上的準備,比如裝修時在馬桶旁邊裝個扶手,準備質量好一些的柺杖,經常觀察輪椅的更新換代,學會給自己量血壓等等。同時,他也向全社會發出關愛老人、關注老齡化問題的倡議,“愛可以變成光,照亮每個老年人的生活”。當生命這場大戲緩緩落幕的時候,無條件的陪伴就是世間最美的風景。因為,“變老並不是悲慘的事,那像是夏季天黑得很慢”,但有愛就不孤單,有愛就有奇蹟。

在現場問答環節,有2名觀眾的問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①周老師您好,在您剛才的分享中,更多的是關於老年的淒涼,難道老年生活就沒有別樣的精彩風景嗎?②周老師您好,海明威和川端康成都是世界有名的作家,但都是自殺而死,我不想追尋他們自殺的原因,但我想問的是,老年生活真的那麼值得度過嗎?這兩個問題引發了我對老年的深入思考,也不禁感慨到這些讀者們能有如此獨特的角度和深入的思考。

16:50 天壇公園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到達天壇公園後,在路上能看到很多大爺大媽們,有的在打牌,有的談笑風生。感覺生活在皇根下的他們,沒有住房的負擔,孩子們估計從小有著比較好的教育環境,或是出國,或是有著自己的天地。他們有著很好的社會保障,說不定還收著不菲的房租。所以看來,人與人生來就不平等,這個沒有辦法解決。

第二天 2018年4月6日

11:36 參觀清華大學校園

到了清華附中,一直從小路往裡走,等著馬同學(我的大學同學,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過來接。馬同學騎著自行車到了門口,我倆步行走到紫荊食堂,吃過午飯。便騎車逛起來校園,清華大學的校園確實比較大。從這次逛大概感受到清華大學的校園風格,是一種方方正正、規規矩矩,而且紅磚綠瓦式樣。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途徑我夢寐以求的地方——圖書館時,認真在外觀摩了一番,這個地方不允許外人進入。不禁感慨,這樣的好學校,由於關注度太高,為了確保自身的良好秩序,就無法給地方作出相應的貢獻了。再就是一系列的學院樓,風格雖有各異,但大體相通。可以說,比較個性的算是數學樓,有走廊、有植物,很有感覺。再往前,就走到了老建築群,這裡主要有清華學堂、大禮堂等建築,還有比較出名的那個老門“清華園”。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再往前映入眼簾的新清華學堂,是一個劇場。真心羨慕這些學生能有這麼好的硬件條件。回想一下自己,大學前,生活只能為高考而奔波,學習學習再學習。大學後,生活只能為生計而奔波,工作工作再工作。好像最舒服、最自由、最無憂無慮的時間只是在大學時光。但是,再反思想一想,我自己的大學到底給了我什麼:給了我所需的知識?好像我也沒有學到什麼過硬的知識。給了我工作的起步?好像我如果沒有上大學,只要有經驗的積澱,工作也會幹的更出色。那麼,這份大學教育到底意義在哪裡呢?

14:00 參加北京大學講座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在當天上午,突然發現一個北大的新講座《太湖流域民間信仰與民眾文藝的調查研究》,因為關於文科的內容我都很感興趣的,更何況信仰、文藝這些我都比較關注,所以特別想去參加。在王同學(我的高中同學,在北大讀博士)的帶領下,我進入北大,簡單遊覽了校園風光。北大的建築風格與清華有很大不同,更多的是清代宮殿風格,路線更是自由隨性,所以,北大不再像一個大學校園,而更加像是一座清代的皇家園林。走著走著,便走到最有名的地方——未名湖。由於當天的天氣超級棒,所以未名湖的春色異常漂亮,讓王同學這個本校人都忍不住拍起照片來。隨後,我便走到人文學院,參加了那個講座。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人文學院的風格,更加古香古色。對於我這樣一個外來人來說,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個學校的辦公用房。進入房間以後才發現,講座的地方是個會議室,而並非教室。所以直覺告訴我,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講座。我安靜坐在旁邊,觀察著這些北大的學生,他們每看到一個年紀較老的人走進來,就特別激動。後來諮詢旁邊的學生才知道,這些都是全國在本領域的專家,分別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國內頂尖學校和機構。特別是講座開始之後,主講老師說,這是一個課題彙報和探討,更覺得這個活動的參加人不簡單。

我姑且不說這樣的一個活動最終有什麼意義,因為我看不到最終這個講座對於主講老師,或是參與嘉賓,他們最終能收穫到什麼。也許他們有收穫到討論的交流、思想的火花,但是我主要想談談我參與這個活動比較粗淺的幾個體會:

首先,在這樣一個最高學府,主講老師是充滿自信的。主講老師,從講課一開始便是自信,甚至是驕傲的。為什麼?我想,國內比較厲害的專家能被自己請來,自己是什麼人物,大家應該想想自知。自己是一個教授,是一個國內文科最牛學府北大的中文系教授,就憑這樣一個稱謂,無論在北京,還是在全國,都是讓人望而崇敬的。這種自信,來自最高學府這樣的環境對自己的培養,來自自己在這個最高學府平臺中作出的相應貢獻,來自各位專家前來聽取自己的精彩演講。這就是北大人,身上不自覺的會帶著一種自信的魔力,因為他們相信,他們肯定是國內領先,沒有他們做不成的事情。

其次,在這樣一個文化中心,參加嘉賓是國內頂尖的。北京,一箇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這樣的中心,代表著國內文化方面的最權威專家多數都這裡。所以,他們隨便做什麼工作,已經不用再說這是北京最牛,而可以直接大膽的說,這是全國最牛。如果想在北京搞一個全國專家會議,很簡單,因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就都在這裡,這就是北京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種優勢,源自於每個方面都是全國領先甚至世界領先,源自於大家有很好的便利條件進行探討學習。這就是北京,一箇中國文化的中心。

再次,在這樣一個狀元聖地,參與學生是非常厲害的。這個學校的學生,從外表也能透漏出一種自信,而且他們的行為習慣也都值得我們學習。對老師的尊敬,自己的謙虛,但卻又是謙虛中有鋒芒。他們聽課都帶著筆記本電腦,做筆記、查閱資料等都同時進行,這個行為習慣還是不錯的。當然,由於學生表現的機會比較少,觀察到的東西不是很多。

最後,在這樣一個個性時代,個人思想是很難統一的。

從這些全國大拿的行為舉止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個細小的特點,一是越是資歷老、名聲威望高的老師專家,越是謙虛謹慎、低調禮貌,都是相互禮讓,相互包容;二是雖然在做人上比較謙虛,但在學術上從不謙虛,直接擺明自己的觀點,而且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叫做生活上的朋友,學術上的“敵人”。可以說,他們是講究實事求是的,但他們也是有偏見的。

19:00繁星戲劇村觀看話劇《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吃過晚飯後,趕到話劇村時,劇場已經坐滿人,沒有辦法,只能坐到後邊了。這是人生第一次看話劇,叫做《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是經過多次挑選選出來的,所以有很多的感慨。話劇講述的是一個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穿越到爺爺的年代,感受著那個時期的別樣愛情,懂得了爺爺們的愛情故事。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話劇這種藝術形式,讓我不自然的與電影這種藝術形式進行比較,感覺還是有一些他獨特的特點的:

第一,話劇這種藝術形式的現場帶入感超級強。主要是形式上的現場感,讓人有種置身其中感覺,而不是說自己在話劇之外。當然,這個話劇與平遙的《又見平遙》相比還是差一些,但是他也達到了一定的現場效果。

第二,話劇這種藝術形式的現場感染力超級強。主要是指情感的帶動方面。因為演員在現場演出,無形中你也被帶入其中,面對面的情感流露比拍成視頻的情感流露更加具有現場感染力,而且當演員融入到觀眾中時,現場感情的感染力更加好。

第三,話劇這種藝術形式的現場表達感超級強。由於是現場表演型,所以話劇的表達力可以是多種影視中表現不出的誇張形式,不僅僅是在語言上的幽默,還有動作的滑稽,舞臺的特效等等,這些在視頻中時展現不到這種現場感的。

第三天 2018年4月7日

10:30 798藝術區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由於出發地沒有地鐵,最終選擇乘坐公交去798藝術區,有兩個考慮:一是不想在折騰公交倒地鐵;二是想在北京的地上走走,看看北京這座城市的芳容,而不再想感受地下點對點的地鐵交通。坐了大概1個半小時的公交,到達798藝術區。其實,到了還是一臉懵,這地方該咋逛呢?尤其我這不懂藝術的人,不懂藝術品、不懂藝術畫,感覺藝術應該跟我無緣吧。

走進798藝術區,映入眼簾讓我比較有感覺的第一個作品是一副塗鴉。為什麼會對這個塗鴉感興趣呢?因為,這個在《一席》講座中出現過,所以瞬間有種跟這種牛人走近的感覺。當然,其實一路上看到最多的還是,女孩子們與塗鴉的各種拍照。

走到這裡,我感到,不能就這樣糊里糊塗把時間浪費掉吧,還是看個正規的展覽吧,哪怕自己看不懂,也算受點薰陶吧。所以用百度查了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位置,直奔它而去。走到這個藝術中心門口,有三個展覽同步進行,看了看門口的海報,雖然啥也沒有看懂,但是還是進去參觀下吧。進去之後,好像買票參觀的人並不多。我直接到前臺,問的問題是:“什麼形式買票最便宜?”工作人員回答道:“你是學生嗎?”我無奈的說:“還有別的什麼優惠嗎?”工作人員說:“沒有了!”看來網上也沒有什麼優惠活動,便買了全價票進入了展廳。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首先看到的是謝南星的《香料》組畫,由於文字解讀的比較晦澀,所以看了大概好一段時間,突然有個脖子上掛著“講解員”牌子的小夥子過來說,我能給你們講解一下嗎?讓我第一感覺想到了我剛開始當博物館志願者的那種感覺?講解的目的是鍛鍊自己。因為這些藝術,多數人估計是看不懂的,所以大家都欣然接受了。這個小夥子開始了對7幅圖的講解,雖然,他的講解可以給我們一些信息,但總感覺他的理解也是模稜兩可,大都暈暈乎乎過去了,但總比自己看強太多。進入了第二展廳,薩拉•莫里斯:奧德賽。有個女孩子主動走過來,說要給我們講解,我們當然更是欣然接受了。這個女孩子的講解明顯比那個小夥子講解的更專業、易懂、得體。她每次講解中,總會說到每件藝術品(視頻、畫作、海報)的客觀情況,但也會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用一種比較活躍的肢體和語言加以配合,還帶著筆記本,對於自己比較陌生的內容記到筆記本上,原來藝術可以這麼講解,讓我這樣一個根本不懂藝術的人,慢慢了解到其表達的思想。漸漸感到,其實所有藝術都是相通的,都是傳遞承載思想的。這個女孩子講完這個展廳之後,再帶著我們講述了第三展廳。之後,又帶我們再次講述了第一展廳,感覺經過她的講解,才對第一展廳的繪畫有了深入的瞭解,對比之下第一個小夥子講的確實很亂。

從藝術中心出來,不知不覺已經到12點多了,由於對單向空間也是期待已久,在匆匆逛後就離開了798藝術區。總體來說還是留有一些遺憾的,想著下次來,再好好挖掘一下這裡的思想。

13:15 單向空間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此行來北京,一直心心念著單向空間。這讓太多人都不解,也許有人會好奇,單向空間是什麼?當他們聽到是一個書店時,更是大跌眼鏡:“一個普通的書店,怎麼會讓我如此著魔呢?”回想一下,這份憧憬主要源自於對《十三邀》的喜愛,當找到單行空間時,發現這書店既不在繁華的街邊,也沒有很大的牌子,在中國社科院的院子裡。不過,還好最終還是找到了。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進入單向空間,被滿牆的單向歷給震撼到了,首先去二樓看了下。阿乙讀書會的現場就在這裡,我諮詢工作人員:“如果沒有預定報名的話,是否可以進去呢?”被工作人員一口否決,說這場活動是嚴格控制人數的。聽到這個回答,我還是挺失望的,繼續問:“如果人來不全呢?”工作人員回答道:“到時會在一樓叫人的!”這是我的內心非常興奮,因為我知道不可能所有人都會按時來,所以準備賭一把。

城市探索 第一站:文化北京城之旅(2018年4月5日-4月7日)

由於時間還早,所以就出去找了家餐館吃了便飯。又再次到單向空間二樓,準備在門口等候,工作人員一下就認出我來,說沒有預定的先在一樓等候,如果等會人到不全,那麼我們會去一樓叫人。所以,我就直接在一樓樓梯口等候,剛好這塊有他們的推薦書籍《單讀》,就看了看這本書。沒看10分鐘,工作人員就下來叫人,看到我在樓梯口,趕緊對我說,可以上去了,並同時給我豎了大拇指。我想,應該是我兩次想進而進不去,並且一直在樓梯口等待的意志讓他有些感慨吧。

辛小磊,秉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理念,願結“勤於觀察、善於思考”之友,只為生活更加美好!微信公眾號、簡書同名賬號“辛小磊”,期待我們相互關注、成為摯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