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荒地變成“聚寶盆”,他們帶領村民走上“杏”福路

高原荒地變成“聚寶盆”,他們帶領村民走上“杏”福路

高原荒地變成“聚寶盆”,他們帶領村民走上“杏”福路

“駐村工作隊真是給我們辦了大好事。沒想到,平時不值錢的‘杏穀子’,現在成了能賣大價錢的‘金蛋蛋’。”二旦橋村村民李德小樂得合不攏嘴。

二旦橋村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紅十字會的對口幫扶村。近年來,市紅十字會堅持“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理念,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帶領二旦橋村群眾走上了以特色產業為主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原本爛在地裡的杏核成了村民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

昔日“荒山坡” ,今朝“聚寶盆”

初秋,站在準格爾旗大路鎮二旦橋村的山坡上,向遠處眺望,滿眼綠色。漫山遍野的杏樹,層層疊疊,隨著地形的連綿起伏,向遠處延伸,彷彿在訴說著希望與收穫。

高原荒地变成“聚宝盆”,他们带领村民走上“杏”福路

沐浴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東風,地處準格爾旗東部丘陵山區的二旦橋村,立足生態優勢,興產業發展,增內生動力,激活脫貧“一盤棋”,正向鄉村振興之路奮勇邁進。昔日“荒山坡”,今朝“聚寶盆”,鬱鬱蔥蔥的杏樹,已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多年前,這裡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到處都是荒山禿嶺,村民住的是窯洞,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電,白天外面颳風,屋裡還得點煤油燈。”二旦橋村黨支部書記賀成官指著對面的山坡回憶說。後來,二旦橋村響應國家退耕還林的號召,在房前屋後、山坡上種了杏樹,現在有杏林上萬畝。前幾年,杏肉、杏核都臭在地裡,沒人要,現在好了,包聯單位鄂爾多斯市紅十字會和村兩委充分發動群眾參與,開始發展杏林產業,今年全村銷售杏核10萬公斤,全村100多戶村民實現收入60多萬元。現在,這些樹都成了“搖錢樹”。

既要“金山銀山” ,也要“綠水青山”

二旦橋村屬於丘陵山區,山區規劃列為限制發展區。到底該發展什麼扶貧產業,更好地助民增收?對此,包聯單位鄂爾多斯市紅十字會在準格爾旗委組織部、大路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村兩委班子密切配合、並肩作戰,通過外出考察、充分徵求村民意見,針對二旦橋村特殊的立地條件,堅持“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的理念,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帶領當地群眾走上了以特色產業為主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高原荒地变成“聚宝盆”,他们带领村民走上“杏”福路

“脫貧致富,發展產業是根本之計,但也最難。發展杏林產業,最難解決的就是杏核銷路問題。”市紅十字會派駐大路鎮二旦橋村包聯駐村第一書記劉利鋒說。

在準確“把脈”後,劉利鋒與大路鎮政府、村兩委協商後,由鎮政府出面聯繫了內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該公司和村辦企業簽訂了利益聯結協議書,在保證杏核質量的前提下,以高於市場價優先收購村內所產杏核。針對村民把杏核運往廠家沒有交通工具且成本增加的問題,市紅十字會包聯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把第一批杏核統一運往廠家出售,第二批杏核廠家主動到村委會收購。銷路解決了,但是村民普遍反映存在脫皮難的問題,村委會又出資購置7臺杏核脫皮機供村民免費使用,許多農戶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就有1萬多元的收入了。

實實在在的效益,堅定了農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我家有50多畝杏樹,以前就是不忙的時候出去撿幾斤,用來換胡油吃,5斤‘杏穀子’能換1斤胡油。今年聽說能賣大價錢之後,我們老兩口中午不睡覺,1個來月撿了800來斤。”李德小高興地說,“前幾天我把‘杏穀子’拉到村委會院裡賣,以前質量好的每斤也就是賣1、2塊錢,現在能賣3塊來錢,真是‘撿’了2000來塊錢,這對於我們農民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了。”

伴隨著收入的增加,李德小家蓋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樓板房,門面全貼了明亮的瓷磚,緊挨新房的則是以前住的破舊窯洞,二者對比鮮明。

不僅“要脫貧” ,還要“能脫貧”

綠色發展,不僅帶來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還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困難群眾“等靠要”的思想,進一步密切了當地的幹群關係。

賈兵女是二旦橋村貧困戶,因病致貧,現已穩定脫貧。“我們老兩口身體都不好,我還做了心臟搭橋手術,種不成地,全家沒什麼經濟來源。一開始就想著看看政府能給點什麼,維持基本生活也就行了。慢慢地看著鄰居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駐村幹部也經常來給我做思想工作,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我也想加把勁,把日子過得好一點。今年看見村裡的人都去撿杏核了,賣的價錢比外面的高,我也撿了400來斤,能賣1000多塊錢。”賈兵女說。

扶貧要扶到根上,貧困群眾不僅“要脫貧”,還要“能脫貧”。其中,掌握一技之長很關鍵。針對二旦橋村村民普遍對杏樹剪枝、嫁接技能缺乏的實際,市紅十字會包聯駐村工作隊聯合村兩委,邀請內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對村民進行義務培訓。

“隨著越來越多的村民掌握杏樹栽培技術,杏核的質量和數量將實現雙增加,明年還準備繼續在杏林產業的深加工上做文章,到時候村民的收入就更高了。”劉利鋒對未來發展信心滿滿。

此外,包聯駐村工作隊還充分發揮“宣傳員”作用,先後多次開展政策宣傳、急救培訓等活動,為精準脫貧注入向善向上力量,激發了困難群眾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

產業扶貧帶來的變化可圈可點,村民的言語都是對幫扶單位的“點贊”,而市紅十字會的腳步還在村民的幸福路上延伸……

近年來,市紅十字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發揮包鎮聯村牽頭單位的統籌協調作用,為大路鎮12個村引進國家小糧倉項目99個,總價值31萬元;為大路鎮8個村、1個社區進行眼健康檢查,並對符合手術條件的白內障患者進行免費手術治療;投入和爭取資金49萬元,為二旦橋村鋪設過水路面和沙石路;為二旦橋村70多戶行走不便的老人配置了33臺輪椅和50根柺杖……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二旦橋村將繼續在‘綠’上做文章,把杏樹當成寶,發展鄉村旅遊、林下養殖等特色產業,過幾年,這裡就能實現春天賞花,夏天摘果。其中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老百姓的口袋富了,信任我們幹部了,幹部和群眾的感情聯繫更緊密了,能看到更多老百姓打心眼裡的笑,我們的初心和使命也就實現了。”大路鎮鎮長閆飛說。

記者:邱嶽

高原荒地变成“聚宝盆”,他们带领村民走上“杏”福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