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貝:有的人,天性是媚外,本能是奴才

金小貝:有的人,天性是媚外,本能是奴才


首發:知心小貝


上海開放大學中文系教授鮑鵬山曾在百家講壇《說水滸》中講了這樣一段話:

“如何去檢驗一個人有沒有道德感,就看他會不會生氣。如果面對黑暗、邪惡,面對世上一切不公和不平,你還能夠生氣,並且很生氣,說明你還是有道德感的。如果你面對這一切,不很生氣,甚至並不生氣,那麼後果就很嚴重,說明你的道德感已經麻木了,甚至已經同流合汙了。

同樣,怎樣檢驗一個民族有沒有生氣,就是看這一個民族,還有多少人在生氣。對邪惡、對不公、對不平,如果還有很多人在生氣,那就說明這個民族就有生氣。如果對邪惡、對不公、對不平,這個民族已經沒有多少人生氣了,那麼這個民族已經沒有生氣了。

能生氣的人,是有生氣的人。能夠生氣的民族,是一個有生氣的民族。如果要戕害一個民族的生氣,最陰險、最毒辣的辦法就是迫害那些還能生氣的人。所以,以為宋江搶了劉太公十八歲的閨女,“此時氣作一團、連話也說不出來的李逵”是多麼可愛,多麼可敬。

有人生氣,就會有人得救。鎮關西欺壓金翠蓮,魯達生氣了,金翠蓮就有救了。毛太公陷害二解兄弟,顧大嫂生氣了,二解兄弟就有救了。殷天錫要打柴進,李逵生氣了,柴進就得救了。

所以,生氣的人多了,社會就有救了。”

我為鮑鵬山先生的這段話叫好,也為我們這個世上面對不公面對邪惡還能生氣的人叫好,他們都是有血性的人。

自古,我們中華民族就是一個有血性的民族。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岳飛的血性。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是唐朝邊塞將士的血性。

西漢名將陳湯曾上書漢帝:“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表現了堅決擊退匈奴入侵的血性和膽氣。

劉伯承曾說:“自打從軍時起,我就做好了準備。路死路埋,溝死溝埋,狗吃了得個肉棺材。”

血性,是中國人打不垮的鋼鐵脊樑,是中國人民抹不掉的精神底氣。

於 歡在母親蘇銀 霞和自己被11名催債人長達一小時的侮辱後,生氣了,用水果刀刺傷了4人,是作為一個兒子的血性。

韓寒在某次比賽中嚐到了主辦方的貓膩,非常不滿,就當著全中國的面,公然豎起中指來抗議,來宣洩心中的不滿,是一個運動員的血性。

張 扣 扣二十年後為母復仇,連殺三人,更是一個漢子的血性。


金小貝:有的人,天性是媚外,本能是奴才

遺憾的是,在現代,我們民族的血性卻在漸漸地流失,我們經常會看到我們的國民在被欺侮時,不敢反抗和聲討。不敢也就算了,被欺侮後,還要奴顏媚骨地討好。

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清政府趕緊派使者回北京向洋人示好,運送了大量的糧食、冰塊和西瓜,來慰勞攻佔北京的八國聯軍。當大臣們覺得此舉有辱國體時,慈禧竟然下達口諭: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有一個意大利軍官不僅睡了她的龍床,還刻上了侮辱性的字句,她竟然寬容大度地說:“孩子總是孩子。我猜他此刻業已在家,與他的妻子或情人甜蜜共度。他萬萬不敢在他自己女王的床頭刻下如此字句……”

而對於她的臣民,她的名言是:“誰讓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讓他一世不痛快!”

抗日戰爭中,最讓人痛恨的是漢奸偽軍,他們無一不是對日寇表示出友善與諂媚,以個人利益而損害國家與民族利益。

現代經濟戰爭與金融戰爭,漢奸往往體現在價值觀、道德觀以及民族向心力、自豪感的侵蝕。

網上有報道,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有人身穿武士服裝,揮舞武士軍刀拍照;在播放慰安婦紀錄片時,有人哈哈大笑,擾亂公共秩序。

《非誠勿擾》上,只要出場的男嘉賓是外國人,即使不務正業也會被當成追求自由天性浪漫,大批女嘉賓舔著臉為他們留燈。

而這些女孩,面對本國的男子,卻是極盡諷刺、刻薄之能事,如果男嘉賓相貌醜陋、財力薄弱,更是被嘲笑侮辱。

有個朋友給我講過一件事情。他有陣子夏天經常去麥當勞吃早餐,那個麥當勞早晨起來二層總不開空調,又悶又熱。他每次去就都選擇坐一層。

幾乎每天都會有人從二層下來跟值班經理說:能否開一下二層的空調?但從來都沒人開。

過了兩天,又來了箇中年外國男人,他從二層下來跟值班經理說空調的事兒,結果,值班經理馬上就給開了。

前不久,一名護士被確診新冠的老外毆打,委屈之下發了一條朋友圈,卻被醫院領導“鄧主任”臭罵,並要求“忍一忍就過去了”。

南京日報報道“南京一街道為隔離老外提供暖心服務,幫狗找旅館,一天送20趟快遞”,極盡媚態。

有的人真的特別下賤,看見外國人就跟看見他親爹似的。

網上有一段話,說得特別好:不管是精英還是草根,當你避免對老外的情感構成傷害的時候,難道就應該無視自己同胞的感情嗎?難道你已經跟這個國家劃清界線了嗎?難道你已經確認並準備好了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會倒戈相向嗎?

看看現在的社會,看見有人行兇不敢出手阻止,看見豺狼當道不敢吭聲,假貨假藥騙子橫行,還都是在各大電視臺堂而皇之地做著廣告。

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受害的又不是我一個人。

在這樣的思想觀念下,你不反抗,不光損失了個人的利益,更助長了歪風,鼓勵了畜生,讓邪惡更加邪惡。

老人倒了不敢扶,眼見別人被碰瓷不敢上前指證,看見路人被撞不去施救······當國民的行為以“自保”、“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為準則時,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施暴者和受害者。

制定規則的人同時也在破壞規則,遵守規則的人畏懼權力,不敢爭取自己的權益,轉過身也在自己的能力之內破壞規則。如此惡性循環,社會道德必然淪喪。

民族沒有了道德感,就像人沒有了羞恥感。人盡可夫,人儘可欺。很多人看上去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其實天性是媚外,本能是奴才

偉人曾說,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化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軍。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可是,很多飽讀魯迅文章的人僅僅只是在論戰中言語尖酸刻薄,在“與人鬥其樂無窮”的亢奮中兇殘狠毒,在強權面前卻成了忠實的走狗。


金小貝:有的人,天性是媚外,本能是奴才

如果沒有批判精神和血性,書讀得再多,依然是奴顏媚骨。

為了民族的未來,為了我們自己,願我們在面對不公、不平、邪惡的時候,能夠生氣,敢於生氣。

如此,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