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戰”漣源向貧困“山頭”發起總攻

較真碰硬“督” 凝心聚力“戰”

——漣源向貧困“山頭”發起總攻

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涟源向贫困“山头”发起总攻

圖為楓坪鎮金家村駐村工作隊和施工人員一起幫助貧困戶新建住房。 劉再麗 攝

鄒娜妮 劉再麗 王萬超 李凱平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剛剛摘帽的漣源乘勢而上,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難度大的縣和村掛牌督戰”的指示精神,再聚焦4650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16147戶非建檔立卡特殊困難群眾2類7種對象,集中力量“補短板、攻難點、強弱項、穩成效”,吹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號”, 向貧困“山頭”發起最後總攻。

掛牌督戰、盡銳出戰,百日攻堅、背水決戰……針對貧困人口500人以上或未脫貧人口30人以上的66個省市重點村、500人以上的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和涉及的19個鄉鎮掛牌督戰。用“百日攻堅行動”全面檢視脫貧質量、仔細打掃戰場,克服疫情不利影響,邊幫扶、邊整改、邊鞏固,實現村村過關、戶戶過篩、項項達標,確保脫貧攻堅取得根本性勝利。

掛牌督戰——

戰鼓再擂響,只為決戰決勝

3月18日上午,漣源市35名新選派的駐村第一書記蓄勢待發,參加完2020年全市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動員培訓會後,就立馬趕赴各自“戰場”。這些來自市級以上單位的優秀中青年幹部,鼓足了幹勁,充實到掛牌督戰村,專職從事駐村幫扶工作。

戰鼓催人急,攻堅不畏難。連日來,六畝塘鎮扶柯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譚澤紅先後走訪未脫貧的11人,查看他們的住房是否安全,用水用電是否保障,再詢問、再瞭解貧困戶的脫貧訴求。通過幫扶,右肢殘疾的貧困戶鄧異交,在村裡的酸橙產業園做起了除草工,一天能掙90元。

經過幾年的努力攻堅,漣源貧困人口已從2014年的144356減至去年底的437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45%。作為全省掛牌督戰脫貧攻堅重點區域,漣源一鼓作氣,越戰越勇,紮實做好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全市督戰內容包括堅持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統籌推進情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保障情況,落實完善產業扶貧組織合作和利益聯結、提升扶貧產業帶貧益貧情況,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情況等。

“領導帶頭督戰、充實主戰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在漣源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的掛牌督戰工作方案中,66個掛牌督戰村都由地市領導掛點督戰指導;對掛牌督戰的重點工作、實施辦法、工作方案都明確了責任部門,一一列出清單,一戶一方案,因戶因人精準施策。

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戰”,市紀委監委重點加強對掛牌督戰工作的監管,對弄虛作假、作風漂浮、整改不實影響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的單位和個人,嚴肅追責問責,切實改進作風,堅決杜絕只督不戰、捨本逐末。

掛牌督戰,“督”是手段,“戰”是目的。“脫貧攻堅推進到現在,剩下的貧困人口總量雖然不大,但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漣源市副市長、扶貧辦主任易專說,“開展掛牌督戰,就是要啃下硬骨頭,把短板補得再紮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百日攻堅——

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施策

漣源市楓坪鎮積極開展脫貧攻堅百日行動,要求全鎮22戶危改房在5月31日前全部竣工,並達到入住標準。全鎮實行掛點駐村領導包村,幫扶責任人、村幹部包戶,採取掛圖作戰,銷號管理。現全鎮10戶危房改造已竣工,12戶正在抓緊施工中,確保如期實現住房安全。

最近,楓坪鎮金家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廖鶴松一直吃住在村部,督導駐村和結對幫扶幹部逐戶走訪未脫貧群眾,制訂“一戶一策”幫扶措施。“現在駐村和結對幫扶幹部白天走村入戶,全面摸排13戶38人未脫貧戶狀況,晚上分析解決問題。”廖鶴松說,他們正以督戰促決戰,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在6月30日前全部脫貧。

用一百天的時間,攻克脫貧攻堅戰最後“碉堡”的難點、堵點、漏點,是漣源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施策的又一力舉。

從3月10日開始,圍繞貧困群眾增產增收和鞏固脫貧成效,漣源將產業就業幫扶與問題排查整改一體推進。一方面,住房安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飲水安全等問題在6月底前一一清零;另一方面,既重視解決共性問題,也重視解決個性問題,落實到戶、細化到人,為貧困群眾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脫貧方案。

春意漸濃,攻堅正酣。漣源的田間地頭,620名農業技術人員正行走奔忙,有的面對面指導貧困戶機耕深挖、插秧播種;有的手把手教會產業基地貧困勞動力培植施肥、剪枝修苗;有的利用手機微信和技術平臺,發佈各種節氣信息,回覆各類諮詢。產業興旺,脫貧才可實現,穩收方可持續,科技特派員為該市的扶貧產業發展壯大一路 “保駕護航” 。

為充分調動貧困戶積極性,幫助和促進貧困群眾增產增收,漣源繼續實施“千企幫村、萬社聯戶”行動,因地制宜發展柑橘、蔬菜、油茶、中藥材、茶葉、“三黑”養殖、農產品加工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同時完善帶貧減貧機制,大力推廣訂單生產、土地流轉、就業務工、保底收購、生產託管、股份合作、資產租賃等模式,進一步擴大產業脫貧的覆蓋面。

穩定脫貧,就業是關鍵。漣源聚焦“穩就業”,切塊500萬元用於扶貧公益性崗位補助,開發公益性新崗位1000個,對口安置未脫貧戶、返貧風險戶和非建檔立卡邊緣戶中具備勞動能力或半勞動能力的人員;建立工作平臺,收集發佈招聘信息,加大貧困勞動力線上線下招聘,鞏固“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實現充分就業”成果。

提振信心——

走向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住上了新房子,是楊市鎮茶亭子村貧困戶文義兵這兩年最開心的事。“從前我和老伴住在破爛的土磚房裡,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去年,村裡給我家進行危房改造,我們終於有了既堅固又美觀的家!”70餘歲的老人喜笑顏開。

脫貧攻堅沒有退路,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信心。放眼漣源,無論是扶貧幹部還是貧困群眾,對打贏脫貧攻堅戰都充滿信心。

“我跟兒子住在一起,兒子有嚴重的支氣管炎,無法乾重活,扶貧幹部就鼓勵我們發展養殖業,還給我們備了小雞苗。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過越好的!”在七星街鎮茹草村,67歲的陳漢南雖已在2016年脫貧,但仍存在返貧風險,因其家住在山上,扶貧工作隊分析後決定幫助他們養殖跑山雞,再通過消費扶貧的方式讓他們穩定脫貧。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許許多多的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解決了“搬得出”的問題,下一步的重點是“穩得住、能致富”。

從建立專項扶持資金、盤活用好土地資源、發展脫貧產業、擴大就業扶持、搭建創業平臺、強化社會保障、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等7個方面,漣源不斷加強易地搬遷“後半篇文章”,讓搬遷戶入股經營或勞動就業,實現98%以上搬遷人口樓上生活、樓下就業。

作為搬遷安置人口500人以上的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正在開展更為持續的扶持管理,進一步配套配齊配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綠化亮化美化,大力完善社區自治管理,全力支持扶貧車間發展後勁,力求搬遷戶的安全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戰鼓擂響催人急,漣源向貧困“山頭”發起的最後總攻和轉型鄉村振興正在進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