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因子風暴:身體過於強壯反而可能更容易讓人喪命於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已經席捲了210個國家和地區。截至目前,全球新冠感染確診病例數已逼近200萬人,新冠病毒死亡人數逼近13萬,其死亡率近7%,而流感病毒引起的死亡率不到1%。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和相對 流感的高死亡率,不得不引起各國高度重視和防疫。

美國目前新冠感染病例數超過61萬,死亡人數超過2.5萬人,而這些感染和死亡人群中,不只是老年人,很多年輕人和中年人也被新冠病毒波及。在這些年輕感染人群和死亡病人中,我們需要認識瞭解一個疾病,即「細胞因子風暴」,它在此次疫情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早在2015年它就被廣泛認識,因為那一年全球爆發H5N1禽流感,其高死亡率就與細胞因子風暴有關。

細胞因子風暴:身體過於強壯反而可能更容易讓人喪命於新冠肺炎?

什麼是細胞因子風暴?

「細胞因子」是身體免疫細胞和其他細胞分泌的一種「小蛋白」,它在正常免疫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協調身體抵抗感染和誘發炎症反應。但是,當大量細胞因子同時迅速釋放入血時,損傷便會發生,引起嚴重的免疫反應,通俗說就是免疫過頭了。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新冠病毒侵襲肺後,誘發炎症反應,吸引免疫細胞進入肺、攻擊病毒,引起肺局部炎症發生。在一些新冠病毒感染病人中,身體免疫細胞釋放了過多的或者不可控的細胞因子時,這些大量的細胞因子不僅引起炎症反應,反過來還會激活更多的免疫細胞,再度釋放大量細胞因子,如此循環,會引起「超級炎症反應」,造成器官嚴重損害、甚至死亡。細胞因子風暴又稱為「高細胞因子血癥」。

細胞因子風暴不僅見於病毒和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它也見於非感染性疾病,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胰腺炎。有些免疫治療也會引起細胞因子風暴。


細胞因子風暴:身體過於強壯反而可能更容易讓人喪命於新冠肺炎?

細胞因子風暴的臨床常見症狀和體徵包括高燒、紅腫和水腫等炎症反應、體乏無力、噁心。嚴重者可以導致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因此,細胞因子風暴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對COVID-19感染有嚴重反應,而其他人僅發生輕症反應”。細胞因子風暴一般不會見於幼兒,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體內產生誘發炎症的細胞因子水平很低。

與細胞因子風暴有關的繼發性嗜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sHLH)

新冠肺炎主要死亡原因是肺衰竭,由於新冠病毒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除此之外,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死亡原因是「繼發性嗜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sHLH)」。它的發生與細胞因子風暴有關,引起超級炎症反應,引發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成年人,sHLH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主要臨床特徵包括高燒、血細胞減少、高鐵蛋白血癥,並且約50%的病人會發生肺部病變,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與新型冠狀病毒嚴重感染有關的細胞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7、粒細胞刺激因子、干擾素γ誘導蛋白1、巨噬細胞炎性蛋白1α、腫瘤壞死因子α,這些細胞因子過度釋放,引起細胞因子風暴,發生sHLH。此外,在武漢150個新冠病毒確診病例中進行多中心研究【1】,證實新冠肺炎死亡與病毒誘發的超級炎症反應有關,發生細胞因子風暴的細胞因子主要是血清鐵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

細胞因子風暴:身體過於強壯反而可能更容易讓人喪命於新冠肺炎?

目前對新冠肺炎治療主要是對症支持治療。如過去的非典疫情,激素在新冠疫情中也不是常規治療,它有可能加重新冠病毒引起的肺損傷。但是,在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中,如發生細胞因子風暴引發的超級炎症反應,那麼對其治療很有可能受益於「免疫抑制」。目前相關的免疫治療包括激素、靜脈內注射免疫球蛋白、選擇性細胞因子抑制劑(anakinra或者tocilizumab)、JAK抑制劑。

  • 白細胞介素1抑制劑(Anakinra):在膿毒血癥的3期臨床隨機對照試驗數據分析中【2】,發現發生超級炎症反應的敗血症患者受益於此抑制劑治療,生存率顯著提高,很少發生藥物不良反應。
  • 發現白細胞介素6抑制劑(tocilizumab):在國內白細胞介素6增加的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多中心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中【3】,其被證實有較好的療效。
  • Janus激酶抑制劑(JAK抑制劑):不僅可以減輕炎症反應,還可以影響新冠病毒侵及細胞【4】。

結語

細胞因子風暴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年輕人和中年人。因此,所有新冠病毒嚴重感染的患者都應該篩查是否發生細胞因子風暴,或者超級炎症反應,比如通過實驗室檢驗篩查是否有增加的血清鐵蛋白、降低的血小板計數、或者紅細胞沉降率等等。對於發生細胞因子風暴或者超級炎症反應的患者,免疫抑制劑治療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那麼,一個重要的問題浮出水面亟待回答:過於強壯的身體是否反而在此次疫情中讓人死的更快呢?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您怎麼看呢?

參考文獻:

1. Ruan Q, Yang K, Wang W, Jiang L, Song J. Clinical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due to COVID-19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data of 150 patients from Wuhan, China. Intensive Care Med 2020; published online March 3.

2. Shakoory B, Carcillo JA, Chatham WW, et al. Interleukin-1 receptor blockade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ortality in sepsis patients with features of 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 reanalysis of a prior phase iii trial. Crit Care Med2016; 44: 275–81.

3. 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or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ocilizumab in the treatment of new coronavirus pneumonia (COVID-19). Feb 13, 2020.

4. Richardson P, Griffin I, Tucker C, et al. Baricitinib as potential treatment for 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Lancet 2020; 395: e30–31.


此文屬於北美小丫的“小丫說醫”系列醫學科普文章,用樸實的語言科普醫學知識,解讀老百姓常見的疾病。如果您喜歡“小丫說醫”,請您關注@“北美小丫”,謝謝!

文章由北美小丫所著,文章版權歸屬於北美小丫,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即,註明文章來源“今日頭條”和文章作者“北美小丫“),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