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尋找翠翠,這樣的翠翠,你愛嗎?

邊城,找翠翠

作者 :姜 峰

邊城,尋找翠翠,這樣的翠翠,你愛嗎?/姜峰


對茶峒,一直有種嚮往,因為《邊城》,因為那個叫翠翠的女孩子。

現在,我已漫步在邊城——茶峒河邊。

儘管這裡已改名邊城,但我還是喜歡叫茶峒,也許每個邊遠小鎮都可以叫邊城,但沈從文筆下的那個邊城——茶峒,只有一個。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邊城》開篇之句,簡單之極,悠遠之極。

這樣熟透了的句子,在腦中盤旋。

那個叫翠翠的女孩子在哪?在哪呢?

那條小溪呢?那位老人呢?那條大黃狗呢?

邊城,尋找翠翠,這樣的翠翠,你愛嗎?/姜峰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黃泥的牆,烏黔的瓦,位置卻永遠那麼妥貼……,山中有城,城中有山,青石板街依山就勢,縱橫交錯。這些青石板的石條是茶峒人一塊塊從山上揹回來,一鑿鑿地鑿掉那些多餘的部分,粗糙的部分凹凸的部分,再一塊塊地連著鋪過去,路越多希望也越長。一個多世紀過去了,青石板磨得油亮。”

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小景,一道令人神往的風景。

小溪依然流淌著。

“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這是酉水的支流——清水河,河面依舊很寬,河水卻沒有那份“清澈透明”了。依然可見河底大片的石頭,卻不見游來游去的魚兒。

河邊深茶色的吊腳樓,散發著陳年的木頭味兒,仍可剪裁出一幅幅老照片。

遊人不多,小鎮居民悠閒地在河邊吊腳樓下喝茶、打牌。

這是一個“雞鳴狗吠三省之地”。這邊,是湖南花垣茶峒(今邊城鎮),對面,即重慶(過去為四川)秀山縣洪安鎮,雲霧繚繞的遠山處,則為貴州松桃縣境。

上世紀初,這裡為川湘來往要道,那個混亂年代裡的茶峒人,安寧自足,依山靠水而居,用木船連通外面的世界,下運桐油、川鹽,上運棉花、布匹、雜貨、海味等。長途販運模式加集市貿易的經濟結構,使這座佔地僅兩平方公里的小鎮,很自然地成為近代湘西邊界上的一顆明珠。

為什麼叫茶峒呢?

茶峒,是苗語,“茶”是指漢人,“峒”則指盆地,意譯成漢語,就是漢人居住的地方。

茶峒為苗族聚居地,為何會是漢人居住的地方呢?

據當地人介紹,小鎮雖小,但歷來是湖南通往四川、重慶、貴州的必經之地,其戰略位置不言而喻。清乾隆年間,這裡曾修了城牆,在東南西北城門還設有垛口和炮塔。據說駐紮的士兵大都為漢人,這也許就是茶峒的來歷。

從茶峒往川東,到貴州,就靠翠翠祖父的這條渡船。

“這渡船一次連人帶馬,約可以載二十位搭客過河,人數多時則反覆來去。渡船頭豎了一枝小小竹竿,掛著一個可以活動的鐵環,溪岸兩端水槽牽了一段廢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廢纜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緣那條纜索,慢慢的牽船過對岸去”。

如今那隻方頭渡船呢?

那個清新純樸的女孩——翠翠呢?

邊城,尋找翠翠,這樣的翠翠,你愛嗎?/姜峰

翠翠在河中心的島——翠翠島上。

島上有翠翠和大黃狗的雕像。這是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按照《邊城》中的構思,畫了“翠翠”和大黃狗,並鑄成的雕塑。

邊城,尋找翠翠,這樣的翠翠,你愛嗎?/姜峰

“翠翠是不是實有其人?”同行者不時有人問陪同的當地人。

“翠翠是有原型的,她不是茶峒人,而是河對岸秀山縣洪安鎮貴塘村人,翠翠姓黎,大名叫黎翠貞,小名叫素素,”陪同者回答。

其實,作為小說,翠翠是作者在原型基礎上的虛構,是那個時代、那種邊遠小鎮、那種帶著山鄉天然淳樸、充沛活力的美而凝結出來的善良、清新、純樸女孩典型。

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兒。《邊城》裡翠翠是這個樣子的: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曾經一個讀者寫的關於《邊城》的閱讀筆記:“閉上眼睛,就覺得翠翠清晰的象在自己耳邊呼吸,有伸手去牽她的衝動;睜開眼睛,她就象翠綠瑪瑙裡流動的水煙,美的成了一種永隔的幻覺,當遠離翠翠,翠翠又象空氣一樣平常的容易讓人忘記,這算是翠翠自然寬厚的一種姿態;隔些時日(可能幾天,也可能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再一次去接近她的時候,翠翠就會象蹦跳的羚羊一樣蹦跳出來,輕盈的重新復活,她的笑,她的永遠浸不透的湘西水一樣悲愁的淳樸大眾的人生底色,這樣的翠翠,你愛她嗎……”

是啊,這樣的翠翠,你愛她嗎?

邊城,尋找翠翠,這樣的翠翠,你愛嗎?/姜峰

我想,很多來茶峒的遊客,都是來尋找自己心目中的翠翠,可是,大多失望而歸。

其實,這樣的一個翠翠的形象,不再是具體翠翠這個人,而是一個幻影,一個遙遠的夢想。

翠翠的美,代表了一個如夢似幻的女孩子在中國人傳統審美深處對理想之美的一種自然的投影。

淳樸、善良、聰明、美麗、乖巧,這就是翠翠。

人們心目中的翠翠,是一種渴望,一種對自然美、人性美的渴望。

現實的女孩子,沾染了現代的氣息,人們往往會這麼評價:漂亮、性感、嫵媚、優雅、奔放、風情、才識,等等。

但是,那並不屬於永恆的夢想。

翠翠,是人們心中永恆的夢想。

邊城,尋找翠翠,這樣的翠翠,你愛嗎?/姜峰

翠翠島上,望著翠翠和大黃狗的雕像,我突然感到時間彷彿在此靜止了,翠翠和身旁的大黃狗永遠在此凝固了。

也許翠翠依然在等待她心愛的人儺送。

儺送,是翠翠的戀人,也是一生的痴戀,這種戀情,生在心根根上,不可動搖,又不能確定,也無法把握。

翠翠與儺送,互相深愛著,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如陽光下的花朵,清新、健康、美麗。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靜靜守候,痴痴等待。

棲息在時光深處,守著一份無望的愛。

沉默的歲月,蘊藏著痴愛。

思念,而又查無此人;期待,卻堅如磐石。

也許,這何嘗又不是愛情上的一種永恆呢?

這是一首絕世戀歌。

邊城,尋找翠翠,這樣的翠翠,你愛嗎?/姜峰

離開翠翠島,我們到了河邊不遠處的廣場,這裡被稱為“中國邊城碑林”。邀請了中國當代百名書法家,將《邊城》小說原作6萬餘字,用書法形式,全部雕刻在100塊形態各異的天然巨石上,這是中國乃至世界獨一無二的。

我仔細地閱讀石刻上的文字,有楷書、行書、草書、隸書。這是花垣縣促進邊城旅遊業開發打造的又一旅遊品牌。

在渡口碼頭附近的一家餐館吃午餐。店主說,有一種魚是當年翠翠吃的魚,也只有茶峒的小溪才有的魚。

雖然我不信這魚只有這條小溪才有,但味道鮮美極了。

餐館的門口有一隻大黃狗,是翠翠的那隻大黃狗嗎?

小鎮街上,狗極多,黃的、黑的都有,有的相互追逐著,有的則很安詳,靜靜趴在地上,目無表情地看身邊來往的人群。

在邊城,沒有找到翠翠,沒有找到渡口的那位老人,沒有找到那條渡船。

小溪依然在靜靜流淌,大黃狗依然在邊城溜達。

歲月無聲,時光易老。

邊城,尋找翠翠,這樣的翠翠,你愛嗎?/姜峰

漫步邊城青石板路上,我一直在尋思,沈從文是什麼時候到的邊城?又在這住了多久?從而寫出了這樣一部不朽的《邊城》,塑造了這個永恆的翠翠。

1948年,沈從文在為《邊城》所寫的新題記有:

“民十(1921年)隨部隊入川,由茶峒過路,住宿二日,曾從有馬糞城門口至城中二次,駐防一小廟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數次。開撥日微雨,約四里始過渡,聞杜鵑聲極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約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見路劫致死者數人。”

沈從文隨當地軍閥部隊輾轉於湘西沅水流域各地。直到1921年,沈從文脫離軍隊去北京“找理想,讀點書”。1934年,在北平寫出了《邊城》。

《邊城》也許是作者對家鄉河流的記憶。沅水、酉水的舒緩寬闊盪漾了整個湘西的夢,環繞茶峒的清水河則是邊城一首寧靜祥和的歌。

茶峒,是作者嚮往的充滿自然人性與牧歌情調的世外桃源。

《邊城》創造了一個純美的世界,一個瑰麗而溫馨的世界,一個充滿愛與美的天國。這種人生,是在一種洋溢著詩情畫意和濃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環境中展開的。

“一腳踏三省”的茶峒,何其幸運,沈從文只在這裡住了兩日,竟將與他生命密切相關的印記安放在這裡。

花垣縣何其有幸,因為《邊城》,因為沈從文,花垣縣縣城建有邊城大道,邊城廣場, “邊城”成為花垣的旅遊品牌。

邊城,尋找翠翠,這樣的翠翠,你愛嗎?/姜峰

不管如何,《邊城》裡所浸潤和流露的純潔與唯美,是屬於那個時代和那個地方的。

《邊城》是永恆的,茶峒是永恆的,翠翠是永恆的。

那位寫作《邊城》的作者更是永恆的。

一夢深幽貫半生,

今朝無意到邊城。

吊樓風過敲斑駁,

溪水魚沉絕碧清 。

隱隱渡船愁霧鎖,

依依倩影嘆煙縈。

當年翠翠知何處,

心上眉間兩對迎。

邊城,尋找翠翠,這樣的翠翠,你愛嗎?/姜峰


邊城,尋找翠翠,這樣的翠翠,你愛嗎?/姜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