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抑鬱症”,和他說話就發脾氣,媽媽:是我們錯了嗎?

近日來諮詢“抑鬱症”的青少年越來越多,感覺每天都應接不暇。忙碌的同時又為了這些孩子感覺到悲痛。是什麼讓他們如此脆弱,竟然患上了“抑鬱症”,產生了“抑鬱情緒”?媽媽們說,是我們錯了嗎?是我們管的太嚴了嗎?

孩子得了“抑鬱症”,和他說話就發脾氣,媽媽:是我們錯了嗎?

大多數青少年都是“抑鬱情緒”而不是“抑鬱症”

孩子和家長都分不清他們之間的區別。一個12歲的男孩子說老師我好像得了“抑鬱症”,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來,和父母溝通他們說我“矯情”,說我不想學習找藉口和理由,還罵我“沒有上進心”,我該怎麼辦?我想快點好起來,我還有很多美好的願望沒有實現。經過抑鬱測試和幾番對話發現,這個孩子是“抑鬱情緒”,不是“抑鬱症”。而他自己確認為自己是得了“抑鬱症”。

孩子得了“抑鬱症”,和他說話就發脾氣,媽媽:是我們錯了嗎?

一位家長給孩子諮詢,說孩子得了“抑鬱症”,已經在醫院確診了,不知道怎麼和孩子說他的病情,孩子現在不接受自己得了“抑鬱症”,一說就發脾氣,甚至要罵人,媽媽很是苦惱。孩子不願意接受自己得了“抑鬱症”,是因為他不想和其他同學不一樣。他想過正常人的生活,不想被看做是不正常的人。

其實青少年的抑鬱更多的是行為的變化,生理的變化除了抑鬱之外,可能還伴有緊張、焦慮,甚至煩躁、易怒的表現。這些都是青少年抑鬱的正常現象,父母要了解這個情況,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而不是忽視青少年心理問題,認為是孩子“矯情”。有吃有玩還有學上的孩子不應該這樣,這就是家長的粗心,讓孩子還得越來越抑鬱。

孩子得了“抑鬱症”,和他說話就發脾氣,媽媽:是我們錯了嗎?

如何區分抑鬱症和抑鬱情緒

抑鬱情緒是一種不良情緒,而抑鬱症則是一種疾病。就是感冒發燒一樣,需要治療不能單純的靠自己擺脫困擾。家長往往在孩子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的時候推波助瀾給孩子造成了抑鬱的情緒,孩子無處宣洩自己的不滿,和不良的情緒,加之現在孩子的學業負擔就會加重孩子的抑鬱症狀。導致孩子最後走向極端,患上“抑鬱症。”

抑鬱情緒通過調整是可以自愈的。而抑鬱症的青少年很難克服這種困難,無法擺脫,常常伴有自殺傾向,感覺活著沒有意思,自己是多餘的,對什麼多提不起興趣,懶惰不愛動彈。不願意接觸人和事物,喜歡獨處。

抑鬱情緒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而抑鬱症則不然。抑鬱症需要都醫院就診,根據醫生指導進行治療,配合心理諮詢治癒效果會更好。

孩子得了“抑鬱症”,和他說話就發脾氣,媽媽:是我們錯了嗎?

總之,家長一定要在孩子的這個時期,給予更多的鼓勵和陪伴,正確認識孩子的心理問題,進行系統的治療,孩子才會更加健康。不要覺得孩子是在“矯情”、“找事兒”,接納孩子的“壞脾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