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共同抗疫是中美合作的一個機遇

【僑報特約記者羅海兵4月16日報道】“疫情對整個國際格局應該沒有方向上的重大改變,都是程度上的改變,比如反全球化在疫情之前就已經存在,疫情會進一步加劇這一趨勢。”4月15日,中國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達巍在接受美國《僑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国学者:共同抗疫是中美合作的一个机遇

2019年6月18日,韓國國立外交院外交安保研究所代表團一行10人訪問國際關係學院。圖為達巍出席並主持座談會。(圖片來源:國際關係學院官網)

全球產業鏈條佈局或將逐漸調整

在4月14日的白宮記者會上,總統特朗普宣佈美國將暫停資助WHO(世界衛生組織),並指責WHO沒有及時分享疫情信息,沒有及時提供防疫政策建議,沒有及時宣佈“全球大流行”等。

“新冠肺炎疫情本身,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全球化的結果,伴隨著大家對於全球化的反思,各國要採取的一些防疫、抗疫措施,必然會帶來逆全球化舉動。”達巍認為,依此態勢,WHO或遭重創,造成全球治理的進一步弱化。

不止在全球治理層面,在經濟層面,達巍表示,疫情在中長期會加速全球產業鏈佈局的調整,從以中國和美國為兩個最大驅動力的全球產業鏈,逐漸向幾個區域產業鏈轉移。這也勢必對中美經貿關係帶來影響。

“比如中美進出口額可能會發生變化,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可能會下降,美國國內的物價成本會升高。”達巍以此前美國部分政客宣揚在醫藥物資上“降低對中國依賴性”、意將美國的醫療供應鏈遷移回美國舉例,“這會令美國基礎藥物價格上漲、老百姓醫療開支增加。”他提示,這些需要拐好幾個彎才能發生的結果,儘管不容易追蹤因果關係,但疫情帶來中美經貿關係的調整是不容忽視的變化。

達巍認為,毋庸置疑,原有產業鏈佈局最符合經濟效益利益最大化原則,也最有效率,中國可以通過提升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等措施,阻擋原有產業鏈發生調整。他同時也表示,即便在全球產業鏈調整過程當中,也不必過度悲觀,要面對現實,在新形勢面前尋找新機會。“比如中國企業去墨西哥生產,參與北美的產業鏈。”

合作是最快讓所有人戰勝疫情的辦法

達巍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的疫情,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戰勝疫情。合作是最快讓所有人、尤其那些發展中國家戰勝疫情的辦法。

此前,達巍等100名中國學者聯名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致美國社會各界的公開信》,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呼籲全球團結合作。

對此,達巍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或許會在全世界持久存在、多次復發,合作能讓大家儘快戰勝疫情,共同幫助那些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戰勝疫情,“否則靠它們自己就會特別艱難”。

達巍認為,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應該是中美合作的一個機遇。“過去幾年,常有中美關係領域的專家開玩笑說,中美關係很難再回到過去以合作面為主的狀態,除非有外星人入侵地球,中美會有一個共同的敵人。今天,‘外星人’已經來了,它就是新型冠狀病毒。”他表示,中美兩國應該利用防疫、抗疫的機會好好合作,通過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給中美關係找到更多正能量,推動中美關係穩定發展。(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