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說到寫文章,我曾和年輕的同學們談到,為什麼寫不好文章?一開頭面對稿紙,已經害怕了一半,手裡拿起筆又害怕了一半。筆和稿紙齊全了,卻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原因是在自己心裡老想“我現在寫文章了”,那就寫不好。其實寫文章沒有什麼道理,拿到紙筆先不要當做自己寫文章,當自己放屁好了,愛放什麼儘管放,想到就寫。完稿以後,放下筆,自己再看,對與不對再作修正。就像房屋中的傢俱一樣,椅子放得不對,把它搬一搬,桌子的位置不好,搬一搬,幾次一搬就對頭了。各個都會寫文章,大家都說怕寫文章,或說你的文章好,我的文章不好。寫不好文章,都是自己把自己嚇壞的,沒有自信,也就是不弘毅,這也要有點傲氣,你的文章有你的味道,我的文章有我的味道,我不好有不好的味道,也是文章,不能說不是文章。一定要養成自己這種弘毅的氣派,多寫幾回就成了,有什麼難處?尤其現在寫白話文章,更好寫了。至於說要成為一個文學家,那是另外一回事。平心而論,這要有天才,和藝術家一樣。不會畫畫的,哭也哭不出一張畫來。叫我畫人物,鼻子會像大蒜,眼睛會成鳳梨。但是畫家隨便一塗,就對。這是天才。

現在我們看到這篇文章,孔門弟子的編排,要來個波瀾起伏了。上面講了一大篇高潮,用曾子的話來說明孔門學問。接著下面是一段平路了。老是高潮上去,像演戲,也演不下去的。下面是引用孔子的話。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這是孔門教育,做學問的內容。第一個是興於詩,強調詩的教育之重要。興於詩的興念去聲,讀如興趣的興。所興的是人的情感,人都有情感,如果壓抑在內心,要變成病態心理,所以一定要發揮。情感最好的發揮,是透過藝術與文學,詩即其一。古代所謂的詩,就包括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等。古代詩與音樂是不可分的,而且詩也就是文學的藝術。所以孔子說人的基本修養,要會詩。關於這一點我常想到,從事嚴肅工作的,如政治的、經濟的,乃至於做醫生的人要注意。我常常勸一些醫生朋友學畫,一個真正的名醫,生活好可憐。我認為醫生的太太都很偉大,醫生幾乎沒有私生活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忙到晚,一天與上百病人接觸,每個人都愁眉苦臉的,一直下去,自己都要病了,尤其精神科的醫生為然

。我對一位精神科的醫生開玩笑說:“你也差不多了。”有一位榮民總醫院的精神科醫生說:“你這話是對的。我當年做學生學這科時,那位教我們的老師,看起來就像精神病的樣子。精神科醫生病人看多了,自然就變成精神病似的。”有人說官僚氣,我說這沒有什麼稀奇,官做久了就自然是那個樣子,習慣了;醫生就是醫生氣,見到朋友說人血壓高了;商人一定市儈氣。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這都是現代心理學上所說的職業病。某一行幹久了,看人看事的觀點,都慣於從這一角度出發。所以凡從事嚴肅工作的人都要注意,過去這種生活上的調劑就靠詩,以藝術的修養做調劑。所以過去的官做得大,文集也留得多,詩也作得多,這絕不是他故意這麼做,而是閒下來,有許多感情無法發揮,只好寄託在這上面。所以孔子說“興於詩”。例如王安石的詩與政治生活,幾乎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

但學藝術、學文學久了的人,有一毛病,就是所謂“文人無行”。一般說來,認為真正純粹的文人,品行都不大好,吊兒郎當,恃才傲物,看不起人

。還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千古以來,文人相輕,文章都是自己的好,看人家的文章看不上。以前有一個笑話,說有人作詩一首吹道:“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唯我鄉。我鄉文章數舍弟,舍弟跟我學文章。”說來轉去,轉了一個大彎,最後還是自己文章好。所以中和藝術的修養,就要“立於禮”。我們一般人將學者文人連起來,事實上學者是學者,學術專家是學者;文人是文章寫得好,不一定是學者。有些人文章寫得好,如果和他討論某一學問思想,如談經濟學、心理學等等,他就不懂了。曾經有一次,各種專家學者和某大文豪在一起閒談,那位大文豪聽得不大耐煩,就問科學家說:“你說電腦好,電腦會不會作詩?”在坐無人答話。當然那位科學家也不好怎麼答,我出來代他答了,我說電腦也可以作詩,不過作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一二三四五,東西南北中”,也未必不是詩。抗戰期間的汽車常拋錨,就有人改了古人一首詩加以描寫道:“一去二三里,拋錨四五回,前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那也是詩,一個文人,光是文章好,沒有哲學修養,不懂科學,毛病就大了
。所以光“興於詩”還不行,要“立於禮”,立腳點要站在“禮”上,這個“禮”就是《禮記》的精神,包括了哲學的思想與科學的精神。“成於樂”,最後的完成在樂。古代孔子修訂的《樂經》,沒有傳下來,失傳了。《樂經》大致是發揮康樂的精神,也就是整個民生育樂的境界。


摘自《南懷瑾:論語別裁》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