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力量

我一直討厭沉溺悲傷 。

在我高中時期,由於沉湎於同桌轉學的悲傷當中,鬱鬱寡歡導致我的免疫力降低,甚至讓我大病一場。從那之後我便十分討厭悲傷,覺得這是一個使我陷入危機的情緒,以至於在後來當我要產生悲傷的情緒時都會選擇其他情緒趕快替代它。

將悲傷轉化為積極情緒的可能性很低,因此通常我在悲傷出現時會產生更大的憤怒、暴力、冷漠,來掩蓋我在悲傷這件事。


最近朋友身體狀況出問題,我又為他悲傷,這一次它沒能轉化為其他情緒,如果要說的話可能是懊悔。對於這件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我只能傾注全力向我內心的神祈求,他可以早點轉危為安。

這個時候我腦海中浮現出國外電影中常出現的禱告情節,或許有信仰並向其禱告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暗示的方式,它能吸引生活中你希望吸引的事物出現,不論信仰是否相同,人們期望美好生活的樣子是類似的。


當我今天再一次審視悲傷的時候,我發現似乎我沒有那麼怕它了。當我悲傷之時,我也在想自己能做些什麼,反思自我內心,有什麼事是我想做卻始終未做的,如果就這樣在悲傷當中喪失了行動的力量,那我以後會悔恨的又是什麼。想了這些問題之後,我再一次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做了劃分,哪些是我按慣性卻不是我想做的,這些就要摒棄;哪些是我想做卻嫌麻煩或者怕堅持不下去而根本沒有開始的事情,這些就要著手開始做。


所以現在看來,悲傷,我似乎沒那麼討厭你了。


悲傷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