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病機——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的抗病能力與致病邪氣之間相互鬥爭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邪正鬥爭,不僅關係著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而且也影響著病證的虛實變化。所以,邪正鬥爭是疾病病理變化的基本過程,疾病的過程也就是邪正鬥爭及其盛衰變化的過程。

在疾病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正氣和邪氣的力量對比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正邪的鬥爭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消長盛衰的變化。隨著體內邪正的消長盛衰而形成了病機的虛實變化。

虛與實,體現了人體正氣與病邪相互對抗消長運動形式的變化。“邪氣盛則實,精氣(正氣)奪則虛”。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之後,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邪正是互為消長的,正盛則邪退,邪盛則正衰。隨著邪正的消長,疾病就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本質,即虛與實的變化。


關於病機——邪正盛衰


邪氣盛衰與疾病的虛實關係

一、實的病機(邪氣盛則實)

1、含義

所謂實,是指邪氣盛而正氣尚未虛衰,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變

2、特點

表現為邪氣盛而正氣未衰的實證。

什麼是實證?實證就是指兼有“邪氣盛實”和“正氣未衰”兩大特徵的病症。如何理解“正氣未衰”?所謂“正氣未衰”指“正氣也盛,邪氣也盛”,並且二者進行著劇烈的鬥爭,但是由於正氣一時戰勝不了邪氣,是的邪氣臨時佔了上風,此時所發生的劇烈的、有餘的、亢盛的病症,即為實證。

從這裡我們能理解到一個概念,就是中醫學治療疾病,不是單純祛邪,也不是僅僅就扶正,而是在治療過程中正確調整邪正之間的關係。

3、形成

實證的形成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

(1)外感六淫或疫癘邪氣的初中期;

(2)情志內傷引起的臟腑氣機紊亂;

(3)痰飲、食積、瘀血等病邪滯留不解,瘀阻在體內。

4、表現

體質壯實、壯熱、狂躁、聲高氣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體質壯實指患者體質特別強壯,而不是特別虛弱;壯熱指高熱39℃以上,熱勢非常高;狂躁指患者精神非常狂越,說話聲高氣粗,而且肚子會疼痛拒按,這是由於實證內阻,不通則痛;二便不通指大便乾燥,小便也不通;脈實有力,舉按尋,三部都有力;舌苔厚膩,代表體內有痰、溼、血、水等病理產物。以上均是實證的表現。

二、虛的病機(精氣奪則虛)

1、含義

所謂虛,是指正氣不足,抗病能力減弱,以正氣不足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變化。

2、特點

表現為精、氣、血、津液虧少和功能衰弱,臟腑經絡功能減退,抗病力低下,正邪鬥爭不劇的虛證。

虛的病機,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精氣奪則虛”。所謂“正氣虛”指正氣不足,它是以正氣虛弱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應。“正氣不足”包括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而虛證即是以氣血不足、陰陽虛弱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應。此時,患者表現為一派虛弱、生理功能低下狀態虛的特點,主要是疾病表現為虛證,即氣血津液虧少,臟腑功能減退,抗病能力低下,正邪鬥爭不劇烈的,正氣不足的證候。在這裡要注意:在正氣不足的同時,邪氣並不盛。只有在正氣虛且沒有太多的邪氣的時候,才表現為虛證。如果是邪氣盛,就是虛實夾雜。實證,是邪氣盛且正氣未衰;而虛證是正氣不足且邪氣也不盛,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3、形成

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

(1)素體虛弱,比如早產兒,其生下來只有三斤左右,其先天稟賦必然不足,從而導致精、氣、血、津液、陰陽的不足。

(2)疾病後期及慢性病耗損,也會影響精、氣、血、津液的化生。

(3)汗、吐、下或大出血之後,精、氣、血、津液、陰陽受到損傷。

4、表現

(1)氣虛:患者表現出神疲體倦、心悸氣短、自汗乏力等症狀。其中,神疲體倦指經常性的精神疲勞、身體倦怠;心悸氣短指經常性的心慌氣短;自汗乏力,指經常性的不自主出汗、大汗,汗出後沒有力氣。

(2)血虛:患者表現出面容憔悴、爪甲色淡、失眠多夢等症狀。其中面容憔悴指面容非常沒有光澤;爪甲色淡是指甲非常淡白,重者口有時也會淡白;而多夢失眠是因為血虛不能斂魂,多夢。

(3)陰虛:患者自覺五心煩熱、盜汗。五心煩熱指兩個手心、兩個腳心,再加上心口,經常感覺很煩很熱;盜汗指經常睡覺時汗出,程後汗止。

(4)陽虛:患者自覺畏寒肢冷。即,總是感覺怕冷,四肢冰冷。

(5)臟腑虛弱:臟腑的虛弱,導致氣血的不足,不榮則痛。患者往往會出現脘腹的隱痛,脈細弱無力。以上就是虛證的臨床表現。

虛實變化的規律

我們反覆強調,疾病的發生是邪正交爭的結果。那麼邪正交爭的結果不僅僅表現為實和虛,又常常是兩者同時存在,表現出非常複雜的變化規律,把這個規律叫虛實變化的規律。我們用虛實變化來講它,實際上包括了錯雜、轉化、真假。

一、虛實錯雜

虛實錯雜是指在疾病過程中,邪正交爭的結果,邪盛與正衰同時存在,包括虛中夾實和實中夾虛。

由於疾病的失治或治療不當,以致病邪久留,損傷了人體的正氣;或因正氣本虛,無力驅邪外出,而致水溼、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的凝結阻滯,表現為虛實共存這樣一種病理變化,把它叫做虛實錯雜。

簡單來說就是在病理變化過程中,既有正氣虛存在,還有邪氣實存在,我們的目的是分清誰主誰次。

1、虛中夾實

虛中夾實是指以虛為主,又兼夾實候的病理變化。正虛為主要的,但是它已經夾有一部分實,可是這個實不能達到它的病理變化與正氣虛相等,更沒有上升到占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的病理變化就叫做虛中夾實。

我們舉個例子,臨床上我們會見到一些病人脾陽虛,不能運化水溼。會出現水溼停留,表現為四肢肌肉浮腫。那麼肢體浮腫這種水溼停聚叫實,但是這個病人總體來看是脾陽不振的表現。雖然是虛實共存,但是我們要分清主次,誰是主呢?脾陽虛為主,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液,水液停滯在體內而形成腫。那麼治療的時候,溫運脾陽,脾的功能恢復正常了,這個兼有的實性的水自然就不存在了。

2、實中夾虛

實中夾虛是以實為主,兼見虛候的一種病理變化。

這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外感熱病在發展過程中,常見實熱傷津的情況。邪熱熾盛,病人高熱、出汗、便秘、舌紅、脈數這都是實像,但是熱又傷津,病人又會出現口渴、尿短赤,邪熱傷津,屬於虛。可以理解為高熱是實,陽勝則陰病,陰受損傷,受損傷可以謂之虛。分析這一點,就可以認為是實中夾虛。

二、虛實轉化

疾病發生後,邪正雙方力量的對比經常發生變化,因而疾病在一定條件下也常常發生實證轉虛,因虛致實的病理變化。這部分在臨床辨證的時候,也是最難學的地方。

1、由實轉虛

疾病在發展過程中,邪氣盛,正氣不衰,由於誤治、失治,病情遷延,雖然邪氣漸去,但是人體的正氣、臟腑的生理功能已受到損傷,因而疾病的病理變化由實轉虛。

例如,外感性疾病初期多屬於實,如表寒證或表熱證等,由於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護理失宜,或年高體弱,抗病能力較差,從而病情遷延不愈,正氣日損,可逐漸形成肌肉消瘦、納呆食少、面色不華、氣短乏力等肺脾功能衰減之虛象,這是由實轉虛。

從時間的概念來判定虛實叫“初病多實,久病多虛”。如果僅僅就從時間來分析,那麼剛開始得病,醫生腦子裡反應出來多實證,那麼病久了,疾病有個演變過程,邪氣對機體有個損傷過程,所以中醫又講久病多虛。這是判斷虛實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方式,也是一個重要的原理。

2、因虛致實

所謂因虛致實,是由於正氣本虛,臟腑生理功能低下,導致氣、血、水等不能正常運行,產生了氣滯、瘀血、痰飲、水溼等實邪停留體內之害。此時,雖然邪實為主,但正氣也不足,臟腑亦衰,所以稱為因虛致實。

比如,我們前面講血瘀的形成,臟腑功能低下,五臟氣虛使血行無力,血行遲滯,最後導致血瘀。先有五臟的氣虛,後有瘀血的形成。從它的本質上來看,是先有機體臟腑功能的衰退之虛,最後形成了水溼痰瘀這種病理產物而在機體存在。

三、虛實真假

病機的或實或虛,在臨床上均有一定的徵象。但必須指出,臨床上的徵象,僅僅是疾病的現象,在一般情況下,即現象與本質相一致的情況下,可以反映病機的虛或實。但在特殊情況下,即現象與本質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在臨床上往往會出現與疾病本質不符的許多假象,因而有“至虛有盛候”的真虛假實和“大實有羸狀”的真實假虛的病理變化。雖然假象也是由疾病的本質所決定的,是疾病本質的表現,但它並不如真象那樣更直接地反映疾病的本質,往往會把疾病的本質掩蓋起來。因此,我們要詳細地佔有臨床資料,全面地分析疾病的現象,從而揭示病機的真正本質。

1、真虛假實(至虛有盛候)

真虛假實之虛指病理變化的本質,而實則是表面現象,是假象。如正氣虛弱的人,因臟腑虛衰,氣血不足,運化無力,有時反出現類似“實“的表現。

中醫歷代文獻習慣上都用脾虛腹脹來說明真虛假實。脾虛是指脾運化功能低下,它出現了一系列虛的症狀,如納呆食少、乏力等,但是它的某些症狀中有一個突出的地方:腹脹。脹,用中醫講氣滯則脹,氣滯不通表現為實的特徵。但是腹脹不能叫做真實,它類似實,但不是體內有食積、有淤血存在而發生的脹,是因為脾虛運化失職,氣機運行遲緩,由虛而引起的。這個就叫真虛假實。

2、真實假虛(大實有贏狀)

真實假虛病機本質為實,而虛則是表面現象,為假象。如熱結腸胃、痰食壅滯、溼熱內蘊、大積大聚等,使經絡阻滯,氣血不能暢達,反而出現一些類似虛的假象。

我們舉肝硬化腹水這個例子,中醫病名叫鼓脹。鼓脹是什麼樣子呢?是腹部高度水腫、高度腹水,中醫稱為氣滯、水停、血瘀,三者交相為患,形成了實邪存在。可是看患者這個狀態呢?機體衰竭,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四肢羸瘦。站在腹水這個角度看,形體羸瘦、四肢瘦小歪曲了這個氣、血、水交相為患這個實邪的本質,要把它當作假。所以古人不用真實假虛的概念,叫大實有羸狀。

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病機的虛和實,都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由實轉虛、因虛致實和虛實夾雜,常常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因此,在臨床上不能以靜止的、絕對的觀點來對待虛和實的病機變化,而應以運動的、相對的觀點來分析虛和實的病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