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新基建”的現實潛力與挑戰

核心閱讀

  “新基建”給能源行業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戰略選擇機遇。其中,數字信息化建設成為重要發力點。要實現能源“新基建”的顯著社會效益,還需高度重視“客戶價值驅動”理念、重新探索能源投資建設規律、適應較長的能源企業數據服務價值鏈、攻關解決“新基建”整體面臨的“核高基”等技術短板。

  今年以來,中央多次提出“新基建”部署,“新基建”一詞迅速被推上風口浪尖。事實上,“新基建”已經提出一年有餘,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提出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對“新基建”的首次定義。隨後“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在中央的密集發力下,工信部、交通部等有關部門紛紛加快“新基建”工作部署,多地政府也明確將“新基建”納入發展規劃,在疫情挑戰之下行動更顯迫切。能源行業具有公共事業屬性,更應在促進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擔當作為。因此,能源行業發力“新基建”,必將促進行業本身和經濟社會的雙重進步。

  “新基建”帶來“新機遇”

  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發展思路指導下,我國能源結構由原煤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潔化轉變,發展動力由傳統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轉變,能源轉型已取得重要進展。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源消費強度依然較高。據測算,2018年我國每創造1百萬美元的GDP需要消耗241噸標油,超美國2倍,是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3-4倍。隨著分佈式能源、用戶側儲能、電動汽車等交互式能源設施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型用能形式不斷湧現,需要協調統籌多種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技術為代表的“新基建”時代,無疑給能源行業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戰略選擇機遇。

  一是有助於提高綜合能源利用效率。傳統能源系統建設以單一系統的縱向延伸為主,能源系統間物理互聯和信息交互較少。5G超低時延和高可靠性的信息傳輸性能及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可加速整合區域內石油、煤炭、天然氣和電力等多種能源資源,實現不同能源子系統之間的優化運行、協同管理、交互響應和互補互濟,在滿足多元化用能需求的同時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進而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

  二是有助於加快能源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處理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為“能源互聯網”建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是固有資產升級和新型業務發展的關鍵驅動力。能源企業藉助“新基建”,可吸收數字化時代賦予的科技力量,充分釋放產業互聯網的連接、融合、共享價值,在推進企業轉型的同時助推行業轉型,順應新時代發展步伐。能源企業依靠技術、管理、商業模式創新,提高精細化運營和精益化管理水平,做好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融合的遠期佈局,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相互促進。

  三是為能源未來業務提供更多“藍海”。正如4G推動了消費互聯網的發展,帶來零售、餐飲、出行等各方面的變革,5G時代將能源基礎設施與數字基礎設施相結合,結合必然衍生出更多能源產業新業務。例如將分佈式光伏與5G、儲能等結合起來的“光伏+5G通信基站”模式,可通過通信基站網絡配置儲能電池,形成龐大的分佈式儲能系統,實現用電高峰和用電低谷階段的靈活調配;基於“微網+充電樁”的智能微網一體化儲充系統可同時實現儲能服務、充電服務和電動汽車檢測服務。通過大量數據採集應用和資源整合共享,將有力提高能源系統的“智慧化”。

  數字信息化建設成發力點

  “新基建”的數字化屬性決定了其數字經濟增長的基礎地位。對於能源企業來說,從能源供給到能源服務,再到生態圈構建,通過數字信息化建設,可助力能源供給綠色低碳化、能源利用節能高效化和能源運營模式生態化。

  在主體能源供給方面,基於大數據技術、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利用能源生產段智能感知和智能終端,建設全時空狀態監測與智能控制中心,完善實時預測、智慧調度、精準預警和智能運維功能,打造能源主體協調互補、能源網絡高效互聯的智慧能源供給系統。

  在綜合能源服務方面,利用數字信息化技術破除傳統多類型能源供給之間的壁壘,在全能源供給鏈上促進電油氣等能源領域深度融合,面向工業園區,以物聯網為基礎,利用5G區域無線通信技術將園區內分佈式電源、冷熱電負荷和儲能聚合成虛擬可控集合體,引入冷熱電三聯供CCHP、電轉氣技術和相變儲能等能源轉換技術,實現多類型能源供給互聯互通,並通過園區智慧能量管理系統,協調優化園區能源供需潮流路徑,達到降低能源損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提高供能可靠性的目的。

  在能源生態圈構建方面,聚集綜合能源服務商、產業鏈上下游供應商、終端用戶、政府及行業機構、金融及投資機構、科研機構及高校、小微企業和創客等產業相關方,整合綜合能源服務全產業、全服務、全價值鏈資源,通過信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相融合,帶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能源互聯網的價值創造和分享,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互利共贏的能源互聯網新生態。

  能源“新基建”面臨四大考驗

  能源行業通過開展“新基建”,實現信息的高效整合和各種能源及資源的集中優化,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將與能源系統、社會民生、城市建設等共享紅利,進一步提高客戶服務滿意度、促進上下游產業鏈升級、推動現代能源體系建設、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助力國家治理水平提升,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但建設能源“新基建”仍面臨諸多考驗。

  首先,要高度重視“客戶價值驅動”理念。抗擊新冠疫情以來,降低社會用能成本的必要性進一步凸顯,能源企業需要主動而為、化危為機,通過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提供高品質能源服務等方式,加速推進發展模式的轉型。就“新基建”的範疇而言,能源行業的競爭視域已經不是簡單的社會認可的壓力,而是其他互聯網類型企業的實實在在的替代競爭可能性。能源行業要加快能源系統智能化進程,滿足國民經濟對於能源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其次,能源投資建設規律需重新探索。傳統的能源規劃和投資建設往往根據能源需求增長情況確定,而“新基建”情況下設備投資主要是根據“數據密度”而非“能量密度”,是用數據要素生產率來衡量。如何準確把握“新基建”的促發展、重變革來進行精準投資,在經驗並不豐富情況下會有反覆和前進中的波折。


能源“新基建”的現實潛力與挑戰


  再次,能源企業數據服務價值鏈較長。相較於成熟的消費互聯網行業,能源互聯網的數據經濟價值回收期長,數據不能直接變成客戶價值,而是需要結合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實現綜合能源服務交付。即便是大數據售電分析,仍需經過大量的篩選和雕琢後,配合售電公司、數據分析方甚至金融機構合力形成售電套餐才能實現價值體現。只有形成生態,整合工作流程,將數據融入生態,才能獲得最大的價值。

  最後,“新基建”整體面臨“核高基”等技術短板。我國在核心電子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礎軟件方面過於依賴發達國家,此外,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器件、數據庫管理系統等技術對外依存度也較高,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成為我國高科技發展的重要掣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