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人活得越久,越要牢记这两句“天规”,才能没灾祸,多好运

人生犹如连绵不绝的山峰,有起有落,有高有低。站在低处时,总想着什么时候能够登顶,一览众山小。一旦登高时,才会发现原来山顶也不是那么容易待的,总有各种力量想把自己推下去。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登高然后又下降的过程,低谷和逆境总是会不断的出现。走向了人生巅峰,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心态;遇到了人生的低谷,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以下要分享《易经》的两点天规,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否走出逆境,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易经:人活得越久,越要牢记这两句“天规”,才能没灾祸,多好运

易经:人活得越久,越要牢记这两句“天规”,才能没灾祸,多好运

一、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释义:遇到需要做出重大决定的大事和棘手的难事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担当和责任感;在遇到顺境或者逆境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一个人能否拥有气度;一个人极度喜悦或者极度愤怒的时候,就能看出他是否有涵养;团队合作的时候,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有见解。

人的性格和品质都必须通过他做的事情和所处的环境才能体现出来,如果你能够在上述的几个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定,就能帮助你更快的走出逆境,否则就会越来越糟糕。

易经:人活得越久,越要牢记这两句“天规”,才能没灾祸,多好运

例子:就拿面临大事的时候来说吧,很多人在事情没有来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什么挑战都难不住他。但是真正压力和责任压到了他身上,他马上就被压垮了。这种就是典型盲目的自信。真正内心强大的人,面对大事,首先会调整好心态接受它,然后再拼尽全力去解决它。只有拥有这样的态度和心态,遇到了困境逆境才能走出来。否则只能被困住。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确实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脾气暴躁,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那他肯定会因为自己的性格而难成大器。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情绪埋在心里,不形于色,说明他是一个能够忍耐的人,将来能很有出息,遇到了困境也能走出来。

易经:人活得越久,越要牢记这两句“天规”,才能没灾祸,多好运

二、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

释义:闲来无事的时候最适合思考,看看自己有没有一些杂念产生,自己最近有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有事做的时候呢,要内观自己是否心浮气躁,心态是否不好。切记得意的时候不要乱说话,容易得罪人。失意的时候呢,要看自己会不会产生怨天尤人的情绪。

易经:人活得越久,越要牢记这两句“天规”,才能没灾祸,多好运

例子:每日三省吾身,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事情缠身,下班之后身心俱疲,所以就没时间思考,冥想。每个人都应该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不要等着被别人发现了,自己朋友可能会为你指出来,让你改正。但是一些人就会把它当作你的把柄。关键时候拿出来让你摔个跟头。

有事情要忙的时候,就脚踏实地的把每件事情做好,不要心浮气躁,这样是对别人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人总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得意了就不要变得高傲看不起人,失意了也不要气馁,明白这是人生的常态就好了。

易经:人活得越久,越要牢记这两句“天规”,才能没灾祸,多好运

纵观中华五千年,凡事成就大事业,创造大辉煌,大影响的英雄也好,圣人也罢,都是经历过常人难以人忍受的大穷困后凭借坚强的毅力和勇气才能获得大亨通,这就是《易经》阴阳互逆,穷通之道。

作为上古时期人类传承至今的一本奇书,《易经》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也配得上财富宝典的美誉。可依旧有许多人将其视为封建迷信。无数成功人士,甚至是科学界的泰斗爱因斯坦,都曾直言,易经是中国人的财富

易经:人活得越久,越要牢记这两句“天规”,才能没灾祸,多好运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怀疑这本上古时期留下来的奇书,对我们现实的指导意义呢?

人生在这世间一世,真的得好好花点时间去读读《易经》,去大彻大悟里面的大智慧,或许会让你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经常听到周围的一些朋友说:易经都是文言文看不懂,理解起来也很困难,根本不知道应用到生活当中等等。

如果大家想读,还是建议去读一些带有白话文译文版的《图解易经》。

易经:人活得越久,越要牢记这两句“天规”,才能没灾祸,多好运

目前我看的这本就是带有白话文翻译的《易经》。它采用我们平常最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一一深刻解读了《易经》中的每一句话,将其中晦涩难懂的智慧,以白话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每个人可以解读《易经》的古老智慧。

国学大师南怀瑾也曾说:千万别在晚上读《易经》,不然你下一次抬头天就亮了。足见其中的大智慧,马云更是多次公开推荐《易经》,并忍不住感叹"自己得益于比别人读得早。"

易经:人活得越久,越要牢记这两句“天规”,才能没灾祸,多好运

如此一本智慧"圣书"不仅可以让你学习到古人的伟大智慧,更是可以让你受益终生财富!

想要阅读学习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把带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