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中解决问题的思维:先治本后治标,去其所恃

《三十六计》中第四套混战计中的第一计“釜底抽薪”,关于这一计的说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中,董卓写给大将军何进的一封信里。信上写道:“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翻译过来就是一壶烧开的水,想要让它的温度降下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火灭掉,这样水温自然而然就会降下来。而另一种说法就是北齐魏收《为候景叛移梁朝文》中,魏收劝萧衍对付候景这种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而萧衍则不以为然,结果也就有了后来的“候景之乱”。

釜底抽薪中解决问题的思维:先治本后治标,去其所恃

董卓


《三十六计》中对于这一+计的原文是:“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通俗来说就是在战争中不攻打敌人最坚强的部位,而是去消耗敌人内部的气势。而“下乾上之象”则是出自《易经》六十四卦中,被用来比喻用这一计就能获胜。众所周知锅里的水之所以能够沸腾就是靠火源源不断为其输送能量,而水一旦沸腾,火也只会愈来愈猛烈。这两者的力量是不可轻易触碰的,然而火的原料薪柴却是可以触碰的,这也是“釜底抽薪”一计的原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几大战役,与此同时也被称为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而其中的官渡之战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其中就用到了“釜底抽薪”这一计。

釜底抽薪中解决问题的思维:先治本后治标,去其所恃

曹操


当时正值军阀混乱之际,袁绍率领精兵10万攻打许昌,而反观当时的曹操只有2万多的兵力。这是一场持久战,而由于两军长时间的对峙,粮草物资供应在这个时候就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1万多的粮草,将这些粮草存放在了大本营以北40里的乌巢,而曹操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心生一计,决定偷袭乌巢。于是曹操亲自率领兵力夜袭乌巢,在袁军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曹军就包围了粮仓并点燃了它,不仅如此曹操还趁机消灭了不少袁军。等到袁绍带兵赶来支援的时候,1万多的粮草已经化为了灰烬,而随着粮食的消失已经许多战友的灭亡,使得袁军上下人心惶惶,溃不成军。于是曹操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大败袁军,袁绍也艰难地突出重围并且从此以后一蹶不振,从此曹操也就奠定了一统北方的基础。

釜底抽薪中解决问题的思维:先治本后治标,去其所恃

袁绍


在曹操打的这一场漂亮的胜战中,粮草的供应就是曹操和袁绍双方的“薪”,行军打仗靠的就是士兵的精神力气,而粮草就是供应士兵精神力气的“薪”。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了粮草士兵就没有了精神力气,没有了精神力气,在战场上哪还有精神奋勇杀敌。曹操这一计虽然有一点点不太光明,但却是一个扭转敌强我弱的好计谋,正面交锋的话以曹操的2万兵马想要打败袁绍的10万大军难如登天。而这一计使曹操变被动为主动,先将袁绍的优势掐灭了,这才是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的原因。

釜底抽薪中解决问题的思维:先治本后治标,去其所恃

官渡之战遗址


其实凉水和沸水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要使凉水沸腾很简单,先搭锅建灶再在水的下面添置柴火就可以。同样的如果想要沸水凉下来,光靠往沸水里倒入凉水只是缓兵之计,因为加入了凉水的沸水,冷却的温度只是暂时的,很快又会再一次沸腾起来。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抽掉锅底下的柴火,即“釜底抽薪”,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了水会沸基础条件。

釜底抽薪中解决问题的思维:先治本后治标,去其所恃

官渡之战


这“釜底抽薪”这一计其实有种含义,第一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世间上任何事物都有“标”和“本”两个方面。而在解决问题中只治标不治本,问题根本不能被彻底解决,而是应该先治本后治标,才能解决后患。第二是消除其生存根源,世间万物的初始和发展都和水凉和水沸相类似,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而生存的。敌对势力的生存亦是如此,消除敌对势力所赖以生存的事物,才会使其锐减锋芒。

釜底抽薪中解决问题的思维:先治本后治标,去其所恃

曹操


第三是先攻敌方士气,古人云:“夫战,勇气也”,行军打仗士气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一支气势磅礴的大军在战场上的胜率往往会比士气低下的军队要高。虽然士气不是军队实力的一部分,但是它却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敌弱我强的时候,为了避免与其正面交锋便可以转攻敌方的士气,曹操也正是巧妙的攻击了袁绍大军的士气,才能够大败袁绍。最后一点是学会以柔克刚的解决问题思维,老子曾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上的风是最柔弱的,但是它却能通过人的肌肤,也可以掀倒房屋,还能穿过很小的缝隙。当遇到强敌的时候,正面交锋往往是最坏的打算,学会圆融变通,该刚时刚该柔时柔,才是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