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機,這位媽媽定下15條手機使用家規,值得我們借鑑

這15條家規,不僅僅適用於孩子使用手機,其中反映出來的一些教育理念,更值得我們學習。

孩子沉迷手機,這位媽媽定下15條手機使用家規,值得我們借鑑

親愛的兒子:

你是一個優秀、有責任心的13歲男孩,理應得到這份禮物。不過在接受這份禮物的同時,你還得遵守一些規章制度。

請把下面的使用合約從頭至尾讀一遍。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職責是把你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對社會有益的年輕人,從而能夠適應新技術且不被其左右。

如果你沒能遵守下列約定,我將終止你對這部手機的所有權。


第一條:這是我的手機,我花錢買的。但我願意借給你使用,你是不是應該對我心懷感激?

解讀:這是財產權問題。


在西方國家,父母的財產是父母的,和孩子無關,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理念。

父母給孩子買東西,所有權仍然屬於父母,孩子應該感恩。

而中國傳統的家庭觀認為:父母、子女是一體的。久而久之,中國子女就會有這樣一個思維定性:父母的財產都是我的。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把父母的財產理所當然的視為自己所有?

下面的回答形形色色,有人說這是父母自己說的,還有人說不給我的話,我是不會養他們的之類。

所以長久以來,我們的孩子,認為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理所應當,很多孩子都缺乏感恩心理。


第二條:我要知道手機密碼。

解讀:這是知情權問題。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類信息泥沙俱下,小孩子缺乏辨別能力,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不良信息影響。

所以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的手機密碼,能隨時瞭解孩子的動向,防患於未然。

可能有人會說,這樣會侵犯孩子的隱私權。沒錯,但孩子在未成年階段,隱私權要小於知情權。

第三條:如果電話響了,就接。它只是一個電話,學會用正確的態度講電話。如果屏幕上顯示“媽媽”和“爸爸”的來電,永遠不能忽視不接,並且要記得爸爸媽媽的手機號碼。

解讀:這是禮貌與安全問題。


手機不僅是一個通訊工具,其中涉及了很多社交禮儀。別人打電話一定要接(即使當時有事沒法接,事後也要給對方回電話),這是一種素養。

對於父母的電話,孩子們更不能不接。有時候父母擔心孩子在外的安全,會打電話詢問,此時孩子不能故意不接電話。

第四條:每天晚上7:30(週末9:00)準時把手機交給父母。它會在晚上被關閉,並在早上7:30再次開啟。當你想打別人的住宅電話,又不希望對方的家長接聽,那麼也不要用手機打或者發短信去。仔細聆聽並尊重其他家庭,因為我們也希望能得到同樣的尊重。

解讀:要尊重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別人的休息時間,儘量不打擾對方,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養。


第五條:手機不能帶去學校。和你那些手機短信裡的朋友好好當面交談吧。這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技能。學校郊遊和課外活動的情況,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解讀:不能讓手機影響學習。


小孩子自制力較差,大多數孩子拿到手機就屬於完全淪陷型。

對手機中的各種各樣信息又都缺乏準確的甄別能力,可能會影響身心健康的發展!

而且在學校有同學,和同學們在一起玩耍總比一個人抱著手機好。

如果有事要和同學商量,與其發信息還不如當面交流,語言比文字的溝通效果更好。

第六條:如果它落入馬桶,摔破在地上,或消失在稀薄的空氣中,你將負責更換或修理。請通過修剪草坪,幫人看娃,私存一些生日收到的錢來解決維修費用。手機總會有要修理的一天,你應該有所準備。

解讀:這涉及到責任意識、勞動獲取報酬的問題。


我們從小就知道損壞公物要賠償,其實,損壞家裡的東西也要賠償。孩子造成了財務損失,要通過自己勞動掙錢補償。

比如里根總統小時候由於違規燃放炮竹被警察罰款,就是父母借給了他罰金,11歲的他打了半年工才還清了父親的錢。

中國大多數孩子犯錯,基本都是家長買單,相比較之下,國外的做法更具有教育意義。


第七條:不要使用手機來欺騙或愚弄別人。不涉及傷害他人交談。不熟悉的人可以先做朋友,不要輕易地掏心掏肺。

解讀:做人要誠實善良。


如果孩子從小就喜歡給別人發這樣的信息,時間長了,對孩子人格養成都會有影響。


第八條:如果你不願意當面說的話,同樣不要通過短消息、電子郵件或者打電話說。

解讀:直接溝通是最好的解決問題方式,要勇敢面對,不要回避。


能當面溝通最好當面溝通,畢竟有時候文字不能正確反映當事人的情緒以及面部表情等,容易造成誤會。

而且直接溝通有利於培養孩子敢於直面問題的意識。


第九條:在公眾場合:關機,至少靜音。特別是在餐廳、電影院,或與人講話時。你不是一個粗魯的人,不能讓手機改變這一點。

解讀:這是公眾場合的禮儀問題。


在公眾場所不能影響別人,這是基本的禮儀和修養,手機的使用只是一個側面。

想想,當你想安安靜靜看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的時候,當你在圖書館正在思考一道問題剛剛找到頭緒的時候,如果別人的手機鈴聲旁若無人地響起,你的心情又是怎樣呢?

在需要的時候,把手機調成靜音吧。你手指的一小步,可能就是人際關係的一大步。


第十條:不要發送或接收你的私處或其他任何人的隱私部位的照片。別笑,儘管你覺得自己夠聰明,但總有一天,你會受到誘惑。這是危險的,可能會毀了你十幾歲、大學和成年以後的生活。這始終是一個壞主意。無邊無際的網絡空間比你更強大。所以,覆水難收,包括一個壞名聲。

解讀:告訴孩子黃毒的危害。


第十一條:不要拍攝數不勝數的照片和錄像,你沒有必要用手機記錄一切。全身心的去感受生活,這些影像將被儲存在你永恆的記憶裡。

解讀:不要成為手機的奴隸。


我們總以為拍下來的風景就是擁有,總以為收藏了文章就等於自己閱讀,其實不然。

用心去感受比隨手一拍的印象更深刻。


第十二條:偶爾把手機留在家裡,然後放心的出門去。它不是活的也不是你的延伸,沒有手機你也會過的很好。

解讀:不要被手機綁架。


第十三條:用手機時不時玩點文字遊戲、拼圖或腦筋急轉彎遊戲。

解讀:寓教於樂。


娛樂是人的天性,手機具有娛樂功能,在娛樂的同時,能夠對智力有幫助,可以兩全其美。

這樣的理念,同樣可以用到其他方面。


第十四條:用你的雙眼看世界。觀察你周圍的世界所發生的事情:瞭望窗外的景色、傾聽鳥兒的叫聲、散散步、跟人聊聊天、發發呆,而不用上谷歌搜索(國內就是百度了)。

解讀:不要當低頭族。


上天給了我們一雙眼睛,是用它來發現生活的美好,當你抬起頭,看看天空時,你會發現原來生活這麼美。


第十五條:你一定也會有不能善用手機的時侯。我會把手機收回。然後,讓我們坐下來談一談我們遇到的問題。讓我們一起重新開始,我將永遠站在你這邊,一同從經驗中學習、改進。我們是一條船上的人。

解讀:契約意識和家庭意識。


有人說,西方人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契約意識。但醜話說到前面,確實能為處理有些事省去很多麻煩。

孩子沉迷手機,這位媽媽定下15條手機使用家規,值得我們借鑑

放下手機,多陪陪自己的親人和孩子,切莫讓我們成為手機的奴隸,讓手機綁架我們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