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一杯咖啡,兩年速成上市公司

2017年10月以前,北京還沒有幾個人知道什麼是瑞幸咖啡。準確來說,是全國。

但是自從瑞幸的第一家門店在北京銀河soho開業,它就彷彿坐上了火箭——電梯間裡無處不在的湯唯和張震舉著小藍杯,2018年5月門店數量超過500家,2019年1月這個數字又變成2500家。

4月23日,瑞幸提交了美國IPO申請,至多融資1億美元。

現在看來,瑞幸咖啡從一出生就是奔著上市的使命,就像一個明星的誕生一樣,其背後的神州系擁有的資源、人脈,以及強大的營銷套路都為其在上市路上推波助瀾。

招股書基本上替瑞幸回答了一切,包括前期投資、IPO細節、虧損額等大多數問題。

4月23日的招股書將掌控瑞幸咖啡的股東們悉數披露出來——有幕後資金支持者之稱的陸正耀也被置於聚光燈下,他持股30.53%為最大股東,此前,他被公眾熟知的職務是神州優車集團的董事長。

除陸正耀之外的其餘4大股東分別為錢治亞家族信託(持股19.68%)、Sunying Wong控制的Mayer Investments Funds(持股12.4%)以及大鉦資本(11.9%)、愉悅資本(6.75%)。

經自媒體大摩財經報道,神州優車披露的資料顯示,Sunying Wong是陸正耀的姐姐,為陸正耀的一致行動人。

很顯然,瑞幸咖啡“出身顯赫”,早期資金也來自資本實力雄厚的神州系,從陸正耀本人的創業史上看,他善於跨行創業,瑞幸咖啡是其創立神州租車10年之後的再次跨行作品。

1969年出生的陸正耀今年剛滿50歲,他的創業歷史是不斷變化行業的經歷。

在36歲之前,陸正耀並未接觸汽車行業。公開資料顯示,1991年自北京科技大學畢業後,陸正耀在石家莊當公務員。三年後他辭職創立名為DITEL Technology的品牌,從事通訊設備代理及系統集成等業務。2003年10月,成立北京華夏聯合科技有限公司,從事企業VOIP業務,這家公司擁有中國電信在北京67%的市場份額。神州優車的曾用名還用過北京華夏聯合科技有限公司這一名稱。

直到2005年,因其公司業務利潤微薄,陸正耀結合去美國考察的經驗後決定進入汽車產業,開始以輕資產模式運作主打汽車售後服務的UAA(汽車俱樂部)項目,2年之後創立神州租車。

2005年前後,正是中國的汽車市場處於高速增長通道時期,許多中國家庭開始擁有了家用小汽車,後續又迎來了10年的上升時光。對於哪裡是風口,陸正耀表現出了很好的把握能力。

三個人,一杯咖啡,兩年速成上市公司

神州租車香港上市敲鐘現場,講話者為陸正耀,左二為錢治亞

彼時,29歲的錢治亞進入陸正耀公司近一年便跟著他進入了神州系,至13年後2017年從神州租車COO離職時,錢治亞已經成為神州係為數不多的女高管,在神州租車上市時與陸正耀、劉二海等一起敲鐘,有評價將錢治亞成為陸正耀的門徒——理解、領會並能執行陸正耀的創業戰略。不過,這是後話。

神州之於瑞幸,可以說是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而錢治亞以及她的大部分初創團隊則“要人給人”的人,這也是錢治亞真正走向前臺的時刻。

錢治亞要做的是,好好講一個咖啡市場的故事,並在2018年6月、11月和今年4月共融資5.5億美元。這也讓錢治亞頗為自信地說出“並不缺錢,將持續補貼”的話。

三個人,一杯咖啡,兩年速成上市公司

錢治亞在2019年1月宣佈,將在杯量和門店數全面超越星巴克

“我出來獨立創業,陸總(陸正耀)不但投資我們,還借錢給我,我不擅長資本,陸總做董事長可以在戰略和資本上幫我們把把關,公司現在跑的非常快,這樣我可以更專注業務和運營。”這是錢治亞在2018年7月接受媒體採訪時,特意解釋了陸正耀和瑞幸咖啡的關係。

但從前幾輪融資路徑和投資人與神州系淵源來看,瑞幸就是神州系及其投資人的項目之一,神州營銷的烙印在瑞幸咖啡也得以體現——低價攪局、高開高打策略被灌輸至每一個加入瑞幸的工作人員中。

陸正耀負責找錢,錢治亞負責講故事,那麼還得有一個人把聲量傳出去。

多數消費者對於瑞幸的印象並不是咖啡本身,而是在電梯間廣告屏、手機微信推送、戶外廣告牌等看到的瑞幸廣告,這些無孔不入的廣告操盤手楊飛,同樣來自神州系。

楊飛的職務是瑞幸咖啡聯合創始人、CMO,他在神州的代表作便是2015年的“beat U”營銷案。2015年6月,神州專車發起一次“Beat U”的營銷活動,炮轟Uber在安全管理上的缺失,強調神州專車的安全屬性。

“beat U”營銷引起軒然大波,外界除了抨擊神州專車風度盡失,也引來了有碰瓷之說。但在叢林法則之下,流量面前,是毀是譽無足輕重,“beat U”營銷讓那會兒還是網約車的新進入者神州專車迅速獲客。此案過後,楊飛所著的《流量池》一書也成了產品運營的必讀書目之一,為曝光為刷屏而焦慮的人都想在字裡行間一窺奧妙。

流量營銷帶來的效果明顯,在2015年下半年,神州專車先後收穫了A、B兩輪共計8億美元融資。

類似的手法也被應用至瑞幸咖啡的營銷。廣告+補貼+快速開店的打法持續到現在。

瑞幸最初的開店策略,緊貼星巴克,還將補貼後的瑞幸咖啡價格與星巴克PK後的圖片展示給媒體。同時通過微信朋友圈轉發獲取新客或者折扣,“新客送一杯、買五贈五”的活動持續了半年,這樣的做法與神州專車早期100送50”的獲客手段頗為相似。

三個人,一杯咖啡,兩年速成上市公司

瑞幸咖啡廣告頁面。

大肆補貼之後,楊飛的流量池理論再次見效,招股書顯示,瑞幸的獲得新顧客的獲客成本從2018年1季度的103.5元下降至2019年1季度的16.9元。

不過,在更容易獲得新客的情況下,並不意味著虧損減少。

界面新聞此前曾報道瑞幸咖啡快速擴張之下,高投入的門店投資和補貼為其帶來的虧損風險。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瑞幸咖啡在2018年營業收入約為8.41億元,淨虧損為16.19億元;2019年Q1,瑞幸營收為4.79億元,淨虧損5.52億元。算下來瑞幸目前的虧損近22億元。

在神州專車2016年宣佈正式進入專車C2C市場時,陸正耀曾說過一句話:共享經濟上浮著一層厚厚的泡沫。

他認定自己是可以拂去泡沫的人,但這些泡沫,現在趴在瑞幸咖啡的賬本上。

頂著虧損,2019年1月,錢治亞仍然稱,瑞幸咖啡要在今年新建2500家門店,在年底超越星巴克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

一位曾觀察過瑞幸咖啡的投資者向界面新聞分析,企業發展的早期快速擴張並不是問題,但不管通過快速擴張或者是買流量的方式獲得顧客後,更為重要的是產品和品牌能否在消費者心中被認可,而這些,還要依靠產品和服務能力的持續性,畢竟這是讓消費者進行二次購買的基本能力。

在他看來,餐飲並非是一個可以獲得快速增長的行業,因為線下門店要不斷去運營管理,產品要調試和迭代,這也是新企業面臨的較大考驗。

按照招股書的信息,截止2019年3月末,瑞幸咖啡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總額為11.58億人民幣,如果照2019年第一季度虧損5.5億人民幣的燒錢速度,這個現金流只夠撐半年。從瑞幸開出第一家門店到現在,滿打滿算其實不過一年半,擺在瑞幸面前的選擇並不多,但上市可能也是一早設想好的路徑。

2016年,陸正耀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他以神州優車董事長兼CEO的身份說過,“任何公司想要走下去,關鍵是商業邏輯、客戶體驗、成本結構能不能跑起來,也就是能不能賺錢。如果羊毛不能出在羊身上,那麼能不能出在豬身上?從我進入生意場第一天起,就在堅持一件事,階段性虧錢可以,長期看必須賺錢。”

那麼瑞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