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一幕:日美掏錢買單企業撤出中國。隨便到哪兒,離開中國就好

Hello,大家好,歡迎關注天閱財經觀察,每天8分鐘,財經微掃盲。關注天閱財經觀察,樂享每日財經信息。

這兩天日本宣佈啟動“改革供應鏈”的計劃,計劃用2200億日元,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轉回日本;用235億日元,資助從中國轉到其他國家。注意,這項計劃的關鍵不是撤回到日本。而是隨便撤到哪裡都行。只要撤出中國就補貼。瞬間感到什麼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都已經餵了狗。

幾乎同時,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建議,政府承擔企業從中國撤回美國的全部成本,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裝修等等,100%報銷。

為什麼美日政府會希望企業撤離中國?在華投資的美日企業會怎麼做?如果這些企業真的撤離了中國,會給中國帶來什麼影響?逆全球化和去中國化的浪潮是否會就此來臨?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依然強調,屁股決定腦袋,立場決定態度。如果站在美國總統,或者是美國的政府研究機構的立場上看,強烈唱衰中國一點也不奇怪,為什麼?美國的訴求是:在資本方面,哄著資本流出亞洲,湧入美國,以拉昇美國股市和債市;在企業層面,引導製造業迴歸美國,提振本國投資、就業率、非農數據、以及最重要的,選舉中的支持率。所以對於美國的御用智庫來說,逆全球化和去中國化會不會真的來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實現了,美國將會再次偉大,世界上的美元將會再次湧入美國,美國的股票、債券將會再次變得值錢,總統的支持率將會毫無疑問的攀升,美國的的全球霸權將會再次穩固,這是美利堅民族之幸。

所以在我們的視聽被政客的演講和新聞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轟炸過後。讓我們一起換個觀察角度,從產業鏈上的實際決策者— 跨國企業的立場出發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與美國政客和智囊們的觀點相反,這次危機其實會減緩貿易戰以來產業鏈的搬遷趨勢。有兩個原因:

一,搬遷意味著新投資,雖然政府出面拍胸脯說給兜底,但是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大環境之下,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風險厭惡無處不在,沒有人願意冒險加大投資。經此一役,歐美經濟估需要時間來恢復,拉美、東歐、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發展的時間不長,還有很多薄弱環節。在跨國企業的眼中,在疫情、匯率、債務的組合攻擊之下,很有可能剛剛出艙,就已落地成盒。所以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資,而非擴大投資。根據摩根的調研報告,原本一些打算在中國以外地區投資設廠,或者在本國加大自動化投入的企業,紛紛延期或取消了計劃。

二,以TMT產業鏈為例,全球龍頭企業幾乎都認為,中國復工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它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的製造業優勢:在封城之後僅僅兩個月內,疫情受控,生產能力滿血復活,不論是紅黃綠碼技術應用,還是體溫、口罩、食堂隔斷 等公共衛生管理,以及國民的配合度,都遠勝於其他潛在搬遷目的地。如東南亞,後者目前正經歷更坎坷的生產停擺和供應脫節。

至於疫情之後的世界,大家當前都是揣測,但有一點在對跨國企業調研結果中較為明顯:疫情促使下一階段的產業更重視數字基建,雲服務、物聯網、遠程服務等。中國恰巧正在5G、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數字基建上加速,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帶來的優勢會被進一步加強。

絕大部分企業,在設廠的時候,考慮的因素可以歸納為“兩個靠近”。第一個“靠近”叫靠近勞動力,第二個“靠近”叫靠近市場。但是無論哪個靠近,最終靠近的都是節省成本。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中國製造。改革開發以來,40年的時間裡,中國靠著三個“比較優勢”,逐漸將全球製造業吸引到中國。

第一個比較優勢,叫做“勞動力成本”。

中國在計劃生育政策之前,曾經學習蘇聯實行過鼓勵生育政策。大量的人口,配合城鎮化進程,為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提供了海量的便宜勞動力。彼時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可以傲視全球。我們用特斯拉舉個例子。去年6月,特斯拉的股價創歷史最低,眼瞅混不下去了,火線宣佈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啟用,一下子給特斯拉解決了兩個問題,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銷量激增。特斯拉的股價這才開始逆勢上漲。為什麼資本市場如此看好特斯拉在上海辦廠呢?答案是成本低,比北美低了65%!成本低,大幅降低了特斯拉整車的價格,同時也有力的保障了特斯拉的利潤率,你說資本市場怎麼可能不對此作出反應?

第二個比較優勢,是工廠無人化之後的比較優勢,叫做“供應鏈網絡”。

當全球製造業,因為成本優勢而彙集中國後,這些企業逐漸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彼此勾連、複雜的供應鏈網絡。一個小鎮上能聚集3000家手機配件企業,攢臺手機這種事兒,鎮上走一圈就完成,這種效率帶來的比較優勢,逐漸幹掉先發國家競爭對手,輸出全球42%的產量。你看蘋果的庫克,任憑政府威逼利誘,就是不願意把手機的生產環節搬出中國,也是這個原因。比如一個新的手機被設計出來了,一打聽,全球只有中國能在一個地方把這所有的模塊全搞定。工程師拿著設計到深圳華強北一招呼,立刻出現幾十撥人,提供各種零配件、模塊,集成方案。這之後在家裡只要發訂單就行,中國這邊給你做好裝箱,送到你指定的任何地方。如果其中一個廠子,比如生產芯片的那個廠子,響應了美國的號召,搬回美國去了,會怎麼樣呢?供應鏈上其他部件在中國本地能搞定,只有你這個芯片需要遠渡重洋送過來。好,你的金主爸爸馬上就會親切的問你:“親,要漲價麼?週期需要延長麼?”芯片上游供貨商如都在亞洲,於是你得先把上游產品送到美國,然後加工完再拉回亞洲集成。你的成本怎麼可能不增加,你的週期怎麼可能不拉長?

可是”如果你給出否定的答案,那麼意味著你的成本將會直線上升,而如果你給出肯定的答案,則意味著著你很快就會失去金主爸爸了……

在市場上成本高,就意味著你死定了,很快你就會被替代掉。一個產業80%的相關部件都在一個地方,剩下的20%如果不搬過來,很快他的市場份額就會被別人接管。企業是依賴上下游的,這也是為啥會有“產業群”的說法。為啥程序猿願意來北京上海,因為這邊就算你失業了,也能很快再找一份工作。企業也一樣,也需要招工,需要動態調整上下游,如果你離產業集群太遠,就很難實現。

但是,這個優勢想要成立,也有個前提:信任不是問題時,效率才是第一考慮因素。今天的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喪失,“供應鏈網絡”優勢依然強大。可是,在中國依然有效率優勢時,日本和美國開始公開鼓勵本國企業撤離中國。為什麼?因為,大國之間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在這裡我們不討論是什麼導致了信任危機。但是這個信任危機,將把本已脆弱的“全球化”,推向比疫情更深的泥潭。國際交易一旦銳減,各國閉門生產,整個人類的財富將會因為低效而銳減。.外企撤離中國,一定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同時,也會深深傷害日本經濟。還會傷害美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誰也不會從中獲得好處。問題是,這些外企,會聽日本或者美國政府的嗎?

我覺得,大部分不會。這裡就要提到中國的第三個比較優勢,靠近市場。商業的本質,是交易。外企也一樣,他們為啥來中國?肯定不是為了致力於改善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他們來中國是賺錢來了。只要有錢賺,資本根本不管你是誰。更不會因為敵視你就不跟你做買賣,如果真的有人這麼想,那一定是圖樣圖森破。中國有14億人口,巨大的市場,不僅能生產,還能消費,而且隨著中國人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消費能力還在不斷的增長。汽車巨頭大眾28%的利潤在中國;蘋果20%的利潤在中國,中國的利潤跟整個歐洲差不多,是日本的兩倍。

特斯拉在美國一直是小眾玩具,但是自從進入中國後,銷量激增,儘管北美市場銷量在下降,但單是第三季度在中國就增加了64%的銷量,不僅滿血復活了,而且活蹦亂跳。現在中國市場是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場。所以你看完庫克的反應,你再去問問馬斯克,你願意把工廠搬離中國麼?鬧呢!

製造業大規模回美國是不可能的事。美國現在只有兩千萬製造業相關人員,不足以支撐如同中國這般龐大的製造業體系。如果全靠美國人自己生產,想也不用想會迎來一波漲價,最後依舊沒有競爭力。可能有人要問,如果美國給補貼呢?

這倒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但是你看郭臺銘3年前為了美國承諾的300億美元補貼,去美國建廠了。三年過去了,徵地都沒徵完。如果這些在華企業回到美國後一直不賺錢,政府一直給補貼,那補貼的錢哪來?靠華爾街的垃圾債券?還是靠美聯儲量化寬鬆?

所以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進程。逆全球化,只是短暫的波瀾。在疫情之下,全球的價值觀衝突,非常激烈。外企真的撤離,中國不會贏;其他人,都會輸。我們有足夠的勇氣,不妥協、不屈從,堅決捍衛自己的利益;也有足夠的智慧,建立跨價值觀的信任,求同存異,攜手抗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