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津:主題教育助推水田易遷點抓實為民服務

鹽津:主題教育助推水田易遷點抓實為民服務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切實做好水田易遷點後續扶持工作,鹽津縣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把為易遷群眾排憂解難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重要手段,用實際行動確保了易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快融入。

強化基層黨建建設 群眾增強安全感

易地扶貧搬遷及其後續管理服務工作中,黨組織建設不能缺位,黨組織和黨員更不能失職、失聲。為構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新社區,水田易遷點成立了水田新區易遷管委會,下設“六組一中心”,成立了團結社區,將安置房按單元遠近劃分為片區,以每棟樓為單元,建立黨支部、選舉出片長、樓長、警務員、調解員,通過構建網格化管理,讓黨員找到組織,讓群眾找到依靠,真正發揮好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讓易遷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讓每一戶易遷群眾身後都站著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也讓每一位易遷群眾的利益和訴求都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搬之前還擔心我們搬進小區之後啥都不懂,也不知道該找誰問,原來小區規劃的這麼周到,有什麼疑問,直接找樓長反應,不用擔心。”居住在小區的李大姐對還未搬遷的鄰里鄉親說道。

抓實公共服務建設 群眾找到歸屬感

為了讓搬遷群眾住得踏實,住得開心,能在“他鄉”如同在“家鄉”,水田新區為搬遷群眾貼心留住鄉愁,通過“鄉愁一條街”以實物、文字、圖片等方式展現群眾昔日使用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等留住易遷群眾的鄉愁記憶,增強群眾的認同感、歸宿感;在生活中做到面面俱到,黨支部豐富搬遷群眾的生活,利用每月“主題黨日”組織黨員開展座談會,組織“易遷黨員先鋒隊”對易遷點環境開展大掃除,以創建“文明家庭”為載體,開展家居清潔行動,培訓操家理務,晚飯後活躍的黨員組織小區群眾跳起廣場舞,在豐富業餘生活的同時,促進了搬遷群眾儘快融入新生活。“我剛來的時候,找不到黨組織,沒有歸屬感。自從成立了社區黨支部,平時組織學習活動,我覺得生活更加美好了。”老黨員盈在倫說。

完善社區治理建設 群眾獲得滿足感

團結社區黨總支為解決人多、樓高、存在“信息孤島”、“問題盲區”等問題,在構建“黨總支+片區長+樓棟長+黨員+住戶”的五級網格化治理體系的基礎上,建立了“黨群服務”微信公眾號,在公眾號中群眾可以學習生活小常識、知曉社區新鮮事,公眾號還專門設置‘群眾訴求’模塊,群眾有問題一點手機就上報,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受理並幫助解決,讓網絡多跑腿、群眾少跑路。

“B4棟1單元1302的住戶吳開洪想要申請一個攤位做點小生意”、“B3棟2單元1001的住戶鑰匙找不到進不到家門”......每天團結社區工作人員都會第一時間在管理系統中處理居民反映的一系列問題。用服務群眾的實績來檢驗是否建強了1個黨總支、10個片區長能否分片負責、43個樓棟長有沒有戶戶家訪、223名黨員能否服務到人,3097戶14106人的管理服務工作有沒有做實做細,真正讓每一戶易遷群眾身後都站著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

豐富社區就業培訓 群眾提升幸福感

為解決好搬遷群眾的後顧之憂,提升群眾幸福感,水田易遷點為搬遷群眾提供多樣化就業途徑。一是鼓勵外出務工。針對易遷戶中的年輕人、中年人充分利用鹽津職業中學開展電工、焊工、廚師等技能培訓,積極聯繫用工企業,提供穩崗及交通補貼。二是鼓勵就近務工。針對家裡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顧的易遷群眾,依託工業園區企業、縣內小微企業、鄉鎮企業、扶貧車間解決群眾就業問題。三是開闢公益崗位。因人而宜開設保安、保潔、綠化等公益崗位滿足特定人群就業問題。四是提供自主創業。小區內建有多個門面供易遷群眾自主創業,選擇途徑多樣化。因需要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無法外出務工的易遷群眾胡祖軍就是水田小區的保安,領著公益崗位工資,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盐津:主题教育助推水田易迁点抓实为民服务

信息報送郵箱:[email protected]

如需轉載請聯繫0870—3033510

盐津:主题教育助推水田易迁点抓实为民服务盐津:主题教育助推水田易迁点抓实为民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