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城”懷古

從南京莫愁湖出發,沿著虎踞路一路北行,來到清涼山石頭城遺址公園,這裡便是古代金陵---石頭城的出生地,現在是南京歷史最悠久的文化遺存之一。


“石頭城”懷古

清涼山古名石頭山


“石頭城”懷古

清涼山涼亭

金陵和石頭城作為南京的別稱,早已為世人熟知,並散見於史料記載中。戰國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王滅越後,築金陵邑於清涼山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改金陵邑設秣陵縣。東漢建安十六年,吳主孫權從京口(今鎮江)遷都秣陵縣治所,改名石頭城,又稱石首城。蜀相諸葛亮出使東吳至石頭城贊為“秣陵之地,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乃帝王之宅也“。南京也就有了“鍾阜龍蟠,石城虎踞”之稱。現代人乾脆簡之為“虎踞龍蟠”。革命導師毛澤東在欣聞南京解放時賦詩一首以示慶賀,詩中有“虎踞龍蟠”一句,借喻南京解放獲得新生,正是以上古名今用的神來之筆。


“石頭城”懷古

龍蟠虎踞


南京還有一個別名,很少聽說,就是用“石頭”來代稱。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西塞山懷古》一詩,詩云: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石頭城”懷古

西塞山懷古

詩中的“石頭”即指南京。該詩再現了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吳帝孫浩舉幡降晉的歷史場景。由於其詩記述歷史生動具體,感情豐富,很有感染力,反覆吟誦之餘,不由聯想到與詩中記述相似的另一樁歷史事件,那就是“北宋滅南唐”其事。

“石頭城”懷古

石頭城


據史料記載,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宋太祖趙匡胤下詔出征定都金陵的南唐王朝。宋軍首先南下攻克武昌,然後分水陸兩路東進北上進軍金陵。陸路步騎分東西兩支沿江北上,水師順長江而下。東支步騎先期到達當塗縣採石鎮(今屬馬鞍山市)紮營休整,等候西支步騎東渡集結。採石鎮為歷史古鎮,鎮西有山曰牛渚山,山西麓有巨石突兀江中,名採石磯,為長江重要的古津渡之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時北兵進軍金陵時都要從此處渡江。


“石頭城”懷古

採石磯


為了突破長江險阻順利從採石渡江,宋軍做了充分的準備。在北宋官吏樊若水(又名樊知古)的指導下,水師先是在長江中游荊湖一帶水域,製作巨船千艘竹筏無數,然後移至石牌口(今安徽休寧縣西)用巨船竹筏試搭浮橋,最後移至採石磯

江面。“三日橋成,不差尺寸”(宋史 樊知古傳)。西支宋軍到達採石磯對岸後,迅疾通過採石浮橋東渡至採石鎮與東支軍會師。採石浮橋的搭成使用,成為宋軍攻克金陵戰役的關鍵,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石頭城”懷古

長江景

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評價採石浮橋“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在世界橋樑史,軍事史上都有重大意義。”《人民日報》1989年2月有一期發表專文,稱採石浮橋為“

長江第一橋”。北宋大軍從採石鎮出發,一舉攻破金陵城,盤踞城內的南唐末代皇帝李煜(史稱李後主)。此時已在宋太祖的威逼下取消了國號,向北宋稱臣,改稱江南國主,企圖苟延殘喘,偏安於一方。然而,“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宋太祖語)。城已破,李後主只能率領百官,舉著白幡出城投降,再現了劉禹錫詩中的“一片降幡出石頭”的一幕。

南唐末帝李煜生性懦弱,喜文厭武,荒廢朝政,是個不稱職的皇帝,但其藝術成就很高。他工於書畫,尤工於填詞。李煜投降後,被押送到北宋都城汴京。幽居期間,感慨萬分,回首在長江邊金陵宮廷的生活,不禁潸然淚下。亡國之痛,幽閉之苦時時湧上心頭。愁悶之餘,便以吟誦詩詞排解。他的詞作,意境深遠,感情真摯,一直為後人稱道。其中一首《虞美人》被視為宋詞寶庫中的珍品。其詞曰: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石頭城”懷古

虞美人

最後兩句,以誇張的手法寫出了自己的憂愁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石頭城離開人們的視野已經近兩千年了,但它作為開啟南京歷史長河的功臣,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那就讓我從記憶的寶庫中搜尋出古人的一首七言絕句作為紀念吧!

唐 劉禹錫《金陵五題》第一首: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