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古賁中學

逺 去 的 古 賁 中 學

(徵求意見稿)

遠去的古賁中學


海安縣古賁中學創辦於1960年;三年後的1963年,掣肘於經濟困難停辦;又四年後的1967年復辦。依靠黨和當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依靠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古賁中學從無到有,逐步成長壯大,古賁的伢兒在自己的家門口享受到了無差別的普通中等教育,適齡孩子接受普通初中教育全面普及,1969年至1980年古賁中學還興辦起普通高中教育,本地的許多精英都是從這所學校直接跨進大學校門的。2010年秋,古賁中學全員轉入海安縣大公鎮初級中學,校舍及部分資產劃屬毗鄰的海安縣大公鎮古賁小學。昔日實實在在的古賁中學已然是空中樓閣,如今充其量只能是某些情人們心中的念想。


海安縣古賁中學曾經的校址

1958——1960 古賁農中 海安縣古賁公社賁茆生產大隊第八小隊(永鎮庵廟內)】

1960——1963 海安縣古賁公社賁茆大隊第一生產隊(古賁村一組)姜橋東,後為古賁公社機關所在地。


【1965——1968 古賁農中 海安縣古賁公社五橋生產大隊第12小隊】

1967——1968 海安縣古賁公社東風大隊第十二生產隊(五橋村六祖)古賁橋下,生產隊蠶室和古賁農中校舍(借用)。


1968——2010 海安縣古賁鄉(公社)古賁村(衛紅大隊)一組,古賁中心小學西側,之前先後為古賁公社機關和古賁農具廠所在地。


海安縣古賁中學曾經的校名

【1958——1960 海安縣古賁人民公社農業中學】

1960——1963 海安縣古賁初級中學


【1965——1968 海安縣古賁人民公社農業中學】

1967——1979海安縣古賁公社初級中學


1979——2009海安縣古賁鄉中心初級中學


2009——2010海安縣大公鎮古賁初級中學


海安縣古賁中學曾經的主要負責人:


【 顧懷餘(古賁農中)1958——1960(任前為轉業軍人,後為團結大隊支書)】

戴 玉 1960——1963 (任前為海安縣中學總務處主任)


【盧聖仁(古賁農中)1965——1967 (任前為回鄉知青,後為古賁中學教導主任、副校長,農場初中校長等)】

高元生 1967——1971(畢業於南京大學,任前履職於海安縣新華書店)


王維慶 1971——1979 【畢業於如皋師範,任前為古賁公社高莊小學負責人(曾履職大公初中教導主任)】


王棟如 1979——1983(畢業於南京師範學院,任前履職於海安縣東風農技校)


陳玉銀 1983——1988(畢業於揚州工業專科學校,任前為大公鎮文教助理)


李 堅 1988——2003(畢業於南通師範專科學校,任前為古賁初中教導主任)


李衛東 2003——2010(畢業於南通教育學院,任前為古賁初中副校長)


海安縣古賁中學曾經的故事(連載)


遠去的古賁中學


古賁中學曾經的故事之——範循虎老師

說起範循虎老師,那是上世紀60年代下半葉,古賁中學復辦籌建的時候。古賁公社東風大隊第12生產隊的蠶室是古賁中學籌建復辦時的指揮部和教育教學的中心,雖沒有掛什麼牌子,但裡面坐著幾位“國”字號的老師,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範循虎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範老師的身材中等,瘦瘦單單的,過早的禿頂與他而立之年當兒的年紀極不相稱,不知道是“妝容”之補充呢,還是跟緊形勢之必須,總喜歡戴一頂“草綠色”的單軍帽。範老師是蹲在蠶室裡最早,時間最長的“國字號”老師之一。

範老師是海安壯志人,聽說愛人是北凌某生產隊的會計,當時應該有兩個溫馨的港灣可資休養生息。可因為路途較遠,即使是相對比較近的北凌,星期天也只是隔三差五地回去一趟,大多星期天都泡在蠶室裡。蠶室三間,9架粱,草屋頂,本來還挺寬大的,鋪蓋行李雖說簡單,但幾位老師一放,還有幾張辦公桌,就顯得擁擠不堪了。東南方向幾十米處是古賁農中,農中好像有兩個教室,但只有一個班,我們1966屆的小學畢業生領先於67屆一、兩個月入學初中的,佔了農中的另一個教室。當時雖然沒有書,但範老師整天和我們打成一片,學習班上“三忠於”“四無限”別開生面,上課下課,範老師的“軍禮”很標準,至今我還這樣認為。當時我們也做作業,繳到老師處,老師逐條批改,一絲不苟,不像現在老師改作業一目十行、二十行的神速。他們當時來不得半點粗心大意,萬一出了紕漏,“群眾專政”的威力不堪設想。範老師閒暇時也到附近一李姓學生家裡串門,他和我們的父輩們一樣樸實,和我們學生一點都不拿身份,平易近人的很,既像我們的父輩,又像我們的兄長。他擔任了我們“一班”兩年半的班主任和語文教師(這一屆初中生秋季入學,實施二年制初中後,改成春季招生,只好延期半年,實際初中在讀兩年半),後來古賁中學第一屆,第三屆高中生的語文課都是他上的。至今讓我難忘的是,範老師把自己在揚州師院進修的中文教材無保留地給了我,至今也讓我慚愧的是——我沒有能實現範老師那恩重如山的期待。

2006年,我們在李仁鈿校長的倡議下,一行九人前往壯志鄉看望範老師,範老師家離壯志鄉中心區域不遠。我們見到的範老師,性情開朗,精神矍鑠。師母告訴我們,他每天讀讀報,看看電視,散散步,打打球,門前不大的場院內就樹著個土製的籃球框框……我們和範老師進行了一次掏心窩子的馬拉松長談:範老師家祖先牌位前供奉著《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他範氏家譜是正宗的范仲淹後人系列,多少代多少傳人都很明晰。他家是地主成份,到古賁初期正是“唯成分論”盛行時期,常常在惴惴不安中度日,待人做事都倍加的謹小慎微,生怕某天惡夢降臨……範老師是農村中學教育的拓荒者,但沒有趕上職稱系列大規模鋪開就退休了,享受的是中級職稱待遇,談到這裡,他高興地向我們發佈了一則好消息:他二兒媳婦剛三十出頭,今年在西場中學已經通過了中學高級教師的評審,……

多方信息證實,古賁中學好幾屆的好多學生都陸續看望問候過範老師,雖然我們落伍了,但我們的心中平添了莫名的暖意:範老師,您的學生心中永遠有您。


海安縣古賁中學曾經的故事之——高元生老師

我腦海中有關高元生老師的最新信息,是去年分享的古賁中學第一屆高中畢業生的聯誼照片,照片上的人我幾乎都能一一說出他們的名字,他們中有好幾個地市級的退休領導,知名高校的骨幹,也有一直沒有離開土地的老二哥,我最感寬慰的是被學哥學姐們簇擁在中間的高元生老師。高老師還是那樣神采奕奕,容光煥發,特別是那副熟悉的眼鏡還是那樣毫不含糊地的折射出主人外表的儒雅和內心的滿腔熱忱。高老師這次欣然接受邀請,參加假座工泰公司禮堂舉行的古賁中學首屆高中畢業生第一次聯誼活動,說明他對古賁中學的那份牽掛,他對古賁中學學子們的那種愛護和信賴依然深深。

高元生老師,現在大家都習慣稱呼他高校長,這是他離開古賁中學以後長期擔任海安衛校校長的緣故。其實,他在古賁中學時期大家都稱呼他高主任,他是當時古賁中學革命委員會主任。在古賁中學的那段時期裡,高老師不畏千辛萬苦,依靠當地的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團結全體師生員工艱苦創業,勤儉辦學,一張白紙寫出了最新最美的文字,畫出了最新最美的圖畫,古賁中學從無到有,陸續成功創辦了古賁中學的初中部和高中部,為社會主義的中等教育在古賁農村生根、開花、結果立下汗馬功勞,為古賁的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做了大好事大實事。有消息稱,高老師是海安西南雅周老區子弟,參加工作前是南京大學歷史系高材生,當時南大培養他們的目標為省委秘書處秘書。遭遇文革風暴,一下子被刮到小縣城的海安新華書店,刮到有近半壁江山為草荒林的古賁公社,那段時間裡,他克服困難,開拓局面,累得筋疲力盡,骨瘦如柴,以致病倒在簡陋的宿舍裡連開水泡爛的餅乾都很難吞嚥,年僅30左右的生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然而他挺過來了……

高老師調離古賁中學後,聽說他參與了海安衛校的復辦籌建,任職海安衛校的負責人;再後來,我參加了孩子在讀的中學召開的一次高考學生家長會,會後有消息說,高老師也以家長的身份出席了這次會議,因為是以班級單元組織的,我們未能謀面。

與高老師分別後的唯一一次見面是在海安縣城人民路的文峰大世界裡,我在準備邁向電梯上二樓的當口兒,一個久別的又熟悉又親切的聲音傳入耳簾:“張-亦-農”。頓時我像觸了電似的不由自主地扭過頭,啊!是他,是久違了的高老師……相隔二十多年,尤其是已從青少年蛻變到中年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學生,高老師仍然能一眼認得出來,可見他的睿智以及記憶力的過人之處……


海安縣古賁中學曾經的故事之——王維慶老師

王維慶老師是海安縣李莊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如師畢業生。參加工作後,初期為海安縣實驗小學教師,後為大公初中教導處主任,1965年調任古賁公社高莊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師,1971年履職古賁中學主要負責人,1979年至海南公社初中履新。

王老師是我小學五年級、六年級的語文老師和班主任,膚色白淨,一副玳瑁色眼鏡架在鼻樑上,盡顯咄咄逼人的文人氣質,兩腮略呈青幽色,那是輕度絡腮鬍被勤清理後的局面,說話語氣親和,好像有一股磁力似的挺能吸引著人。王老師是聞名附近的多面手,除了教育教學特色見長外,對二胡演奏,無線電裝配,書法美術……也情有所好,在老百姓當時的口口相傳裡,王老師堪比時下盛傳的類超人。

在小學讀書時,王老師不私其寶,送我兩件禮物:一本64開本的《怎樣寫鋼筆字》和他多年收藏起來的幾十份手抄優秀作文活頁。現在想起來,這兩件東西對於我來說就是成長進步的基石,前行不輟的座標,既珍貴又及時。後來我上了初中,小學的學弟學妹們還神秘兮兮地告訴我,他們的王老師在學校大會上,把我作為例子,號召大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聽了之後又慚愧,又壓力山大。

大概讀初二時,王老師又成了我們學校的領導和老師,他在自我介紹時說:本人姓王,三橫一豎的“王”,不要寫成“黃”(“王”和“黃”在海安有些地區是同音)。我想起王老師形象和比較的教學方法是他為師的特色之一,也是他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的成功所在。難能可貴的是,在“實用主義”盛行的當時,王老師還重視概念的理論教研。“餘光”一詞是王老師在一堂美術課上教給我們的,它讓我們在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道路上走了不少的捷徑:畫畫的角度選擇,整齊的隊列規範,為人處世的換位……實際操作中,用“餘光”的理論去指導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獲益匪淺。王老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介紹人,在他的影響下,我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至今仍念念在心。高中畢業後,我回到生產隊“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王老師和他的愛人張老師來我家串門,鼓勵我自信,自立,自強。……

幾十年一晃過去了,王老師該是耄耋老人了,聽說他如今在江蘇省海安縣廣播電視大學宿舍大院內頤養天年,探望他應是當務之事。


海安縣古賁中學曾經的故事之——盧聖仁老師

盧聖仁老師為海安縣中學1965屆高中畢業生。回鄉後,受古賁公社中心小學校長兼文衛助理顧和順老師之請,盧聖仁老師參加復辦古賁農中的籌建工作,為當時古賁農中的實際負責人。1968年古賁農中撤消之後,盧老師擔任古賁初中3班班主任(這一屆共三個班,初中1班招的1966屆小學畢業生,2班、3班招的1967屆小學畢業生),執教工業基礎知識課,課本是油印的,實驗課把拖拉機開到操場上解剖演示……盧老師先後為學校革委會委員、教導主任、海安農場初中校長,在古賁初中副校長任上退休。

盧老師為人忠誠老實,是古賁教育口子公認的老黃牛和拼命三郎,走上領導崗位後仍堅持一線教學,他的鋼板隸字是學校測驗、考查等試卷製作的一道風景線,寒冬裡,腿腳僵了,手麻了,鋼板字仍莎莎滴落,一行又一行地不停下拉,緊迫時一個夜晚他一個人能單獨完成刻寫,油印四套試卷……。

盧老師是古賁中學復辦時的參與者和建設者,現居住在大公鎮姜橋村。


海安縣古賁中學曾經的故事之——陳延年老師

陳延年老師曾為海安師範學校學生,古賁農中是他參加教育工作的起跑線,農中撤銷後轉到古賁初中。在古賁初中,先是衛生課的老師,課堂上,針刺療法的國粹,陳老師以身試教,一些穴位如“合谷”、“內關”、“足三里”……的針刺、按摩至今仍為我們所習用受益。陳老師為人師表,身體力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修煉“做人的大褂子”,當時經常放棄午休到教室裡刻苦練習板書,使本來就不錯的板書好上加好……以後,陳老師入了黨,轉了正,轉任學校總務會計至退休。

陳老師是古賁中學復辦時的參與者和建設者。現居住在大公鎮王院村。


海安縣古賁中學曾經的故事之——周德華老師

每每同學間聊天,聊著聊著又聊到了周德華老師。其實,我也有那心中的周老師。

周德華老師大約於1970年間調到古賁中學的。也許因為她年齡在學校圈子裡最長,也許因為她具備一定的學識背景和專業知識的擁有,還有可能是她複雜的人生經歷,大家背地裡都稱她為“周老太”。這裡面除了尊敬還是尊敬,絕無其他,正如新華通訊社內部的人稱德高望重的穆青為“老頭兒”一樣,是文明氛圍中的一種恣肆。

那時的周老師五十多歲,方方的臉龐蓄滿慈祥善良的內涵,一副寬邊的眼鏡遮不住那雙炯炯有神的鳳眼,中等的身材與她穩健持重的性格,緩而不慢、敏而不疾的文雅舉止非常諧調,大戶頭的粗布褂子讓我們感覺著家中老奶奶的親切,一頭齊耳垂的短髮又使我們對知識女性的古樸端莊萌生敬意。

我們高中兩年的語文課由周老師一人執教,經常聽到有一種議論,這些娃兒遇上週老師,真乃三生有幸。 學生階段的我,學習態度是必須深刻檢討的。數學課上,還比較守紀律,覺得不認真就弄不起來,所以不敢懈怠。教數學的汪老師雖瘦小單薄,聲音也不算洪亮,卻有威懾力,她的課堂上常常是鴉雀無聲,我更是屏聲靜氣,目不轉睛,生怕因點滴疏漏掉鏈子。可是聽其他課就又是另一個極端了,當時我少不經事,麻而木之的,認為那些課好學,毋須用多少功,課堂上的表現不是多動症恣肆,就是不管不顧地看課外書籍,現在想起來當時給周老師添了不少亂。但她老人家就是造詣深,對差生從不輕言放棄,不慍不怒,循循善誘。我寫作文偷懶不打草稿,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一本作文薄子的全部格子兩次作文就全填滿了。現在看來,那些文章都是狗屁大胡話,典型的不著調。周老師明知是“扶不起的阿斗”卻捨得花氣力去扶,批閱時字字過目,句句斟酌,選材佈局指點精到,篇篇眉批、總批一串一串的,作文本上的行間留白處往往“全國山河一片紅”。這樣的小鍋灶是多麼的開胃啊!周老師還和我初中時的範老師一樣,也向我推薦同學中的優秀習作,允許我自由進出老師的辦公室翻閱他們的作文,特別是上屆的李存玉、陳宗旺兩位學兄的作文幾乎是每篇必看,他們的作文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1975年夏季,我報名參加了工農兵學員上大學的筆試和麵試,儘管是走過場,手續還是不能少。筆試的那天已經是離開學校30多個月的一天,那天的午休後,周老師專門找到我,說我的作文寫得不錯。我當時的心情:慶幸,周老師參加了這次閱卷;感動,周老師心裡還惦記著我。

海安東大街改造前夕的幾個月,我在東大街老茶水爐前遇見周老師,周老師提著四隻茶瓶來沖水,精氣神兒還不錯。告訴我她家就在附近,讓我去坐坐。這是走出古賁中學校門後絕無僅有的第二次看到周老師,可怕的是這一次也許成了最後一次,傳聞周老師幾年前已經駕鶴西歸了!


海安縣古賁中學曾經的故事之——解紹定老師

2014年1月,古賁中學第二屆高中同學聚會,當然忘不了邀請解紹定老師參加,——他是我們高中班兩年的班主任,兼任化學課老師。 聽說解老師是鎮江人氏,出道鎮江師專,集於海中多年出色教學之大成,1968年奉命調劑到古賁中學任教,以策應鄉村普通中等教育普及、鞏固、充實、提高的大形勢。

解老師身材高挑,皮膚黝黑,課堂普通話語言比較標準,傳授知識時特別注重基礎性、系統性,他的教學很大程度上觸發了我對化學這一門學科的愛慕,後來我被選拔為如皋師範工農兵學員時,選讀的就是物理化學班。 解老師好體育活動,運動場上少不了他的身影。因人高馬大,加之身子骨不怎麼強壯,打籃球雖顯得有點一晃一晃的,比不上猴精猴精的小個兒靈活善變,但他的運球、投籃的姿勢總是經典風範,板眼實在,愛好籃球的朋友不得不甘拜他為師。排球,我們上了高中才發現運動世界裡有這塊大陸,其運動規程開始時很不適應,是解老師有事沒事就來到體育課上,手把手地教我們墊球、傳球、扣球等要領,任勞任怨地協助體育老師,帶領著我們去了解熟悉排球運動。

解老師的文藝細胞也很活躍,大演大唱樣板戲時期被推薦走在前臺。多次受邀參加公社宣傳隊,公社直屬單位宣傳隊演出活動,不怕苦,不怕累,和大家真誠合作,共同把古賁農村文化宣傳這面鼓擂響。解老師的京胡拉起來,京腔京味,明亮透徹,京劇唱腔比較有基礎的幾個學生,每每午間都跑到解老師的辦公室裡請求指導,解老師有求必應,誨人不倦,為下面的生產大隊宣傳隊培養了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有生力量。俗話說:人言可畏。是啊!當時有些見怪不怪的議論,說解老師過於親近女同學。但解老師始終經得住事實的檢驗,說他光明磊落、作風正派並不為過。

解老師從蘇南來到蘇北,從縣城來到鄉村從未有過、哪怕是半點怨言。有人說個兒大,肚皮也大,解老師一個月29.5斤供應糧是填不飽肚子的,常常是半飽不飽的,秀氣疊細的汪慧琴老師像大姐姐一樣,常常把從食堂打來的飯勻出部分給他吃,他也不怕人家笑話樂得接受……。每週星期六下午第二節課後,解老師總會和幾個海安街上的老師結伴步行回家,星期日下午又早早步行返校,參加晚上的學習活動雷打不動。諸如此類的事現在想起來真是難以置信,其實1976年我在李莊中學實習期間,校園內幾乎看不到一部可供代步的車子,即使到了1979年,家住南通的同事張迪老師,週末回家還是騎著個半舊不新的腳踏車,待星期天一過,馬上又返校。一般個把月才回去一趟,但來回100多公里的路程沒有難住他,他也從不找理由而耽誤工作。回憶起老師們曾經的艱苦生活和工作,“為人師表”這個詞益發讓我肅然起敬,我們的老師身體力行,用步子丈量著為人師表的長度,用道德操守示範著為人師表的高度。

我參加工作後,去海中聽過解老師的高中化學公開課,他臨退休前,他工作的城西中學距他家只有百步之遙,那年我們曾到他西楹橋下的家裡作過客,當時的那個家說是家倒不如說是斗室,客廳、廚房、臥室都擁擠在十幾平方米內。……這以後再無聯繫,直到此次同學聚會才把聯繫他列入議事日程,先是打聽到他曾幫助古賁供銷社的同志引進茅山地區種蘑菇的技術,後又打聽到他夫婦倆隨子女在鎮江市區居住,再後得到的消息是解老師不久前因病撒手人寰。

永別了,我們的解老師!


海安縣古賁中學曾經的故事之——汪慧琴老師

汪慧琴老師是1967年冬季來到古賁中學的,那時學校正處於重起爐灶的復辦初創時期,孑然一位女性身處鄉村學校,而且還是生產隊的蠶室,其不容易可想而知。

汪老師是我們初中、高中的數學老師,五年半的時間裡,我們除了敬畏,還是敬畏。踏進中學門後,算術課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數學課,汪老師最先教會了我們26個英文字母,1975年工農兵學員上大學,北京一所外語學校緊急招生,我參加了海安地區特招的面試,我的看家本領就是會讀汪老師教會我的這26個字母,其他與外語有關的問題是一成不變的“一問三不知”。英文字母嵌進了算術上升為代數的進階,代數把算術裡各種數量關係粗放式的解決方法,集約化為以求解方程為中心的原理,難怪汪老師當時那樣認真地教我們讀字母,寫字母。小學裡我對解應用題的積極性比較高,初中的代數課程更讓我興趣盎然。不過幾何的入門就不那麼順手了,一開始的平行線,同位角等在我腦海裡似一盆漿糊,頭緒不清。一個星期天,不知怎麼的做完了家務,沒有和往常一樣,夥伴去跳格子,抓牡兒,推鐵環……,卻坐到飯桌邊讀幾何書(當時的書,全是老師刻寫的講義),這是中學階段假日讀課本僅有的一次記憶。剛坐定,汪老師家訪來了。有文化的人,而且是城裡下來的老師來農家土宅,那時那刻的感動,學著時下的潮語說,簡直就是大駕蒞臨,蓬蓽生輝。心中那份敬畏油然而生,汪老師看到我在學習也很高興。這以後汪老師和我說的話好像多了些,我的數學成績也不知不覺地全面進步起來。

汪老師身材瘦小,體質顯得有點弱,冬天穿著臃腫的大棉褲,頭上戴著大大的棉軍帽,平時即使同事間也少苟言笑,一副老態龍鍾的樣子,大家稱呼她“汪老太”也在情理之中,她也樂意接受。上課時的汪老師卻是精氣神足足的,態度更為莊重嚴肅,厚厚眼鏡片下護著的一雙眼睛小而犀利,同學們都不敢在她眼皮底下開小差,課堂語言清爽簡約,丁是丁卯是卯,從來沒有要好好學習、遵守紀律等贅語的參雜,常常一堂課在不知不覺中就過去了。汪老師也定期把我們帶到課外,測量土圓囤的容積,池塘的水面,建築物的高度……及時把課本知識與生產生活聯繫起來,提高了同學們學好數學的興趣。

汪老師是個外表看似古板心腸卻是滾燙的人,常常把自己並不寬裕的計劃供應的一部分,送給更急需的人。把飯菜撥給老師吃,把衣服送給學生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汪老師可能在我們離開學校一兩年後退休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家住海安鎮孩兒巷的同事陳振鐸老師談及汪老師,說汪老師住在他們那個院子裡,老伴是胡集中學教導主任任上退休的,老兩口平常寡言少語,相安無事。

遠去的古賁中學


海安縣古賁中學曾經的故事之——

“三尺講臺發聲 三寸粉筆繪影”榜單(徵修中)

農中1

鬱金南 顧懷餘 田桂來 袁振龍

1960——1963

戴 玉 江朝壽 陳紹廣 陳寶樹 鬱老師等

農中2

盧聖仁 陳延年 段明霞 季宗林

1967——2010

高元生 範循虎 汪慧琴 解紹定

陳秉懿 盧聖仁 陳延年 劉宗聖

王維慶 周德華 袁振龍 黃培生

林玉龍 楊德才 洪雲城 崔益淮

解建華 蔡開榮 賁能煥 顧玉林

李存玉 吳 寧 王永芝 朱慶雲

湯秉林 錢正英 錢永龍 崔 琦

何世江 張文家 朱日春 程緒德

王大友 景 明 朱龍標 楊傳進

王小林 周德本 丁加龍 王維全

張 迪 王棟如 王 軾 吳漢明

陳振鐸 張亦農 林志強 劉虎鐵

段明霞 錢錦芳 於忠海 吳金逖

劉仁友 李仁林 陳巧雲 林 進

楊天巧 閭 祥 陳懷進 姜志坤

顧孝溪 沈坤明 馬善明 林玉生

楊國友 江 進 韓忠淇 崔同根

陳寶餘 趙宏祥 蔡小平 馬秀琴

韓世富 李 堅 錢俊元 丁文定

張家餘 周建忠 盧聖華 單照晨

陳玉銀 張湧水 丁加雨 王連蘭

於寶林 崔世銀 顧復娣 陸昌平

崔 芳 陳錫龍 毛廣鐵 顧德桐

賁知江 孫劍祥 顏 林 周紅萍

李存梅 孟善全 馬 春 於中芳

何鹹鈞 李衛東 李仁靜 袁友林

楊增英 羅聖玉 李存義 於達義

張自祥 陳和鑑 李義榮 陸建平

錢再春 袁兆華 賁知兵 馬善鐸

徐廣鐵 張道植 丁家雲 陳愛蓮

崔益兵 李仁燕 崔恆梅 賁進蘭

崔大元 徐愛平 徐豔紅 許中明

李玉鳳 吉 勇 朱曉萍 崔益林

鄭道雲 崔益蘭 趙呈女 王 玲

羅小雅 朱亞梅 吉炳貴 湯曉雲

蘇中林 袁鳳根 錢開鳳 唐麗華

袁麗君 徐豔春 塗友軍 章 鳳

楊智來 張 斌 顧亞平 許金華

袁榮俊 袁榮春 楊傳榮 戴武蘭

崔益雲 周瑞玲 梅小紅 周紅梅

陳懷兵 韓秀琴 李存懷 崔世濤

顧和勤 丁同發 張小菊 任 陽

梅海燕 吉春澄 張曉敏 夏永進

王曉聰 朱明妮 丁祥麗 徐海東

王 慧 吳 晶 任龍華 丁 鈞

唐婷婷 ……


遠去的古賁中學



海安縣古賁中學曾經的故事之——掇菁擷華

古賁中學高中首屆(1969——1971)


遠去的古賁中學


古賁中學於1969年秋季舉辦高中班,來自全公社各大隊的農民子女和城鎮插隊知青成為古賁公社自己培養的首屆高中生,期間因學制改革為春季招生,他們在校一年半就完成了學業,1971年1月畢業離開學校,投入到社會實踐的懷抱。

遠去的古賁中學


2016年,古賁中學首屆高中同學從四面八方趕來故地,共憶往昔的風華正茂。

古賁中學高中第二屆(1971——1973)


遠去的古賁中學


古賁中學第二屆高中畢業生的部分同學是學校1967年底復辦後的第一批學生,小學畢業一年半後的他們,盼來了“復課鬧革命”的東風,蹦蹦跳跳地背起書包,走進東風12隊蠶室裡,開始了嶄新的初中學習生活。

當時的老師有範循虎、解紹定、陳秉懿、汪慧琴、高元生等,他們中多數從海安縣中學下放過來,每週回家一次(週六傍晚回海安,週日下午來學校),來回全是步行,用自行車代步對他們當時來說就是那個的天高地遠。單程近二十里,兩個多小時,途中田埂上息歇一兩次。現在聽起來夠浪漫的,創業艱難百戰多啊!

學生呢,跟在老師後面邊學習邊勞動,自己用磚砌制課桌凳,每週四下午有半天勞動課,到學校南邊的泥牛(挖通榆河時形成的堆土)下制磚坯,制磚坯的全過程是挖泥挑土、用釘耙破碎土塊、放水拌和、顛土揉搓,上模、脫模、晾坯、運坯。十四五歲的孩子還真象模象樣地幹得風生水起。每年除了寒暑假,還有夏忙假、秋忙假,集中到生產隊撕蠶豆,拾麥子,摘棉花。有時正在上課,河下來了裝載建校用磚的船,就臨時停課幫助卸載磚塊。那時的學習用書,不少是油印的,貼近當時的工農業生產,學習是輕鬆的,愉快的,不少同學還臨場生出某些實用性很強的創意——

1973年1月,古賁中學第二屆高中生畢業了,去向明確:升學無從想起,進城難於上青天,生產隊裡的一把鍬,一副泥絡為你備好,“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上演老祖宗延續數千年的老劇“面朝黃土背朝天”……

2014年1月,古賁中學第二屆高中生像被一股強大的磁力吸引,齊齊來到母校舊址,歡聚在大公鎮姜橋村錦繡農莊:難忘昨天,自信、自立、自強;享受今天:和平、和順、和美…

遠去的古賁中學


在古賁中學第二屆高中同學聯誼會上的交流發言

(2014年1月5日於古賁錦繡農莊)

41年啦,太長太長,又很短很短:我們從“同學少年”分別,歷經“30而立”的擔當,“40不惑”的博弈,“50知天命”的難得糊塗,及至自己的“甲子年”敲門才再次相聚;我們這些當年的“嫩頭青”、“小丫頭片子”,一轉眼有了兒女,有了兒女的兒女,有的兒女的兒女甚至個頭比我們還高許多許多。41年裡,我們各自有著自己的千山萬水,千難萬險,千辛萬苦;41年裡我們不斷收穫著屬於自己的喜悅、成功和輝煌:

我們子承父業,堅持在祖輩營生的土地上精心耕耘,播撒種子,播撒陽光,播撒希望,農民、農村、農業,“天翻地覆慨而慷”。“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是我們“守土有責”的力量驅動,我們的“汗滴禾下土”,築成“中國人的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的萬里長城。眼望著雞歡羊肥豬壯,五穀豐登糧滿倉,我們那永不消逝的“酒窩窩”滿溢著無盡的甜蜜和愜意。

我們敢於弄潮,在城鄉變革的洪流中湧動。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有我們的拼搏記憶;國內國外,世界多地,有我們的闖蕩故事。打工形式的工友也好,資本運作的老闆也罷,我們的勤奮沉澱著堅強,我們的汗水浸泡著希望,不怕苦,不怕累,用頑強建構起我們和諧的家園,美好的家園,幸福的家園。聽!在城鎮化的浩蕩進程中,我們那和諧而又堅定的腳步聲依稀可辨。

我們崇尚親民、利民、惠民。無論在市、縣、鎮、村各級管理部門,還是在保家衛國的軍隊、教書育人的學校、治病救人的醫院,或是在固本強基一線的企事業單位,有我們忙碌的身影。這些不可多得的平臺讓我們盡其所能,學習不斷、工作不懈、進步不止、忘我不已。我們用信念和真誠,打造著平凡中更好的自己,“為人民服務,快樂自己”是我們更高、更新品位的追求和享受。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儘管我們也曾遭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失敗,但挫折和失敗是個好東西,它教育了我們,使我們每個人聰明起來,變得更現實,更理念,更和順。環顧昨天,審視今天,我們的明天一定是我們自己的人生中最美好的。

祝大家聚會愉快!

聚會愉快!

古賁中學高中第三屆(1972——1974)


遠去的古賁中學


第三屆古賁中學高中班的同學,他們接受初等和中等普通教育的過程保持了連續性,小學六年,初中和高中分別兩年,期間任憑“停課鬧革命”“復課鬧革命”風吹雨打,學業悟道解惑在比較意義上還算是一馬平川。只是上大學前需要兩年以上社會實踐的閱歷,高中畢業後不得不首先投入到“三大革命”中去。畢業照上的公社黨委、革委會領導,學校貧宣隊代表,對於記錄當時學校教育的政治生態不可多得。

遠去的古賁中學


2018年,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週年紀念的日子,遠在浙江省舟山市的老班長馬貴友,離開了海軍舟山基地司令部那戰訓創意和部署的緊張,跳脫開擔綱舟山市文化局主動作為、勇敢作為的勞累,鄉愁湧動,童心迴歸,在家鄉的琳軒閣成功主辦了古賁中學第三屆高中全體同學畢業後第一次大範圍聚會。

產業開發的、農耕傳承的、戎馬經歷的、授業解惑的、濟世懸壺的……老同學畢至,群賢滿座。範循虎老師耄耋高齡,精神矍鑠,有崔國蘭師母隨扈左右,談鋒甚健;南通市區的他們難忘插隊歲月,對第二故鄉情思悠悠,什麼風塵僕僕、車旅勞頓滿不在乎,一個不拉地準時出席:還在發揮餘熱的他們,不管手中活計多麼重要,通通放下,直奔主題;周宏樓同學充其量算是個業餘主持,但像模像樣,接地氣風格雷人,巧妙地將聯誼會的氣氛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吳末寧同學的畫技十分了得,呈獻的每一個老同學的形象速寫,畫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無疑是同學們一生中最最值得珍藏的唯我藝術;陳珉珍同學的攝影專業派上了用場,老照片、新照片技術處理巧奪天工,一一奉送給大家雙份的精美;馬永芳同學製作的小程序,簡直就是一部音詩畫,使這次活動成為永久的保存……

曾經的班長馬貴友付出了,收穫卻是翻番的意義。據說他們有約2020又一個國慶節再見。(續寫於20200110)

古賁中學1989屆初三1班畢業照

下圖為古賁中學1989屆初三(1)畢業班合影。古賁中學1986級初中生是小學五年制的最後一屆,1989年中考,三1班普通高中達線考生22人,分兩批次被錄取。其中提前錄取類又分三檔:一檔中師,二擋中專,三檔海中,6名考生入列提前批次,一檔中師線以上2人,報名上了中專,三檔分數線以上4人,升入海中學習;第二批次的16名考生,分別升入曲塘、立發、城西等普通高中。全班普通教育45%以上的升學率幾近三倍於當年全縣16%的平均升學率。

遠去的古賁中學


古賁中學附屬職業高中班(1993——2000)

撰稿 朱龍標

職高全名:海安縣古賁中學附屬職業高中

辦學時間:一九九三年至二00O年

招生對象:縣內外初中畢業生志願者

職能機構:

分管負責人 於達義(1993) 袁友林、李仁靜

服裝工程課(教師) 朱龍標、李存義、李仁燕

美術設計課(教師) 李存梅、許中明

文化基礎課(教師) 錢永龍、李玉鳳、蘇中林、章鳳

歷屆班主任 93 於達義、94 朱龍標、95 袁友林、96 崔芳、97 戴伍蘭等、98 朱龍標等、99 李仁靜

高考金榜:徐曉紅、王敏、顏愛華、陳智華、杭雪梅……

周邊影響:古賁中學附屬職業高中服裝專業曾是全縣服裝學校的拓荒者和香餑餑,專業教師曾為雙樓職高的外聘專業人才,為雙樓職大服裝專業考生跳龍門立下汗馬功能。

遠去的古賁中學


古賁中學1987在校教職工的合影

1987年古賁中學教職工合影,自左向右前排 陳愛蓮 楊增英 劉仁友 李堅 (李振威) 吉祖貴 周道基 陳玉銀 林志祥 楊傳進 陳寶餘(陳祥)

第二排 馬善明 錢永龍 王軾 陸昌平 丁加雨 陳振鐸 陳錫龍 張文家 崔同根 丁家雲

第三排 顧復娣 袁兆華 楊天巧 趙宏祥 張永水 張亦農 周建忠 韓忠淇 馬春 陳延年 劉虎鐵

遠去的古賁中學


1990古賁中學在校教職工合影


遠去的古賁中學


1990年古賁中學教工合影,自左向右前排 毛廣鐵 陳延年 盧聖仁(小翠) 陳振鐸 李堅 王軾 馬善明 崔同根

二排 顧復娣 崔芳 趙宏祥 陳寶餘 朱龍標 張亦農 周紅萍 於忠芳 楊增英 崔益蘭 楊天巧

三排 張永水 崔世銀 楊智來 李衛東 錢永龍 韓忠淇 顧德同 馬春 劉興林

1979屆學生賁可榮 袁友樓回鄉問候老師時的合影


遠去的古賁中學


賁可榮、袁友樓每年回鄉探親,拜訪母校,拜訪老師是他們的主要目的。上圖為賁可榮(後排右二) 袁友樓(後排右一)和老師王永芝(前排右一) 張文家(前排左一)以及校友楊成根(揚州大學教授)、賁可勝、賁有根、賁可為等合影。 1977級古賁中學高中生(小學、初中、高中學制分別為五、二、二年制),參加1979年高考,賁可榮、袁友樓、王丹華三人如願以償,跨進全國一類本科大學的大門。古賁中學應屆生連中高等知名學府三元的輝煌,當時在海安鄉村中學間引發了石破天驚的轟動。

1977級的古賁中學高中班學生賁可榮(後排右2),1979年考入蘇州大學數學系,1983年獲理學學士學位,1986年在南京大學數學系獲理學碩士學位。1986年8月至1990年3月在海軍工程大學計算機系任教。1994年6月在國防科技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博士期間,由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陳火旺院士指導,主修計算機軟件。1994年12月任海軍工程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1995年起擔任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碩士生導師、海軍工程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經教育部批准,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任武漢大學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2000年晉升為教授,被教育部確定為海軍首批十名骨幹教師之一,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電子技術委員會委員、武漢軟件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海軍工程大學學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海軍工程大學學報》、《艦船電子工程》編委,承擔博士生的《人工神經網絡》、碩士生的《軟件測試技術》、《軟件可靠性》、《算法設計與分析》、《人工智能》和本科生的《人工智能導論》、《軟件工程導論》、《離散數學》、《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等課程的主講任務。在軟件可靠性、軟件測試技術、軟件質量保證技術、信息安全、程序理論及計算機應用等方面有較強的研究能力。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項目和海軍裝備部課題等國家級科研項目7項。在“中國科學”、“數學年刊”等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

1977級的古賁中學高中班學生袁友樓(後排右1),1979年考入中山大學,畢業後擔綱廣州市環保局。

2018年曾任職古賁中學相聚古賁時的部分教師合影


遠去的古賁中學


左起 崔益林 張亦農 林玉龍 李堅 陳和鑑

已退休的古賁中學部分老教師合影


遠去的古賁中學


前排左起 盧聖仁 王棟如 王軾 王益來 後排 張亦農 林玉生 李堅 陳振鐸

分享豐收喜悅的部分在校教師合影


遠去的古賁中學


左起 張亦農 孫劍祥 張文家 崔世銀 李衛東 韓忠淇 楊天巧

古賁中學《起跑線》文學社


文學夢——從這裡開始

撰稿 李 堅 崔益林

1994年的秋天,這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帶著濃濃的水鄉氣息,帶著醇醇的稻花香味,古賁中學“起跑線”文學社誕生了。

“起跑線”從她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向全國的中學生展示她強大的生命力。社員們的名字不時地出現在全國各級文學報刊上,從冰天雪地的哈爾濱到赤日炎炎的廣州,處處留下了同學們用真情、真心寫下的佳作。如今的“起跑線”文學社,公開發表的文章有1000多篇。其中有100多名文學社社員和10多名指導老師被十多家文學報社聘為特約編委和記者。

1995、1996年我們先後聘請省作協會員錢永龍、張貴池、蔣璉為文學社顧問,1997年10月,“起跑線”文學社得到了全國著名語文專家錢夢龍老師的關注,他對本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還為社刊題寫了刊名(沿用至今)。從那以後,“起跑線”文學社先後參加過數十次全國範圍內的作文大賽,獲獎近200人次,同時多次獲得優秀組織獎。2000年8月,“起跑線”文學社被全國中語會中學生文學社研究中心接納為團體會員單位,也正由於“起跑線”文學社的突出成績,該年古賁中學被列為“海安縣青少年文學教育特色學校”(全縣僅此一家)。2002年2月,以“起跑線”為載體的青少年“文學素質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初探”被立為南通市教學研究課題。2002年4月,該課題以出色的成績通過全國中語會課堂教學研究中心驗收,校文學社也因此在全國中語會課堂教學研究中心第18屆年會上獲得校刊評比一等獎。在頒獎大會上,語文界著名學者於漪、張定遠、陳金明、程紅兵均給予本刊以極大的評價並欣然為本刊題詞。

如今,“起跑線”文學社正帶著一群“水鄉孩子”,用自己七彩的筆,描繪著身邊多彩的生活。相信,“起跑線”文學社一定會以文學社為主陣地,打造出文學教育特色的新形象,營造出青少年文學教育的新氛圍。

遠去的古賁中學


古賁中學1991屆初三2班畢業照


遠去的古賁中學


曾經的1991屆,全年級4個班,從初一到初三的老師基本保持穩定,一班班主任崔同根老師,二班班主任韓忠淇老師,三班班主任陳寶餘老師,四班因班主任陳振鐸老師初二結束時調教育局工作,初三時由張亦農臨時補缺。本屆中考時達一類分數線11人以上,這一屆海中分數線首次高過中師中專,八人上海中,兩人上中師,一人上中專,再次為學校優秀的辦學實績錦上添花。

2016年春節,古賁中學1991屆曾經的四個班的初中畢業生在海安錦龍大酒店舉行闊別25年師生大聚會,組織精到,形式簡約,人氣爆棚,師生擁抱,淚水盈眶,輕言漫語,衷腸互訴,高歌熱舞,鄉愁釋放,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展望燦爛輝煌的前程……《25年再聚首》相冊製作精美,畫面角度豐富、層次深遠,遠景、中景、近景鏡頭錯落有致,大寫特寫爐火純青,生動地記錄下那經久的記憶。

遠去的古賁中學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