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聽到最 Hi-Fi 隨身耳塞組合:黑豹+UM鈦合金系列耳塞

近期聽德國極致的新品“黑豹”小解碼耳放頗多,拿它搭配各種耳機和耳塞試聽。結果就聽到了一套搭配非常棒、讓我覺得非常爽利、激情、hi-fi的搭配組合——黑豹+UM “鈦極”耳塞。

近期聽到最 Hi-Fi 隨身耳塞組合:黑豹+UM鈦合金系列耳塞

黑豹解碼耳放搭配UM鈦極耳塞

鈦極Maven,是定製入耳耳塞專家UM近期推出的兩款鈦合金系列耳塞裡高級的一款(還有一款是平價一些的鈦勢Mirage)。這是一副4分頻11單元(每邊)、外殼為鈦金屬3D打印+手工激光拋光打造的精緻耳塞,單元構成是4低頻+2中頻+4高頻+1定製半開放式調音單元。我之前似乎沒有專門寫過這副精緻冷豔的耳塞產品,這次趁著和黑豹搭配的機會就介紹一番。

開門見山地說,黑豹+鈦極這個小解碼耳放加耳塞的組合,出來的聲音讓我感到服氣的地方、驚喜而喜歡的地方,是它的優秀素質和中正聲音。

注意一下,在我的個人詞典裡,“素質”兩個字絕對不等於單純的“高解析”。很多我聽到的貴价的“高檔耳塞”發出的高解析聲音,實質是誇張了高頻段的能量,使得高頻段的信息凌駕於中低頻之上而得到的帶些扭曲和失衡的聲音,從十幾年前 Etymotic ER4流行的年代起,我就不喜歡那種聲音。想當年小四黨堅稱ER4的聲音天下無敵,可比多少倍價位的耳機耳塞,我當時就力斥那種觀念。只要簡單地聽下人聲(特別是男中音、男低音)、大提琴的播放,就會知道ER4的聲音缺陷在哪裡。我不是批評ER4的聲音——事實上我很可能是第一個向國內介紹ER4耳塞的人(最早在音響雜誌上撰文介紹Etymotic)——而是批評把這種聲音無限拔高和神化。

在我的“素質”詞典裡,首要的是平衡感。在平衡的基礎上,全頻的細節表現好、透明度好、讓我覺得聲音能量“直接”和“不隔”、再進一步要求可以發出穩固結實、大音壓失真度低的聲音,那麼差不多可以算高素質了。

UM的鈦合金耳塞“鈦極”在黑豹的驅動下,發出的聲音就可以如此形容。雖然它是一個多單元動鐵結構的耳塞,但實際聽起來並沒有很多動鐵耳塞身上的所謂“動鐵味”,而是整體聽感和平衡帶有“動圈味”,具體說就是音色順滑略潤、適度豐滿,不清瘦纖細,而是帶著我所謂的“血肉感”(這是很多動圈產品的共同優點)。

近期聽到最 Hi-Fi 隨身耳塞組合:黑豹+UM鈦合金系列耳塞

UM 鈦極耳塞的官方圖


這裡同樣要讚揚一下“黑豹“小解碼耳放的表現——小玩具裡面絕對素質好、而且音色中正少染的代表作。他的絕對推力不能說很大(單純的力氣),但是控制力很好,聲音堅實、有厚度,做到了德國人所要求的、我在不少德國中價位器材上所體會到優點——力氣不是特大,但一定控制得當、一定有堅實的厚度和中正的音色。黑豹就算普普通通地搭配一個手機,出來的聲音也確實不弱於中價位的專門隨身播放器,而且,聲音的中正往往還更勝。至少,他不會出任何歪曲、不平衡的怪音。而播放器,呵呵,有可能。

以我的口味,用黑豹的低增益模式來對付“鈦極”就足夠了,出來的聲音三段平衡、低頻結實而不肥大,中頻帶著一定的潤澤感和開放感,高頻細膩輕盈而延伸良好,整體有著出色的氛圍感,聲場略前壓但又十分穩固,並不發衝或混亂。這個組合下無論是簡單的流行歌曲,還是高度複雜的大編制古典交響,都有很好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大音壓下的失真度很低,諧波失真也極低——絕不是味道多而略糊的所謂“韻味塞”類型,而是高透明度、能量直接而不“隔”、但音色又順滑帶些潤澤的好聽類型。給我個人的主觀感受就是——高素質、聽得帶勁、hi-fi性優秀、大小通吃表現全面,但是,又絕非只有硬素質而缺乏樂感的“高素質直白雞”。


UM之前的旗艦耳塞是16單元每邊的Mason V3。不過其外殼是普通常見的樹脂材質。和鈦合金的“鈦極”相比,我覺得鈦極的聲音更年輕化和激情一些,聲底更趨紮實緊緻,Mason V3更側重穩重大氣而內斂一些。這和不同的外殼材質,我相信是有關聯的。目前採用鈦合金金屬3D打印製作的耳塞還是非常少見的,UM這個系列算是國內廠家裡走在前端的。從其兩款產品“鈦勢”和“鈦極”來看,也是成功的設計。

要注意一點,這個耳塞是可以貼合度非常好而佩戴舒適的,我個人喜歡的耳套是密合性最好的海綿頭,不太適合用三節套等密合性一般的耳套(會使得音響平衡偏高、聲音偏亮)。


黑豹+UM Maven鈦極,這麼個小巧的隨身組合,我確實聽下來十分喜愛——它播放我常聽的音樂類型包括古典交響、古典室內樂、爵士樂、電子樂(含New Age)、流行人聲,都讓我滿意。要找缺點的話,13999元的定價當然不能說便宜,不過現在聲音像樣、上檔次感的入耳式耳塞,又有哪個便宜了。。。另外就是鈦合金3D技術製作的耳塞,是沒法做成私模的,只能是Universal Fit。所幸這個耳塞的貼合度很好,佩戴舒適,所以公模也就OK了。順便說下我個人不喜歡做私模,到現在一副私模定製耳塞都沒有(廠家要給我做我從未答應過。。。),所以對我個人來說不算什麼缺點,但如果是一定喜歡私模耳塞的,Maven就沒辦法。


由於對黑豹+“鈦極”耳塞的聆聽印象太好,我又拿出“鈦極”耳塞的平價弟弟“鈦勢”Mirage——同樣的鈦合金3D打印技術外殼,單元結構為3動鐵單元三分頻——雖然採用了鈦合金3D打印技術成型的“鈦勢”也不可能太便宜,定價也要近7k,但畢竟比起“鈦極”平了一半。

光看顏值的話,我覺得“鈦勢”其實並不弱於“鈦極”。鈦極的線條有點太繁複的感受,而鈦勢有著相對簡潔的設計,同樣泛著金屬色澤的冷豔光芒。

近期聽到最 Hi-Fi 隨身耳塞組合:黑豹+UM鈦合金系列耳塞

UM的三單元耳塞“鈦勢”


聆聽黑豹+3單元鈦合金耳塞“鈦勢”,我的聽音筆記寫下來的是這些記錄:

比起“鈦極”降低一些的聲音重心,量感更多一些但富有彈性的低頻

比“鈦極”更豐滿而富於“圈味”的聲音,人聲和絃樂等有高檔動圈的飽滿音色但音染少於很多動圈耳塞

和“鈦極”一樣很穩、不衝、不銳利、非常順滑的聲音

中高頻不強調延伸和解析,但是空氣感和潤澤度很好

大動態大音壓下同樣很穩的聲場、很低的失真度

近期聽到最 Hi-Fi 隨身耳塞組合:黑豹+UM鈦合金系列耳塞

黑豹搭配“鈦勢”耳塞


總的來說,3單元的“鈦勢”不像11單元的“鈦極”那麼hi-fi,高低頻延伸、細節分離度、細緻度、聲場規模,都弱一些,但是它的音色順滑感、中頻的空氣感依然很棒,而且聽上去比“鈦極”更多動圈的感覺,音色更豐滿一些,比方,欣賞人聲,估計不少人會被“毒”——動鐵耳塞裡一流的人聲醇厚度和潤感。同時,它聲音的安定感、“穩如狗”的特性、大動態下的低失真度,都保持著很高的水準。應該也是和其鈦合金3D技術成型有關係。它就像金屬箱體的喇叭一樣,具有非常“穩”、低失真的聲音特性,也利於把三顆動鐵單元的潛力都發揮到盡。

如果覺得13999元的“鈦極”Maven耳塞價格太高、超出預算,我覺得黑豹加上“鈦勢”Mirage耳塞兩樣在一萬元出頭的價位,倒真是一個很有性價比的、值得推薦下的隨身組合。顏值和聲音都好。別覺得這個投入高,一臺Hugo2就要這個支出了,和其相比,我覺得"黑豹"真是具有更佳性價比的。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