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時代浪潮中普通人的求存之道

初讀《許三觀賣血記》,覺得平淡,越到後面,愈覺其真,愈見其美。

《許三觀賣血記》,時代浪潮中普通人的求存之道


作者以農村生活著眼,那時候的舊中國廣大的農村還是大多以務農種田為生。一家辛苦忙碌一整年只是能混個溫飽,在這種大環境下衍生了賣血這一行當,農民辛苦一年還不如賣血一次掙的三十五元多,所以那時候的農村農閒的時候一些比較壯實,身體素質較強的漢子會相約去城裡買血。

《許三觀賣血記》,時代浪潮中普通人的求存之道


根龍和阿方便是其中很好的代表,他們壯實,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從出發賣血打賣血完成都有一套完整的邏輯。許三觀就是聽了他倆的話才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賣血,第一次賣血得要喝好多的水用以沖淡體內血液的濃度,到時候賣血也能賣的多一些。乍一聽這幾人說的還挺有道理的,許三觀也不明事理的有樣學樣,到最後也是那一句經典的話:“來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要溫一溫”。

《許三觀賣血記》,時代浪潮中普通人的求存之道


以上所述的一切,就是賣血的全部流程了,然後每隔三個月就可以再來一次。但是當時的鄉下人都比較惜命,一般不是家裡遇到大事情都不會去賣血。許三觀也是如此,他用自己聰明的腦瓜和賣血得來的錢,娶了老婆並生下了三個兒子。雖然有一個孩子不是他親生的,但到他兒子用石塊打傷方鐵匠的兒子,在他的親生父親不管他的時候,是許三觀再一次的去賣血償還了債務,維護了一個完整的家。

《許三觀賣血記》,時代浪潮中普通人的求存之道


書中雖然也有表現出許三觀對大兒子不滿的情緒,但是在緊要關頭仍然表現出了作為父親的擔當與責任。在後來大兒子因上山下鄉而身染重病,許三觀一路賣血前往上海,一個月內在不同的醫院賣了4次血,差點因此而喪命。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挽救身邊的親人。在病痛面前,他只是做了一個父親應該做的,他獻出了自己的全部。

《許三觀賣血記》,時代浪潮中普通人的求存之道


生而不養,斷指可還。不生而養,百世難還。

許三觀用他自己的一次次賣血幫助這個罹難中的家庭一次次度過難關,在那個大時代環境中,個人的力量顯得是那麼的微不足道。生活中的難題一個個接踵而來,像許三觀這類的人物只有通過去賣血勉強度過,可見那個時代的殘酷和不幸。一個普普通通的男人在時代浪潮中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用一己之身,護的全家安全。

《許三觀賣血記》,時代浪潮中普通人的求存之道


縱觀許三觀的一生,也犯過錯誤,有過迷茫,但是他仍然是一個好丈夫好妻子。瑕不掩瑜,哪怕是到生命的最後,他也有想過去賣血,那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是為自己而賣血,但沒有成功。因為這個時候,已經過了那個屬於他的時代。

那個時代,再也回不去了。

許三觀是這樣,時代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