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老公又吵架了。” “滾!”

歡迎來到敏敏成長記!

“我跟老公又吵架了。”  “滾!”

我的力量,源自你的看見

“我跟老公又吵架了。”  “滾!”

我一個朋友,經常發微信跟我抱怨,她老公不回家,天天出去跟兄弟喝酒,情人節不送禮物,沉迷遊戲,婆婆不會帶娃,和老公吵架......每次給我發的信息都是十幾個60秒的語音,像一串鞭炮一樣發過來,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


剛開始我很同情她的遭遇,理解她的不易,作為朋友每次都會認真傾聽,安慰她,給她分析問題,提出我的看法和建議,比如學習溝通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提升技能,多掙錢,自己帶娃,可她什麼也不做,還是每天來跟我抱怨,甚至上班時間也來,每次抱怨的內容都是差不多,她也沒有改變,最後我也不想聽她抱怨了。

“我跟老公又吵架了。”  “滾!”

我覺得自己被當成垃圾桶,什麼垃圾情緒都往我這裡扔,我自認為是一個善解人意,有同理心的人,碰到朋友有需要會不遺餘力的幫忙,可是這個朋友像一個黑洞一樣,吸光我所有精力,消耗我的情感,我花在她身上的時間和精力,並沒有讓她改變,反而自己也沉浸在她怨婦式的悲慘世界裡。


有一種情感控制術,通過讓對方產生負罪心理,達到控制的目的,首先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不幸和可憐,把自己的姿態放低,向傾聽者傳達這樣的意思,“我這麼可憐,你幫幫我,不然我就慘了。” 朋友可憐的樣子,對於不會拒絕的我來說,拒絕會愧疚,忍耐又痛苦。


抖音上刷到一個情感視頻,一位情感博主吐槽有些姐妹經常跟他抱怨,我男朋友不心疼我了,我老公這兩天咋不回家呢?

“我跟老公又吵架了。”  “滾!”

他直接罵道,我成天給你看著他呀,今天不如意了,明天不開心了,那還不是你自己樂意的嗎,你的怨天尤人是在展示你的窩囊,你的憤世嫉俗,只能體現出你過得不如意,你如今過的每一秒,都是在為曾經的選擇買單,你就受著吧,要不你就去改變它,勸一次不聽,還講起自己的故事來了,我還不願聽了呢,沒完沒了,你口中的故事,在別人眼裡都是事故,要記住了,寧缺毋濫,一定會得償所願,慌不擇路,必然會悔不當初。


這一通罵,直擊要害,那些只會抱怨,從不反省,從不改變的人,說到底,是不能為自己當初的選擇負責,以及自己內心的虛弱。


“我跟老公又吵架了。”  “滾!”


總是被負能量包圍,處於焦慮、憤怒當中,我也不開心,負面情緒就像垃圾,誰都有,但不意味著人喜歡在垃圾堆裡,我們也不會一直去幫別人扔垃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也就是邊界感,如果被侵佔了,人會本能的想要抗拒,體現為想要遠離企圖越界的人,以維護自己的獨立空間,我這個朋友邊界意識模糊,但我不能模糊,人是自私的,有追求快樂的本能,違背這個人性,心裡就有壓抑與絕望。

能發現自己的軟弱和無能的人很多,但真要付諸行動去改變的,是極少數人,大多數人是抱怨之後依然和以前一樣。人是觀念的產物,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太難了,我只能改變自己了。


“我跟老公又吵架了。”  “滾!”


作為傾聽者,我沒有義務為別人的人生負責,一個好的解決方法,不去執行,再完美也沒用。比如,醫生給病人開出了藥,病人吃下去就可以痊癒,可是病人不願意吃,那也沒有辦法了,醫生不可能把病人綁起來治吧,我這個朋友不願意為自己的人生作出改變,可能現實還沒有糟到足以讓她改變吧,改變的動力不足,無非是不夠心痛。


我另一個朋友,同樣的境遇,她也有過相似的抱怨,但是抱怨過後知道無濟於事,就停止了,我們有段時間很少聯繫,因為她變忙了,有一次約出來逛街吃飯,她不是以前看什麼都不順眼的樣子,話題從以前的老公和婆婆,變成自己和孩子,眉眼間恬靜和淡然,她跟我說,吵架?心累,還不如放過自己,好好陪娃愛自己。


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做不情願的事,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不喜歡的人和事情上,本質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我的時間是我的,我想給就給,不想給就不給,每一秒都彌足珍貴,不能被人搶走,該拒絕就拒絕,不要被綁架。


-End-

圖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