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宅綜藝”拿什麼贏得了觀眾


疫情期間,“宅綜藝”拿什麼贏得了觀眾


前不久,艾瑞諮詢發佈《泛娛樂紀實化趨勢展望》,為適應疫情衝擊和行業風險帶來的雙重挑戰,紀實向內容的創新趨勢成為近期的影視變革主題。紀實向內容在題材上不斷創新,多家平臺急速推出娛樂與紀實的融合性題材作品以彌補綜藝空白期,同時醫療類、民生類紀錄片受到國內不少觀眾的青睞。

據統計,受疫情的影響,近兩個月來,以輕剪輯、無劇本為特點的紀實向“宅綜藝”共上新10餘部,芒果TV的《嘿!你在幹嘛呢?》、浙江衛視的《我們宅一起》等,通過鏡頭展現明星等公眾人物的生活狀態。疫情之下,一批將娛樂性與紀實內容相結合的作品開始在各大平臺亮相,這些泛娛樂紀實節目憑什麼能在短時間內搶佔C位?

文化價值 彰顯紀實節目的深度與溫度

一直以來,傳統媒體才是紀實節目的主場,從以普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百家講壇》到探尋文字之美的《漢字聽寫大會》,再到分享人生感悟、傳遞主流價值的《朗讀者》,都是在傳統媒體中成長起來的。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統紀錄片產業逐漸擁抱互聯網,使傳統紀錄片也在機遇和挑戰中不斷探索。如今,從購買版權到合作出品,再到自制獨播,互聯網平臺以優質的文化節目內容、真摯的價值情感和高水準的文化品位贏得觀眾。

雖然近期人們關注的是泛娛樂紀實節目,但兩年前,優酷副總裁、優酷泛文娛內容中心總經理幹超就提出了“泛文化紀實節目”的概念。這些紀實節目從普通的生活入手,在內容上追求趣味性和深度化的統一,在主題上逐漸向社會化和年輕化靠攏,並始終堅持文化內核,彰顯著文化價值。近期即將在優酷上線的《文學的日常》,用文學點亮生活,展現當代作家的精神風貌。這部作品將作家精神落地於現實生活,讓人們發現東方文學之美的同時,感受作家的神秘精神世界。騰訊視頻接連推出《奇遇人生》和《一本好書2》,既“行萬里路”又“讀萬卷書”,以人文關懷為主旨,展示不同的命運軌跡,激發多元的文化探索。這些節目的成功反映出在普遍浮躁的環境下,用戶對知識的渴求正在積聚起一個巨大的市場缺口,同時也為網絡紀實節目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互聯網在不斷的發展中,但我們所追求的價值是永恆不變的,即對文化的尊重、對文化的再造創新和對人性的探討。”幹超表示,“我們要讓內容長期地被一代又一代用戶喜愛和傳承,就需要不斷思考和創作。最終的目的是讓年輕一代從我們的文化紀實內容當中獲得營養和成長。”各大互聯網視頻平臺對紀實節目品質的追求和自我的文化定位在向傳統媒體靠攏,它們正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將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創作出更多優質的紀實節目。

這些網絡紀實節目聚焦文化、思想和情感,以價值觀和情懷取勝。這些優秀的紀實節目,在保證節目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基礎上堅持創新,不斷貼合當代年輕人的觀賞習慣,在引發共鳴的同時傳遞積極的價值觀。

宅家不出門人們仍然追求優質內容

疫情之下,宅家不出門的人們仍然需要優質的節目內容。近期,一大批以紀實向為核心的“宅綜藝”、紀錄片和文化節目相繼上線,讓觀眾獲得精神文化的浸潤。

其中,多部以輕剪輯、無劇本為特點的“宅綜藝”以“雲錄製”的方式,通過鏡頭展現明星等公眾人物的生活狀態,在各大衛視和網絡平臺開啟。湖南衛視首開“雲錄製”“雲綜藝”先河,創新推出了《嘿!你在幹嘛呢?》《天天雲時間》兩檔節目,浙江衛視推出《我們宅在一起》,採用vlog的呈現形式,展現了嘉賓們宅家期間的小溫暖,引發觀眾的廣泛共鳴。愛奇藝推出三部“宅家雲綜”自制內容,既真實還原了明星的真實生活狀態,又豐富了綜藝節目在題材方面的多樣性。優酷和騰訊視頻以直播的方式,分別推出公益直播節目《好好吃飯》《好好運動》以及《鵝宅好時光》,兼具時效性和互動性的直播綜藝節目,打破與觀眾的“第四堵牆”,消弭了時空距離,為觀眾帶來更沉浸的觀看體驗。“因為直播的形態與時效性與用戶當場的訴求有關係,實際上更容易激發觀眾的興趣。”企鵝影視天相工作室總經理邱越表示。在全民抗疫的背景之下,這些“宅綜藝”既將居家隔離的自得其樂與抗疫故事相結合,又向觀眾傳遞了飽含溫度的人文關懷。

同時,與民生、醫療相關的紀錄片也受到人們關注。愛奇藝第一時間提檔上線了國內首部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醫療紀錄片《中國醫生》,向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致敬。此後,各大電視臺和網絡視聽平臺也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及時推出抗疫題材紀錄片。《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在武漢》《冬去春歸——2020疫情裡的中國》等紀錄片全景式記錄了疫情下武漢的真實故事與經歷……這些紀錄片促進了普通人對醫生職業的瞭解,也讓更多人感受到疫情下的人生百態,從而收穫溫暖。

無論疫情期間播出的“雲綜藝”、紀錄片還是文化節目,在滿足人們日常的娛樂及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也讓人們收穫了溫暖以及理性的思考,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持續的精神動力。

疫情之後 紀實向內容是否還能有熱度

為何與抗疫相關的紀實向內容頗受人們青睞?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看來,“開年以來,受疫情影響,春節假期延長,人們仍在等待復工復學,線下娛樂被按下暫停鍵,使得線上視頻平臺迎來新一輪流量爆發。而與疫情相關的紀實向內容有寓教於樂的意義,背後所傳達的正是觀眾所關注的內容”。

隨著國內疫情形勢逐漸向好,各行各業陸續復工,尤其是其他類型的影視項目逐步恢復正常的生產狀態,不僅為受眾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娛樂項目,同時也將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另外,近期上線的紀實向內容大多與疫情、醫療、環境保護等方面有關,疫情結束後觀眾對該類內容的關注度難免會有所下滑。因此,在短時間內,紀實向內容可能會出現熱度下降的情況。

然而,短期的熱度下滑並不代表著該類內容市場空間將會持續縮小。在新元文智創始人劉德良看來,“具有專業性強、內容優質等特點的紀實向內容,能夠滿足受眾的娛樂需求以及信息獲取需求,因此擁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比如,2019年上線的節目《星城衛士·守護解放西》,用年輕人的視角,把人民警察樸實、平凡、鮮活的工作、生活場景展現出來。艾瑞諮詢分析師認為,“隨著國內紀錄片市場的培育越發成熟,未來紀錄片或將能在在線視頻領域分得更多的蛋糕。”隨著互聯網的不斷髮展,紀錄片不斷擁抱互聯網,在題材上,網生紀錄片更加垂直細分,使得紀錄片逐漸成為視頻網站綜藝、劇集、電影之外的第四大受歡迎的類目。

因此,在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李寧看來,“未來紀實向內容不僅要秉持更加專業化的創作態度,生產出更多高品質的內容,也要向互聯網靠攏,走與互聯網融合之路,才能讓肩負社會責任的紀錄片持續發熱”。一些聚焦文化內核、堅持精品化創作方式的泛娛樂紀實節目,在疫情期間C位“出道”,在滿足特殊時期人們的文化需求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泛娛樂紀實節目的潛力。隨著泛娛樂紀實節目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我們期待泛娛樂紀實節目能給觀眾帶來更多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