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查賬77家藥企效應顯現 個別藥企業務休克了

隨著財政部查賬77家藥企兩週之後,有一些有後效應正在顯現。從多家信息源反饋來看,截至今天為止,絕大部分企業仍然沒有接到國家或地方的財政部門的通知或者跟他們聯繫要進行現場核查。但這種平靜的表面讓企業非常忐忑,有個別企業出現了業務的一個奇特的現象,一批經銷商、代理推廣商開的發票暫緩,企業有部分費用不敢兌付,不敢撥款。開票的不敢開,收票的不敢收,業務出現短暫休克,至少短期內無論是企業還是推廣商都中止了票據賬款往來,歷史問題沒辦法了,不能現在無事生非,無意義地被穿透式監管!

還有一些歷史上合規問題比較多的藥企,現在抓緊註銷小微公司,以希望把穿透式檢查的影響控制在比較小的範圍之內。但是嚴格來說,企業即使註銷了照樣可以對過去的業務和財務進行審計。

據另一可靠信息源提示,這次整個77家藥企的查賬審計,國家和地方財政部門聯合,消息公佈之前多部委就開了閉門會,統一認識,可能採用自有人員疊加委託第三方審計公司的方式進行查賬!換句話說,未來到企業查賬的人到底是誰,都不太清楚,讓一些想打招呼,想私下做動作疏通關係的藥企無所適從。因為是委託第三方的服務,類似於雙盲,企業不知道到底誰來查賬,審計人員本身也不知道去查哪一家!

因此這次對77家藥企查賬真正影響的是藥企的未來,而不是過去。對過去的違規,處理方式十有八九是警告、問詢、或者少量罰款、通報後了事就過去了。另有信息源指出:這次查賬沒有聯合國稅總局,可能也是想放一馬,否則過票,虛假證據鏈一定會涉及到洗錢與逃稅,這就是刑事案了,不知道的時候沒問題,知道就得辦了!

應該說外企更加註重合規,而絕大多數國內藥企多多少少都存在問題。假如在查賬的77家企業中,90%的企業有問題,我想哪級部門臉上也掛不住,查賬的人也繃不住。那麼如果77家,沒有任何企業被查出問題,這就更荒謬。所以Dr.2認為本輪稽查可能最後會進行抓典型處理。例如,很有可能每條線的部分代表企業,比如大中小藥企以及服務公司,會抓一兩個違規最嚴重、回扣最囂張的企業,樹立負面典型,處罰及曝光起到警示作用,當然也看企業的公關能力!

無論如何大醫改的思路不會動搖了!核心是推進帶量規模集採(4+7和GPO),探測藥企成本底線、壓縮醫藥全渠道灰色利潤、釋放醫改紅利。運動式執法後關鍵的問題是藥企今後該怎麼辦?是不是等這陣風頭過了,再繼續找小微公司開票、洗票、過票、編證據鏈、編造會議、把錢對出來發回扣呢?已經明確告知這些操作都是違法,甚至構成犯罪,企業還會不會這麼做?營銷會不會改造轉型?

事實上,在政策嚴打和監管風暴下,全醫藥行業會逐步降低迴扣的數和量,逐漸從形式合規倒逼企業進入事實合規。在沒有回扣的營銷下,有些公司必定死亡,因為本身產品沒有價值,銷售全靠回扣維繫。所以從現在開始國內藥企進入到比較激烈的淘汰狀態。其實中國根本不需要4000家藥企,這個數量除以5到10才是比較合理的市場容量。

藥企開始進入到生死淘汰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