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府志中记载的山(完整版)


贵池县

碧山。在贵池县东十里,濒湖,苍崖翠巘,倒影沈碧,又东五里曰江通山,相传有泉与江通,故名。

铁券山。在贵池县东六十里,相传黄巢就降,受券于此。(按唐书巢曾诗天平军乞降,无于此受券事,俗传妄也)

黄老山。在贵池县东南二十五里,唐时康軿隐居于此。

渚湖山。在贵池县东南四十里,绝顶有田,渊泉旁出,澄浤(泓)如练,蒹葭鱼鹭,如渚湖然,其田岁不忧旱。

五山。在贵池县东南六十里,孤峰独出,其下散为五支,联络相属,巍然为群峰长。

齐山。在贵池县南三里。唐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诗,寰宇记。山在县东南六里,有齐山祠,上有九顶山洞,有十余峰,其高齐等,故名。周二十里,泉大小九十一,亭台二十余,其西有湖曰齐山湖,中有小山曰珠儿山,一名石洲。按方舆胜览谓山因唐刺史齐映得名。本于吴中复诗。周必大记,考映传未尝刺池州,世系表有齐照为池州,盖因之而讹也。

太朴山。在贵池县南二十里,盘亘三十里许,山腰深邃,其半有西峰禅堂,下有龙池。

万罗山。在贵池县南二十里。以圆峰孤突,群山罗列而名,上有逻人石。李白诗,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即此。相近曰六峰山。

池州府志中记载的山(完整版)

万罗山

大楼山。在贵池县南四十里,孤撑碧落,若空中楼阁然,又东数里曰古仙山,有古仙洞。

七井山。在贵池县南八十里,石埭县西七十里,延袤数十里,上列七峰,涌泉七穴,四时多寒。

小黄山。在贵池县南九十里。高一百余丈,唐李白有赠黄山胡公诗,按旧志,贵池有两黄山,考吴非九华发源黄山辩日,九华西南支出为小黄山,九十里至郡城,则小黄山与黄山实为两山,今据补入。

石门山。在贵池县南九十里,上有青尖,唐高霁隐居之地,有春台岩、桃花坞,李白与霁同游处。

卢子库山。在贵池县南九十里,上有伏龙岩,相近有魁山。

江祖山。在贵池县西南二十五里,有一石突然出水际,其高数丈,上有仙人迹,名曰江祖石,其下有江祖潭。

大雄山在贵池县西南三十里,一名感钟山,群峰排列,雄峙一隅。

白面山。在贵池县西南六十里,雪崖拱北,如附粉然。

乌石山。在贵池县西南七十里。元和志,乌石山,在秋浦县西百四十里,广德初为贼陈庄、方清所据。

郎山。在贵池县西南七十里,下有玉镜潭,[水经注]贵长池水出县南郎山,又相近有姥山,一曰母山,有宋陶亮寨址。

秀山。在贵池县西南八十里,[寰宇记]贵池水源出秀山,[府志]重嶂如屏,烟萝延蔓,石埭县栎山水经此,汇为苍隼潭。

穿山。在贵池县西南九十里,有穿山洞,相近曰双溪山。

城山。有二,一在贵池县西南一百里,明初罗友贤寨址在焉,一在铜陵县东四十里,四围石壁峭立,西南仅通一径,宛如城门,其上平坦,约数十亩,又有井,虽旱不竭,遇阴晦则云气涌出,昔人峙以避寇,谓之寨城。

鱼载山。在贵池县西南一百里,石壁断崖三级,每级寒潭渊澈,涌泉飞瀑,中有石如鱼,一名鲤鱼山,相近者曰西岩山,周数十里。

黄山。在贵池县西南,接徽州府祁门县界,有三十里峰,其最高者曰古牛岗,县境诸山无高于此,有水曰大剡溪,亦曰大演,直下高田至香口,相近曰灵山,黄山之支也,上有四百亩,水泉四时不竭。

古源山。在贵池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名源头山,有恭川水出此。

专景山。在贵池县西二十五里,俗名砖井山。

圭峰山。

在贵池县西二十五里,濒后湖。

城子山。[寰宇记]城山在贵池县西七十五里,其山周回如城,[府志]城子山,在府西七十里,即古石城县治。一在青阳县南五里,与旧临城相对,故名。一在石埭县西九十里,环绕如城,前有紫潭。

石桥山。在贵池县西九十里,西峰山之东,两峰对峙,一石横其上,广数丈。表十丈,天然成桥,桥下有泉水奔流,入穿山洞而出。

百牙山。在贵池县北半里许,府治主山也,东麓旋绕曲水,曰落蓬湾,相传货船凑集,牙行百辈,登陇平直,故名。

黄龙山。在贵池县北五里,濒大江,有望江亭,相近有镇山。


青阳县

灵岩山。在青阳县东七里,又名妙峰[名胜志]九华深处有灵岩山,广邃如堂,可容数百人,怪石罗列,成仙佛之像,钟乳悬空,若幢盖。

牛心山。在青阳县东七里,宋齐邱墓在焉。

木瓜山。在青阳县东十五里。,木瓜铺,杜牧求雨处。

读山。在青阳县东二十里,相传宋范仲淹读书于此,上有读山、秀岩二洞,其北为长山。

龙池山。在青阳县东南七里,上有石池,相传有龙居之,下岩有二窦,泉自中出。日凡三度,名曰潮泉,溉数村田,宋令曹机筑亭于上。

杨岭山。在青阳县东南三十里。山甚险阻,凡十有八湾。

黄蘖山。在青阳县东南五十里,山高河深,路瞰悬崖,接泾县界。

仙隐山。在青阳县南二十里,山西有隐公崖、仙隐洞、仙婆井,即今何村之源[县志]唐永徽间有仙女寓此,故名。

鱼龙山。在青阳县南,接石埭县界,深谷中有大小鱼龙洞,水分七流,互相交贯,中有奇胜。

灵鹤山。在青阳县西南十里,旧有白鹤真人庙、崇圣寺及逍遥台。

九华山。在青阳县西南四十里[寰宇记]旧名九子山,唐李白以九峰如莲花削成,改为九华山。今山中有李白书堂,基址存焉。顾野王舆地志云:上有九峰,千仞壁立,周围二百里,高一千丈[何镗名山记]九华中峰者,群峰皆环列,而此独居中,上梯日月,下瞰云雨,清泉迸石,碧雾凝空,[新志]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峰之得名者四十有八,岩十四,洞五,岭十一,泉十七,源二,其余台石池涧溪潭之属以奇胜名者不一,少东有同山,以同于九华,故名。

龟山。在青阳县西南四十里,山顶有泉曰蜜源,又名曰龟泉。

殷家山。在青阳县城西隅,县治之来脉也。

清泉山。在青阳县西十里,亦曰清泉岭,下有泉涌出石罅(xia)中,初名鲍泉,宋真德秀过此,为易名清泉,作铭系之。

冠帻山。在青阳县西十五里[寰宇记],北接九华,层峰如冠帻之状,因名。[名山志]九华真人峰北,有山发髻,如巾帻然,昔顾野王望而爱之,因名冠帻峰。

五溪山。在青阳县西二十里,众流环绕,与九华对峙,其水会于龙池入江。

曹山。在青阳县西四十里,上有三角泉。

真武山。在青阳县西四十里,龟蛇二山在具前。

青山。在青阳县北五里,县以此名,逾梅家岭接贵池界。

峡山。在青阳县北十里,两山夹河对峙,县之水口山也。

石壁山。在青阳县东北三十里,外削中空,山半有观音洞,下有泉,时变清浊,可占晴雨,相近曰寨山,与南陵县接界,下有黄荆泉。


铜陵县

石峰山。在铜陵县东十五里,石障如屏。

铜井山。在铜陵县东二十里[元和志]铜井山,在南陵县西南八十五里,出铜。

龙泉山。在铜陵县东三十里,下有龙池。

杏山。在铜陵县东三十里,产土朱,世以为丹矿,山麓有花堰泉,相近有石光山。

管山。在铜陵县东四十里,形类狮象,谚曰:狮白象,为铜保障。有泉自石穴中出,曰沸泉,下通荻港。

叶山。在铜陵县东五十里,唐真人叶静修真处,有水出石穴,名灵宝泉,又东为贵山,有狮子、百丈、马鞍三峰。

凤凰山。有二,一在铜陵县东七十里,有泉一泓,相传凤凰翔饮于此[新唐书地理志]疑即此。一在石埭县南,山势巃嵸(高耸),群峦翼然,居中一峰,近拱县南,若凤凰振羽之状。

金山。在铜陵县东南二十里,有金牛洞。

天门山。在铜陵县东南四十里,耸插云表,天门水出此,相近曰五峰山。

五松山。在铜陵县南四里[舆地纪胜]山在铜官西南,有松一本五支,黛色参天,李白诗云:我在五松下,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山下有宝云寺及太白祠堂,今铜陵号曰五松,本此山也。

铁船山。

在铜陵县南五里[名胜志]山首尾皆生铁,其形如船。

铜官山。在铜陵县南十里,即废南陵县之利国山也,[元和志]利国山,在南陵县西一百一十里,出铜供梅根监[寰宇记]铜官山,在铜陵县,其山兼出绿??矿,[九域志]铜陵县有利国山,[县志]铜官山昔取铜赋,南唐置利国场,后改为铜官场,宋置利国监,岁久铜乏场废,山麓有泉曰惠泉,其东为宝山,有滴玉泉。

石耳山。在铜陵县南二十里,两峰并耸,云覆即雨,上有石高丈许,名仙姑台,亦名真人峰。

长龙山。在铜陵县南去大通镇十余里,周四十里。

马仁山。有二,一在铜陵县南七十里,有仙合、韬玉等峰,又有望江石。一在县东北,接繁昌县界。

望江山。在铜陵县北三里,路达荻港,登之可望大江。

鹊头山。在铜陵县北十里。左传昭公五年,楚以诸侯伐吴,吴人败诸鹊岸,刘宋元嘉末,武陵王骏自寻阳东讨元凶劭。军于鹊头,梁承圣初,王僧辩讨侯景遣侯瑱袭南陵鹊头戍,克之。唐武德七年,李孝恭讨辅公柘,拔其鹊头镇[元和志]鹊头镇在南陵县西百十里,即春秋时鹊岸,沿流八十里,有鹊尾洲,吴时屯兵处[通鉴注]鹊头在铜陵,鹊尾在舒城。鹊尾洲者,江中之洲也。


石埭县

南安山。在石埭县南三里,有龙头泉。

芦山。在石埭县南十五里,东连凤凰山,南接穰岭深林密,隐者多结庐于此。

盖山。在石埭县南三十里[隋志]泾县有盖山[元和志]盖山,在泾县西南二百八十里,下有舒姑泉[舆地纪胜]屹立河滨,望之如盖,故名。

凤城山。

在石埭县西南二十里,清流绕其左,盖山障其前,玉几环其右,中峰挺立,两阜相翼而下,西南石崖下,有船渡潭,水深莫测。

五溪山。在石埭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上有五溪,合流而下,土肥美,中多巨木。

金城山。在石埭县西二里,势如罗郭,因名。

万春山。在石埭县西五里,自九华发脉,由仰天堂向东南而下,圆墩小埠,累累如走珠,松木蓊翳,花鸟四时。

雨台山。在石埭县西十五里,仰对黄山,俯临清溪,有七十二折,奇峰四列,向右莲花峰,顶平如掌,又名海狮山。

储山。在石埭县西四十里,自龙岩过峡,由卸甲岭而来,巍然高耸,少南曰金竹山。

壩山。在石埭县西七十里,[府志]山有龙王洞,亦名太白峰,空洞可容数十人,有石门石峰。

慈云山。在石埭县西一百三十里,有慈云洞,约三四里,渐狭小。

桑塘山。在石埭县西一百三十里。有泉瀹茗,数日不变,土人讹为双塘。

栎山。在石埭县西一百三十里,周九十里,有龙池,其流甚远,管溪水出此。

杉山。在石埭县西,接贵池县界,有待月、碟湾等峰,其最高者钟鼓尖,唐李白读书堂在焉,有洞曰归云罗汉,今名蓬莱第一洞,洞口低狭,渐入宽广,可容数百人,山南有伏龙池。

陵阳山。在石埭县北五里。广二十五里,高三百五十丈。三峰卓立,东一峰属宁国府太平县,中一峰曰陵峰,有陵岩泉,下有黄鹤池,西峰之西,曰洪子岭[水经注]旋溪水出陵阳山下,昔县人陵阳子明钓得白龙处[元和志]陵阳山,在石埭县北三十里,窦子明于此得仙[寰宇记]在石埭县北三里[府志]汉陵阳县,以山名。


建德县

鸡鸣山。在建德县东二里,其东有朝霞洞,又东五里有迎春洞,高深如屋。

博阳山。在建德县东十五里,宋嘉定中,知县事黄炳,祈雨有应,更名广阳山。

横山。在建德县东三十里,方正如屏,山丰有泉,又有槐花洞,广可数步,相近者为留山、

华盖山。

五龙山。在建德县东三十里,五峰森立,山丰有石井,曰化龙池。

大罗山。在建德县东四十里,最险峻,东南有小罗山。

鸣山。在建德县东五十里,有泉从石间暗度,唯闻钟塔声,故名。

永丰山。在建德县东南四十里,上有平地五丈许,大雪不积,相近有石乳山,泉出石顶,可资灌溉。[寰宇记]又有石门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双峰耸峙,望之如门。

玉峰山。在建德县南半里,绝顶奇石,光莹如玉,山丰有寿字崖。

南丰山。在建德县南三十里,三峰并峙,有两泉合流,曰南丰港。

藕山。在建德县南三十五里,泉壑幽异。

三面山。在建德县南四十里,石笋高峙,白如面者凡三,相近为九凤山。

梅山。在建德县西南十里,宋时僧志南居之,朱子访至山中,与之倡和,为书普门二字刻于

石壁。

龙潭山。在建德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龙潭。

石印山。在建德县西北八里,有石印岭,岭下有洞,壁有印文,又下有石印池[寰宇记]印石在县西北五里历水岸,石壁峭拔,旧传许旌阳逐蛟于此,岸塌,其塌处屹然成壁,印石而去。

白象山。在建德县治北,以形似名,县之主山也,旁有蜕龙洞,深广各数丈。

北台山。在建德县北二里,平原突起,为县水口。

青山。在建德县北八里,与石印并峙,为县治捍门。

花山。在建德县北二十里,一峰插天,可望大江。

和山。在建德县北三十里,下有洞,洞中有泉。


东流县

历山。在东流县东三十里,与石埭建德两县接界,南望匡庐,西瞰江渚,上有高峰,形似仙人掌,二池,一久雨不盈,一久旱不涸。[寰宇记]历山,在县东二十里,西枕历池,上有尧舜二庙[九域志]东流县有历山[路史]历山,高八十丈[吴志]周鲂诱曹休从皖道进江上,已从南岸相对历口为应,历口,历山之口也。

舜山。在东流县东三十里,与历山相近。

龙山。在东流县东四十里,山冈起伏,蜿蜒如龙,通沟泉出此。

葛仙山。在东流县东五十里,相传为葛洪炼丹于此,有香炉峰极胜。

延寿山。在东流县东六十里,悬崖壁立,有泉喷流,又东十里为列叠山,南接建德县之华盖山。

隐山。在东流县南四十里[舆地纪胜]隐山有寺,寺额乃昭明太子书。

香山。在东流县南四十里香口镇,县之主山,上有石洞。

神山。在东流县西南毅里,濒湖,高仅百丈,旷远无际,今名拱北山。

马当山。在东流县西南七十里,横枕大江,为至险要区安庆之宿松、彭蠡之九江皆以此为界,详见江西彭泽县。

密峰山。在东流县北二十里,岭有五峰。

白云山。在东流县东北七十里,接贵池县界,有洞可容数百人,洞中有泉不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