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美好的不是事物,而是心无挂碍


让你美好的不是事物,而是心无挂碍

修行分两种,广义的修行是指修养德行,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从而获得最佳的人生利益。

广义的修行更注重的是行为,而佛家讲的修行,最主要的是修心。因为心是一切的根源,万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目标,修心也一样。那么,我们修心要达到的终极境界是什么呢?如果能搞清楚这个问题,那么修行的方向至少是正确的。

这个境界肯定不是我们普通人能给出的,我们只能从圣人那里找答案。

钱钟书曾经说:你喝了一杯茶,觉得很美好;你洗了一件衣服晾在外头,觉得很美好;你看到尽头的春风拂过,杨柳飘觉得很美好。不是因为这些东西让你美好,而是因为你心无挂碍。

《心经》里面讲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个人以为:修心的终极境界就是要达到;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只有当你没有任何挂念,心才能真正自由。稍有一丝放不下,心就会回应,心念一起,烦恼马上就来。一个烦恼就会让我们生出很多对未来的担忧、恐惧,于是心灵就失去了平安。

失去平安的心灵,就会带着个人的情绪做人做事,完全以个人的主观判断为导向。这样就会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看不清真相的人,必然活在幻相里。因为个体的不同,每个人的幻相也不相同。但是所有的幻相都是出自自己失去平安的心灵。

要想看到真相,前提条件是心灵平安。所以,我们修心,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灵看事物的角度。看的角度不同,就会架构出不同的世界。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反映的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在看世界。你如果用爱的眼光看世界,那么你一定看到的是:真善美;你如果用恐惧的眼光看世界,看到的一定是:假恶丑。

我们用什么眼光看世界,是可以选择的。唯一在这个选择上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爱,也可以选择恐惧,完全在于你的心灵。

一旦你选择了用恐惧的眼光看世界,那么接下来你所看到的万事万物的性质,都已经注定好了。

心灵不眠不休,一直在运作,你是必须作出选择的。你如果选择了爱,就等于放弃了恐惧;而你如果选择了恐惧,就等于放弃了爱。

爱和恐惧是你仅有的两种选择,你一旦选择了其中一个,就等于否定了另一个。

真善美是这个世界唯一真相,你如果选择用爱的眼光去看,一定会看到真的世界,只有看到真的东西,心才会感觉踏实平静。

如果用恐惧的眼光去看,看到的都不是真的,只有不真实的东西才会让心害怕畏惧。

用恐惧的眼光去看,看到的都与真相背道而驰,所以只能是幻相。用恐惧的眼光去看,一定会“颠倒梦想”。

春天来了,桃花盛开,你如果觉得很美好,请记得:不是因为桃花让你美好,而是因为你心无挂碍。


让你美好的不是事物,而是心无挂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