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行业“跟风”上马智慧屏,换马甲还是真创新?

彩电行业“跟风”上马智慧屏,换马甲还是真创新?

谁还在看电视?

对于传统的电视厂商来说,这是一个既尴尬又现实的问题。电视机的日均开机率已经由三年前的70%下降到了30%,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了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更多的家庭时间被手机、平板以及电脑掠去。

但电视行业从来都不是一个寂寞的行业,今年入秋之后更是如此。从华为荣耀智慧屏、TCL XESS智屏、海信社交电视S7、创维AIoT大屏,一加也准备入局。

以TCL发布的XESS智屏为例,这款55寸的智屏产品采用全屏幕设计,屏占比为95.9%。智屏搭载了前置AI摄像头,可以实现远程视频通话;内置的语音助手则使语音人机交互得以实现,免去了使用遥控器的麻烦。

在发布会的现场,主持人重点突出了智屏与手机之间的“零成本”交互,以及智屏的IoT功能。智能手机可以碰一碰就能实现与智屏屏幕互联。以及针对手机短视频通常使用竖屏观看的特点,智屏可在手机控制下实现旋转,以便以全屏的方式显示手机上的视频。

为此,XESS智屏又被TCL称为“巨屏手机”。

彩电行业“跟风”上马智慧屏,换马甲还是真创新?

巨屏手机、放大的手机、旋转屏、摄像头、多路视频通话,这些相似的看点背后,有着彩电厂商不服输的倔强,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也在说明这个新品类的护城河似乎还没有真正搭起来。

试想一下,这些很炫的功能大多都离不开手机的配合,如果花均价两倍的价格把大屏“请”回家后,缺乏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大屏杀手级应用,那么消费者也许玩几天可能就会失去新鲜感。

类似的故事已经上演过。

2013年以乐视为首的网络视频企业纷纷涉足智能电视,后来苏宁、国美等渠道企业也纷至沓来,“靠内容赚钱”的模式也一度受到投资人的追捧,然而在风潮退去,内容收益无法支撑运营成本时,简单粗暴的价格战便成为这些厂商手中最后的救命稻草。

从目前的时间节点来看,第一波电视行业的“新势能”当中,只剩下了小米。

而面对现在的格局,可以说,智慧大屏这个赛道上已经很拥挤额,首先要考虑的不是领先,而是不要被挤下去。

华为系的进入,首先会对大屏硬件重新定义,催化电视等大屏产品的进化。更乐观看,可能会修正行业的市场化竞争方式,定价和竞争系统可以改变产业低利润、负利润运营的困境。但另外,会加剧产业玩家的优胜劣汰,极有可能重塑品牌格局,但也不意味着华为一定会领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18”期间,32英寸的产品均价已经低至699元,而大尺寸的电视普遍的价格在2000元到3000元不等,打破人们对彩电行业固有的印象,这也许是一件比技术还难做到的事。

下面是来自TCL实业控股有限公司的CEO王成专访纪要,有部分删减,可以从中看看彩电厂商的看法。

怎么看待“搅局者”

彩电行业“跟风”上马智慧屏,换马甲还是真创新?

问题:最近很热闹,我们看到荣耀也进来了,听说遥控器也准备好了,怎么看待友商聚集在电视领域,我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应对策略?跟以前的一波互联网厂商相比,咱们这一次手机厂商集体会不会有不一样?

王成:颠覆性的技术来自于哪里?有行业内的厂家,也可能是行业外的,不管怎么样都属于勇于创新,敢于颠覆自己过往经验的厂家。像您讲的互联网电视这一波有什么不一样,是一个OTT,原来单纯看直播节目的基础上能够去看更多的,来自于在线这样视频的内容,它采用的是利用会员的收费来建立一个新的这样一个盈利模式。为什么说互联网厂家经过了大浪淘沙所剩无几了,这就说明仅仅一个方面的优势很难在竞争激励的行业里站稳脚跟,能够长远发展。

TCL更加注重手机跟电视,这块屏幕之间,这两块屏做到更加完美,更加低成本的切换,同时视频通话的功能我们认为在家居的场景下更加与生命力,未来甚至有更多的生态和应用会进来。AI X IOT一直是我们的策略,这块屏成为智能家居下的入口也是一直坚持的。智屏的品牌在2012年就已经注册。

10年以前,我们电视就装摄像头了,那时候装摄像头就没有那么多应用场景,因为技术,因为基础设施还不是特别具备,今天这些条件在逐步地具备,就好像给这个产品带来了新的传感器,带来一个眼睛,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新的使用场景会有多少。

关于广告,应该说看我们追求的是短期的利益还是核心的价值,今天因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格局,我们要逐步地去改变这样的商业格局,我先从我们新品类的产品开始。

谈智慧屏门槛

问题:门槛在哪里,关键是芯片和屏里面的传感器吗?它的门槛有多高?别人模仿有多难?

王成:中国电视机的厂家为什么一直这么多年都是在一个同质化竞争的格局下,我们看一下,大家的渠道模式是一样的,产品看上去也差不多,再往后说研发的模式也差不多,这我觉得是造成同质化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过去一段时间,TCL一直希望不仅仅是在显示记录上进行努力,同时在AI方面要进行努力,在一些原来我们没有涉及到或者涉及不多的,我们有优势,比方说TCL我们有手机业务,怎么把在这个领域积累的东西放到我们电视这个端上来,真正说能够带来新的应用场景,用户真正接受,用户真正喜爱有黏性的,我觉得应该是跳出电视看电视,所以说你刚才问我,你说新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电视熟知的这些技术以外,我们要建立我们的优势,比方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通讯技术、连接技术方面,我们要建立我们的优势。在这方面应该说TCL在过去的这一段时间,我们是比较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一直也在这方面去努力,也希望能够跟我们在这样一个非常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能够建立我们的竞争壁垒。

谈行业竞争

王成:在彩电的这个行业里因为上游供过于求的原因,也给这个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我觉得这个压力可能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全去解决掉的,但企业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应该要去做。一个是加大技术投入,第二个,中国今天整个渠道的格局发生非常剧烈的变化,这个变化已经发生了几年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行业里的这些企业更加应该有果断的措施提高我们分销和零售的效率,能够大幅降低我们在渠道环节、流通环节的成本。正是因为我们在海外业务多年积累的优势,也给了TCL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可以去完成我们这样的一个转型,包括说往AI X IOT方面的转型,我们在海外的业务,上半年发展得还是不错。

手机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电视,我们过往的发展阶段在OTT的阶段,智能电视或者互联网电视的阶段,我们今天把它叫做智屏,我认为比那个阶段要高一级,更是因为有了更多传感器的应用,更好连接的技术、通讯的技术,这些会带来新的场景。当然我们要跳出今天我们所固有的思维,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不是应该我们做的,要跳出这种思维,主动跟更多的设备去连接,主动要跟更多的应用和服务的供应商一起去合作。我刚才举了一个我们在美国市场做的一个事情的例子,我为什么不能把智能门铃跟我的智能电视相连接,我整个的业务可以跟安保公司去进行合作。实际上它会建立一个新的生态出来,这个生态的建立,我们如果想要建立这样的生态,或者我们积极地参与到这个生态里面去,一个方面我们的优势还是我们今天供应链,我们工业制造能力,我认为中国绝大多数的公司还在这样一个水平上,在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是没有问题,是可以生存下来的,在这个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技术积累,增加更多的品牌溢价,我们也在往这方面去努力,只有把这两方面做好了,在生态方面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和合作。

谈利润

提问:我看一下我们的定价策略,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成本打平的还是相比其他的产品,我们的利润相对高一点呢?

王成:其实这个产品是刚刚进入市场的阶段,对于我们来说,我也并没有希望要通过这个产品赚多少钱,因为我们还要花很大的力气去做各种各样的推广,用户去体验这方面的工作。55寸仍然是市场上最大的渗透率,平常的供过于求,大屏不断推出,价格越来越低,我相信65、75寸很快进入到普通家庭的市场。

我们怎么让那些不去看电视,或者认为电视是一个标准品的人,怎么让这些用户重新再回来,在中国市场上,过去这几年我们看到一直没有太大的增量,都是存量,真正的买房的,真正搬家和结婚需求的比例是在不断下降的,这个新增的需求首先就是我们的智屏产品要去面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