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該重新審視電商,阿里港股上市,體量已領先一個身位

阿里回顧港股上市,市值直達4萬億港元,而騰訊目前只有3.2萬億,不經意間已經有了一個身位的差距。與阿里三番五次想嘗試社交業務不同,騰訊已毅然決然的放棄電商業務。

時間拉回到2014年3月,騰訊選擇以資金、易迅、拍拍,附加微信和QQ的一級入口流量全盤打包的方式投資京東併成為最大單一股東,這一舉動“宣誓”騰訊自此徹底放棄自營電商業務。

騰訊該重新審視電商,阿里港股上市,體量已領先一個身位

從拍拍到易迅再到京東,早年騰訊在電商領域做過很多嘗試,未能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如早期電商大環境不成熟,消費意識較為傳統,不接受社交流量的消費線索;騰訊沒有電商基因,核心業務是社交、內容以及遊戲,電商只是防禦性業務未投入全部精力等。

一筆帶過,這裡不是覆盤騰訊電商失敗案例,也不是分析騰訊放棄電商的原因,一家大公司的業務決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轉眼5年時間過去了,從結果來看,騰訊放棄自營電商使其在電商領域的間接影響力有過之而無不及,獲得京東這樣的強有力合作伙伴,並在5年時間內扶持出了讓阿里頭疼的拼多多。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回過頭來想如果騰訊當初不放棄自營電商,拼多多很有可能就不存在了。

事物結果往往有兩面性,往好的方面看,騰訊將其不擅長的電商業務以及自身流量開放給合作伙伴,市場效果比較積極;但往壞的方面看,騰訊放棄自營電商導致如今喪失了具有戰略用途的電商能力。

一、獲取消費信息數據能力缺失

如果說騰訊是一家大數據公司沒人會存疑,但如果談到消費數據,同樣沒有人會懷疑騰訊遠不及阿里。吃瓜群眾會說,騰訊可以從京東、拼多多以及有贊、微盟那裡獲取數據,實際上數據是每個公司最敏感的核心資產,即便騰訊是這四家公司的股東,他們也不會將數據貢獻給騰訊。

騰訊或許可以基於微信平臺導流從京東、拼多多、有贊、微盟那裡同步到部分電商信息數據,但騰訊與他們的賬號體系是割裂的,騰訊可以間接獲得的部分數據也許用於行業分析使用,但無法精準掌握消費用戶的多樣化的消費行為。

簡單說,騰訊獲得的用戶消費數據碎片又模糊,而阿里掌握的用戶消費數據完整且精準。從用戶看過什麼商品,買過什麼,退過什麼,甚至連家庭和工作地址,阿里都有掌握,而騰訊呢?

用戶消費數據的價值毋庸置疑。最簡單的例子,螞蟻金服的花唄、芝麻信用早已被大眾接受並廣泛使用,而騰訊的信用分以及盛傳騰訊版花唄“分付”至今也未能在大眾市場普及。

衡量一個用戶的信譽有多種維度,如學歷、房產、存款、工作等等,但充足的消費行為信息則是最直觀有力的信譽數據。除用戶消費信息外,阿里還掌握平臺賣家的數據信息,這部分數據可以為螞蟻金服、網商銀行提供業務支撐。騰訊如此徹底的放棄電商業務,或多或少使其在金融延伸業務上掣肘。

消費數據就是“錢”的數據,阿里對於消費數據的重視是分毫必爭,最能顯示阿里對消費數據決心的例子就是與豐巢的數據接口問題。17年6月,菜鳥物流暫停了“豐巢”平臺的接口信息;在當日凌晨至中午的時間裡,順豐關閉了與菜鳥的數據接口、停止了對整個淘寶的物流信息回傳,最終由國家郵政局介入調停。

事件起因各有說法,但也正是因為這次事件,菜鳥加大了菜鳥裹裹快遞櫃的投放速度,並持續不斷的投資各大快遞公司,豐巢正一步一步的被菜鳥架空。

快遞不只是線下流量的重要來源,也是整個電商消費數據的末端部分,阿里不會放手。據我所知,騰訊某一創新業務迫切想獲取快遞信息接口,但就是沒辦法拿到,阿里壟斷的電商消費數據對騰訊而言絕非好事。

二、流量轉化成消費的能力缺失

當然,騰訊也有自己的強勢數據資源,憑藉微信產生源源不斷的社交流量讓阿里也垂涎三尺,但騰訊對自身流量的運用多半是轉化成廣告了,而對流量如飢似渴的阿里則非常擅長將流量轉化成消費。

時間倒推5-10年,那時業界普遍認為騰訊的流量不具備消費屬性,因為用戶主要是社交行為,強行將用戶導流至騰訊電商平臺轉化率並不高,而阿里所獲取的流量本身就有消費屬性,因為用戶就是抱著消費的目的才會進入淘寶或者天貓。所以彼時業界認可騰訊放棄電商的決策。

時間再拉回到現在,拼多多的崛起是對騰訊流量具有消費屬性最直接的詮釋。另外朋友圈微商、公眾號內容電商,以及直播電商的發展,則體現出消費意識的轉變,衝動性消費、隨機性消費已成為生活常態。經濟持續發展以及90、00後崛起,用戶的消費理念已經不是需要什麼才買什麼,而是看到什麼、喜歡什麼就買什麼,這在10年前是不可理解的。

然而,騰訊早已自斷其臂的放棄徹底電商,失去了對電商平臺業務發展的支撐能力,整個微信上存在的消費生態主要是由第三方公司開拓維護,騰訊樂得做這樣的甩手掌櫃,只坐收廣告費就已心滿意足,但會在電商服務方面給第三方足夠的權限與支持,所以除了京東和拼多多,騰訊也在扶持有贊、微盟等微信電商服務商們。

近半年很火直播電商,阿里調動大量流量和資源去扶持直播電商,圍觀群眾看到的薇婭、李佳琦直播帶貨能力非常強,以“億”為銷售單位,我有一個朋友做了不到半年的淘寶直播也達到月銷售額破百萬的水平。騰訊雖然也在嘗試電商小程序與直播打通,但直播電商並不單單是在直播中附帶一個購買鏈接的事情,背後涉及到軟件、供應鏈、倉儲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務。

另外,騰訊一直以內容平臺引以為傲,但在內容電商方面騰訊也未能提供有利市場發展的電商環境。內容電商主要是在公眾號以圖文形式賣貨,不要覺得賣不出去,知名電商專家魯振旺操盤的“新物記”每年有幾千萬的交易額,但除了粉絲和內容編輯在公眾號上,選品、倉配、供貨、交易等工作均需在騰訊體系外想辦法解決。

抽象的講,騰訊與阿里都在做把流量以廣告形式變現的生意,只不過商戶在騰訊投廣告的目的是獲得品牌曝光、吸粉等,而在阿里購買關鍵詞廣告的目的是直接產生商品交易。如今的騰訊已不具備直接將流量變成商品消費的電商生態能力。

三、線下消費業態吞噬能力缺失

除以上兩點,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在線上與線下不斷尋找結合點的大環境中,騰訊失去了吞噬並消化線下零售及服務業態的能力。從兩個方面看,其一是對傳統線下零售商的投資吞併,其二是對線下生活服務消費市場的爭奪。

從銀泰開始,阿里重金投資了蘇寧、三江購物、百聯集團、新華都、高鑫零售、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等線下傳統連鎖零售巨頭,尤其是對銀泰和大潤發的整合,成為阿里吞噬並消化線下零售業態的樣板案例。

對比之下,騰訊雖然也參與了不少線下零售公司的競購與投資,但也僅只有永輝算是拿得出手的案例,而騰訊對永輝起到了多大幫助並沒有直觀的體現出來。不難理解,騰訊早已放棄電商業務,也就沒有理由再去收購或者投資傳統線下零售公司,收購線下零售業態完全有悖於騰訊剝離電商業務的戰略方向。

另一個更直觀的例子,阿里能孵化出“盒馬鮮生”,而騰訊已經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了。騰訊在新零售大範疇下,投資聚焦在每日優鮮、芙蓉興盛等社區零售項目,這類項目的運營也主要依靠微信社交體系內生流量的能力,與騰訊是互補的關係。然而騰訊整個電商生態架構基本為零,除了流量和資金支撐,每日優鮮、芙蓉興盛在騰訊那裡得不到數據、供應鏈、倉儲、配送等方面支持。

騰訊給自己的定位是開放與連接,簡單的說就是能交出去的業務就以資金+資源的方式打包交給合作伙伴去做,這種策略得到諸多合作伙伴支持,但騰訊需要注意並反思這種策略使其喪失電商能力,是否會影響未來的戰略發展。

再看看線下生活服務消費的問題。微信廣告近期上線了一款名為“附近推”的營銷解決方案,乍一看憑藉微信持續不斷的自生流量,這個產品對生活服務商戶非常有吸引力,但問題是這個產品性質還停留在曝光形式的廣告邏輯,主要用途是將用戶引導店裡或者公眾號上,不能實現直接交易轉化。

中國做小生意的線下商戶都很現實,絕大多數投放廣告並不關心品牌,而關心能帶來多少訂單,如果不能直接產生交易,他們就會覺得這個錢是打水漂了,還不如上美團實在,因為上美團等同於打廣告,而且還有直觀的訂單轉化。

這邊阿里與美團拼的頭破血流,騰訊卻早就作壁上觀的把生活服務業務交由美團了。表面上看騰訊止虧的同時又有合作伙伴與阿里競爭,一舉兩得,但實際上騰訊應該意識到徹底放棄電商業務已對其戰略縱深產生了影響,微信想要深入到生活消費服務市場非常艱難。

四、構建生產製造生態能力缺失

電商零售業務在往上溯源就是生產製造業,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的工業大國,2018年中國工業產值佔全世界30%,是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和。美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的17%,日本7%,德國6%。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工業4.0、產業互聯網,以及今年最受關注的5G等概念和技術的成熟,中國互聯網向B端發展已是公認的事實,其中生產製造業物聯網化是必然趨勢。

對於中國的生產製造業企業而言,騰訊的C端流量曝光價值以及用戶社交數據價值,不如阿里提供的市場銷售數據更有指導意義,而阿里C2B的直接交易轉化能力也是騰訊不具備的。

阿里可以給生產加工及製造企業提供深度體系化的全套服務,有技術、有數據、有銷售渠道、有倉儲物流等,這些都是電商業務帶來的顯性成果,騰訊在這些方面都不佔優勢,甚至存在明顯短板。如果二選一的話,阿里獲得生產製造企業青睞的可能性更大。

不過,目前中國生產製造業還遠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但10年後會如何很難想象,如果騰訊現在還沒計劃在這些方面補強,那10年後與阿里的差距可能會被進一步拉大。

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而在當下複雜的國際環境下,消費是推動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最主要的強心劑。若被阿里一家獨大的掌握消費端口,未來騰訊將會毫無招架之力。

騰訊應該吸取在雲計算市場的經驗教訓,正是因為早年騰訊對雲計算市場的誤判,才給瞭如今阿里一家獨大的機會,現在只能苦苦追趕。若騰訊不重新審視掌握電商能力必要性,未來在工業物聯網化時代,可能連追趕的機會都沒有了。

五、國際市場輸入輸出能力缺失

中國除了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也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87億元,比上年增長9.0%,今年就可以超過40萬億的規模。中國市場可以為中國企業走向國家做背書。

近期退休後的馬雲正在非洲悠然自得的享受生活,又是給非常巡護員頒獎,又是收總統禮物,又是當創業大賽的評委,忙的不亦樂乎。馬雲之所以能在國際舞臺混的順風順水,並不是單憑英文水平高,也不是靠一張能“忽悠”的嘴,而是阿里背後是中國消費市場,因為老外們知道馬雲這條大腿可以打開中國市場。

阿里非常會藉助中國消費市場去實現國際化發展,例如馬雲就敢提出“eWTP”的概念,中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而阿里是中國最大的零售服務商,這讓馬雲有足夠的資本活躍在世界舞臺。

直白的講,電商能力讓阿里可以活躍在國際市場並獲得了較高的地位。而騰訊呢?騰訊國際化戰略主要還是集中在遊戲層面,因為遊戲是騰訊的營收核心,所以投入的精力自然也最多。類比一下,若馬化騰去非洲會不會受到跟馬雲同等的待遇呢?

中國在走向世界,中國企業也必然要走向世界,阿里的國際招牌是電商,華為的國際招牌是通信,騰訊的國際招牌是什麼?遊戲?社交?至少現階段外國用戶和企業很難為騰訊買單。

需要指出這裡並不是說騰訊做了電商就會被外國企業認可,而是藉助中國的優勢能力或許會讓騰訊的國際化發展事半功倍。

騰訊應不應該重新掌握電商能力?

騰訊放棄了電商能力,但沒放棄支付能力,憑藉微信的發展契機,微信支付已可以跟支付寶媲美。倘若當初騰訊不放棄電商,會不會也借勢微信取得不一樣的結局呢?

當然,歷史是沒有假設的,但騰訊應該意識到,與移動支付一樣,電商零售也是一種能力,而不僅僅是一塊業務,消費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礎行為,中國每年近40萬億社零總額,必須要深度參與其中才有立足之地,而騰訊目前更像似處於一種蜻蜓點水的姿態,完全把電商業務放權給京東、拼多多、美團、有贊、微盟等公司,並不利於騰訊的未來。

與阿里非常重視社交業務一樣,騰訊也該重新審視電商業務,不應只做一個輕鬆快樂的甩手展櫃。騰訊不需要自己重新做電商,但是不是可以考慮牽頭整合京東、美團、有贊、微盟等這些有深度利益關係並且有共同發展目標的公司,重新掌握電商能力呢?

當然,這些戰略性的問題是馬化騰該考慮的,我只不過是因為在自己的創業項目中採用微信體系時遇到了一些電商方面的問題而產生的關聯思考,這裡寫下來與大家探討,騰訊要不要重回電商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需要更全面的分析與論述,這裡就只當拋磚引玉了。

若騰訊牽頭籌備電商生態,正面剛阿里的競爭,只會對中國電商零售市場更有利,有大量的賣家苦阿里久矣,格蘭仕直接與阿里撕破臉,京東、拼多多也被阿里的二選一打壓。

騰訊如果真想重新與阿里對壘,需要從長計議,組建一個“騰百萬”這樣的模式阿里根本瞧不上眼,騰訊如果重回電商就需要與京東、拼多多、美團、有贊、微盟建立更深度的戰略關係,淺層次的合作撼動不了阿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