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詩詞加持最美非遺,一打開便醉美了你我

隨著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中國的非遺文化又在國際上火了一把。五千年的醉美文化就這樣引領著世界潮流幾千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沉澱出太多的文化瑰寶,那些先輩們留下的珍寶,那些歷盡歲月侵蝕留下的美好,都在非遺文化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非遺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詩詞文化的參與,那些載入史冊的非遺文化遇上古詩詞的傳承迸發出了更為絢麗燦爛的文明曙光!

最美詩詞加持最美非遺,一打開便醉美了你我

中國古代,算術文化冠絕天下,而讓中國算術文化獨領風騷的最大功臣莫過於“珠算”了,珠算之術一經出現,便風靡上千年,在這上千年的歲月中,珠算的文化傳承始終未曾中斷,在這些膾炙人口的珠算古詩詞中,尤其以大文豪白居易最為出色,他在其創作的長篇詩歌《琵琶行》中對珠算的描寫可謂栩栩如生: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句描寫珠算的古詩詞把珠算的動與靜巧妙地結合起來,賦予珠算以音樂美,不可謂不妙。正是因為珠算背後所賦予的文化氣息太過濃厚,所以珠算也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更是在2013年被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足見珠算文化的魅力冠絕天下。

最美詩詞加持最美非遺,一打開便醉美了你我

自古以來,梨園文化藝術在推動人類感性文明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梨園錦繡更是中華國寶,不但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更是被世界人民所追捧。梨園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大家園中佔據著濃墨重彩的地位,從唐代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到宋代蘇軾的《古意》中的:“等為戲劇誰能先,我笑謂翁兒更賢。”再到近代張金銘的《七律·贊京劇》:“唸白抑揚含頓挫,唱腔委婉透激昂。”,無不顯示了梨園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在眾多梨園文化的表現形式上尤其以京劇最為代表性,從清朝徽班進京發展到現代,京劇文化早已深入人心,京劇的臉譜、唱唸做打等形式更是為其增添了無窮魅力,難怪葛其龍在《申江元夜踏燈詞》雲:“梨園弦管各飛揚,贏得遊人興若狂”,足見人們對梨園文化中京劇的喜愛程度,而且京劇本身也沒有讓喜愛它的人們失望,在2010年,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

最美詩詞加持最美非遺,一打開便醉美了你我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從古至今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從屈子跳江以來,端午節就不再是一個簡單地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的節日了,它裡面包含了中國人民內心對屈原的款款深情和美好記憶。在端午節問世的悠久歲月中,多少文人墨客對它表露衷情,讓端午節這個節日賦予了太多的文人情懷,從詩聖杜甫《端午日賜衣》:“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到宋代陸游的《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再到現代老舍七律 《端午》:“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無一不表露對端午節的眷眷深情,表達了對這個節日的祭奠,也讓端午節這個節日賦予了太多的詩情與懷念。正是因為端午節背後所深藏的文化內涵與民族情感太過濃厚,所以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端午節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也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最美詩詞加持最美非遺,一打開便醉美了你我

非遺文化,飽含著太多中國文人的深情,他們在這些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扮演著太過重要的色彩,可以說沒有古詩詞在非遺文化上的加持,就沒有今日非遺文化美譽世界的資本。無論是“鏤金作勝傳荊俗,翦綵為人起晉風”的剪紙藝術還是“張旭三杯草聖傳,揮毫落紙如雲煙”的書法文化,亦或是“握筆利彤管,篆刻未期益”的篆刻技藝,都帶有深刻的文人印跡,這些文人墨客用惜字如金的古詩詞讓這些非遺文化插上了傳承的翅膀,就是飛越千年,也不改其本身的濃厚文化屬性,就這樣燦爛了千年、輝煌了千載。

最美詩詞加持最美非遺,一打開便醉美了你我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廣博精深, 而非遺文化中更是蘊藏著先人智慧的精華,這些智慧的精華與中國古詩詞的結合註定是一場雙贏的文化盛宴,非遺文化與古詩詞的加持,雖歷經千年滄桑卻始終沒有消弭,相反隨著時光的打磨,這些非遺文化越積澱越香醇,就像一壺壺塵封千年的佳釀,一打開便燻醉了萬千俗世的文化精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