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戀愛從來都不是疾病

“你知道嗎?他是同性戀誒!”


“真的嗎,好惡心,我們離他遠一點,我怕我也被傳染成了同性戀了。”


“對不起,你不能被錄用,我們公司不能接受同性戀。”


“同性戀是傳播XX疾病的來源,是害人的!”

這些言論,就在日常生活中,對同性戀者隨時隨地進行著排擠和歧視,讓同性戀者生活在深深的陰霾之下,可是,他們也是正常人,也應該正大光明地活在陽光下。

同性戀:戀愛從來都不是疾病

手持彩虹旗的同性戀夫婦


一:同性戀不是疾病

首先,同性戀是先天形成的,是一種動物就天生擁有的性取向。

加拿大生物學家布魯斯·貝哲米1999年發表了一份接近1500個動物物種的檢閱報告,該報告顯示這些動物都具有同性戀的性取向。

而我國在1997年也將同性戀去罪化,2001年將其去病化,這都證明了同性戀不是疾病,而是一種正常的性別取向而已。

我們不能因為它是少數群體而認為它是疾病,就像我們不能因為喝咖啡的人比喝豆漿的人少就認為他們是異類吧。這只是人數多少的問題,而不是疾病的問題。

少數群體沒有罪,多數群體也沒有問題。只是喜好不同,熱愛不同而已。

同性戀:戀愛從來都不是疾病

身披彩虹旗的同性戀伴侶


二:同性戀不是從國外流傳進來的

有很多老一輩的人認為,我們本來是沒有同性戀的,這是從外國傳進來的壞東西,年輕人跟風學壞了。

但是同性戀並不是外來的東西,在我國也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記載。

我們在秦朝之前的氏族部落時期就已經有同性戀了,《雜說》中記載:孌童始於皇帝。往後的三十六計之美人計,最先也不是指的女性,而是美男子。魏晉南北朝時期則是最為開放的時期,“薰衣剃面,傅粉施朱,時人皆好男風。”

這樣看下來,其實同性戀文化更像是我們國家的一種亞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只是近代以來宗教和戰爭等等帶來的混亂,讓人們對同性戀逐漸汙名化,視野也漸漸狹窄。

而老一輩的人見到的同性戀少,恰恰是因為這些原因讓他們不敢出現在大家面前,只敢卑微地度過一生,無法追求心裡的愛情。

同性戀:戀愛從來都不是疾病


三:同性戀受歧視現象嚴重

大家可能在想,已經2020年了,早就不像幾十年前思想那麼保守了,對同性戀的包容度肯定很大了。

我們真的包容了嗎?我們真的沒有歧視同性戀者了嗎?

比如,你能接受你的老師是一位同性戀嗎?你能接受你孩子的老師是一位同性戀嗎?

2018年一位山東教師因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在家長面前暴露,最後被校方決定開除。而這位老師勇敢地在庭外手舉標牌:“我教導孩子要誠實,所以我無法說謊,我是同性戀。”不由得引人深思,什麼時候性取向也是我們選擇工作的標準了?

我是同性戀,可是這並不影響我是一位好教師,也不影響我到底能不能教出優秀的學生。

有網友質問,我們不能放心把未成年人給同性戀教師教育,萬一教成同性戀了怎麼辦?拜託,同性戀的學生還是異性戀老師教的呢,怎麼沒見教成異性戀了?每個人的性取向都有自己的選擇,不受父母的影響,更不受老師的影響。那是他追求心中所愛的方向,沒有人可以代替他自己做選擇。


同性戀:戀愛從來都不是疾病

手舉標牌的同性戀老師


不僅是這位老師,小一點的孩子也受到歧視。臺灣的玫瑰少年葉永志,因為行為舉止女性化,被校園欺凌至倒在血泊中;黃山市某中學一女生被班上三位男同學下春藥,只因她是同性戀。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這種慘劇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不止是那些施暴者的殘忍,更是整個社會風氣對這部分人群的冷漠歧視導致的。


四:平等地看待少數人群

其實戀愛的本質也就是兩個人的相互吸引,兩個靈魂的彼此牽引。從來不是兩個性別之間的互相索取,那不叫愛情,那叫身體的需要罷了。

同性戀沒什麼好特殊的,和異性戀一樣,都是談戀愛,只是不巧愛上了性別相同的另一個人而已。他們不該就因為這個受到排擠和歧視,不應該因為這個就害怕地不敢追求自己的心,更不應該因為這個無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

大家都是人,都有著身體上和情感上的需求。他們也有權利挽著伴侶的手,親密地走在陽光下,走在大街上,走在婚禮殿堂上。屆時我們該分享給他們的,不應該是冷漠的挖苦,而是溫暖的祝賀和包容。

同性戀:戀愛從來都不是疾病


同性戀不是病,也不是罪,它只是一個少數的性群體罷了。而異性戀也不是更正常,而是更平常,同性戀愛情和異性戀愛情沒什麼不一樣的。

無論你以前是否反同,我希望在你看完這篇文章後,靜下心來,理性客觀地想一想,不要再戴著有色眼鏡去歧視生活中的同性戀者了。我們只有多一點包容和溫暖,人們臉上才會多一些笑容,社會才會多一點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