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小事都可能是被忽略的創傷

任何小事都可能是被忽略的創傷

只要一件事情符合下面三個特點

就是創傷

1 Unexpected: 沒有料到它的發生

2 Unprepared: 自己毫無準備

3 Inevitable: 對於防止它的發生無能為力

最近跟副店申請了一筆不小的經費,跟著一個美國的精神分析師學習創傷恢復課程。講師名叫Janet Bachant,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是一位心理學家,也是精神分析家。曾是911後「紐約災難諮詢聯合會」的總負責人,在創傷治療方面有著長期且深入的研究。

通過這個課程,我也終於清清楚楚地瞭解到創傷的真面目,它可能是在我們成長的經歷中無處不在的——

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是被忽略的創傷。

當時老師講到創傷的定義時,說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經歷,而且創傷在我們的腦子裡是被情緒浸泡充滿的。所以每次我們感受到某種強烈的情緒時,可能就是創傷再現的時刻。

並提出了文章開頭提到的三個創傷特點:

1 Unexpected: 沒有料到它的發生

2 Unprepared: 自己毫無準備

3 Inevitable: 對於防止它的發生無能為力

任何小事都可能是被忽略的創傷

當Janet逐一講出這三個特點,筆記本的記錄中同時全部把它們呈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的腦子裡突然就跳出了我在小學的時候這麼一件小事——

我和媽媽各騎著一輛自行車,她前我後地在街上騎行,好像是要去一個商場買東西,我當時特別期待,也很興奮。在等一個紅路燈的時候,由於我那時候腳還夠不到地面,所以需要完全從車子上下來等待,綠燈一亮,我需要再重新騎上去。這個過程肯定比大人直接一腳蹬地騎出去要慢很多,所以當我一抬頭的時候,我已經看不到我媽媽了。

當時我被這突如其來的消失擊懵了,那個時候我還沒有手機,沒法聯繫她,原地等又怕錯過,很焦躁很恐慌。當時幸好離家不遠,我就騎了回去,在家裡等。我想如果媽媽找不到我了,一定會回家來的。

結果一等就是半個小時,在這個半個小時的時間裡,我經歷了Janet提到的三個狀態:

1 我完全沒有料到,在我開開心心和媽媽一起去商場的路上,會在一抬頭的瞬間就看不到她了;

2 我對此顯然毫無準備,所以在事情發生的瞬間,我無論是身體還是腦子都是凍住的,不知道如何是好;

3 而對於當時那個沒有電話、也不知道商場在哪,只能坐在家裡等待的我來說,我對於媽媽的消失無能為力......

這聽起來其實就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對嗎?好像什麼傷害也沒有發生,什麼結果也沒有造成。但這並不代表影響是不存在的。

跟著課程的進度,我也在思索自己的成長,這件事情和我現在人格中的一些層面有沒有什麼關係呢?

我想是有的。

老粉絲可能對我之前的兩次閉關會有些印象,我是那種對於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一些變化,一定會提前交待得一清二楚的人,避免讓大家有一些擔心和誤會。也許這種總是要多做一步的心理狀態,就是源於小時候經歷的一些類似的事件疊加起來的結果。因為我擔心如果自己沒有說清楚,可能就會經歷我在小時候的那種無助感。

我自己也會關注一些總是消失的公號,我發現作者在消失了很長時間以後,可以無縫銜接地聊著新的話題,也並沒有解釋什麼。這樣的差異對我是一個不小的思維模式上的衝擊——

原來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事無鉅細的解釋,原來是可以這樣的。

任何小事都可能是被忽略的創傷

在我的諮詢工作中也會遇到很多非典型性創傷的來訪者,曾經的成長經歷中,並沒有發生什麼大的災難或者暴力事件,但卻充滿著像我剛才描述的那種容易被忽略的小創傷。

這些小創傷並不是發生了就過去了,它會影響著我們看待周圍的人和這個世界的眼光和方式,寫進我們的人格,變成我們現在的樣子。

壞消息是,這個人格書寫的過程是不可逆的:我們不能回到這些事情沒有發生過之前的自己;

好消息是,這個人格書寫的結果不是固定在此刻不變的:我們從現在起,做了什麼、想了什麼、說了什麼、嘗試了什麼,都會對我們的人格進行再加工。

比如我現在用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交流是一種再加工,比如我嘗試不再要求身邊的人也為自己的每個行為做詳細的解釋是一種再加工。

總之,我們可以一起,一點一點繼續重塑我們的人格,它的未來和潛力可能會超出你的想象力能到達的邊界。

這個課程我還在學習中,如果又有什麼新的感悟,會繼續跟大家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