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的历史事实、心理事实及现实意义

文|水面清溪

茨威格是一位心理现实主义大师。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茨威格偏爱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在描绘主人公原始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和冲动方面,茨威格堪称独步,其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恐惧》、《森林上空的星星》。

与19世纪巴尔扎克、福楼拜、托尔斯泰等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不同,茨威格本着人道主义思想和悲天悯人视角看待人性的弱点、心灵的煎熬和不幸的遭遇。对于笔下的主人公,茨威格赋予了同情、宽容、谅解和爱心。

高尔基评价《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妇女。”

茨威格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人文艺术特色,使他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在我国,“茨威格热”一直经久不衰。

茨威格本人出身于奥地利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经历了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目睹了欧洲从繁荣走向衰败的历程,于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公寓服毒自杀。凭借其顽强的意志,茨威格于1942年1月初完成了最后一部经典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

漫谈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的历史事实、心理事实及现实意义

《象棋的故事》中强烈的历史事实和心理事实契合了那个疯狂的战争年代,主人公内心的悲痛和茨威格自身的情感紧密缠绕在一起。茨威格更以其特有的心理分析的手法控诉了法西斯匪徒对人的精神和心灵进行的骇人听闻的折磨。

对茨威格来说,创作《象棋的故事》就像是在给他自己酿造一杯精神的毒酒。

《象棋的故事》塑造了两个近乎荒诞的主人公。一位是智力低下、行为粗俗、冷漠傲慢却又有着象棋天赋之谜的世界冠军——年轻的岑托维奇。一位是谦虚敏感胆怯、患有精神分裂、二十多年未动过棋子,居然能预测近十步内的棋局,并轻松战胜世界冠军的神秘奇人——B博士。

这部作品的情绪基调不同于以往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于前者,茨威格透露着鄙夷和讨厌的味道。对于后者,却是无法克制的绝望和无奈。

本文将根据两位主人公及他们之间象棋的博弈组成的三条线索,分析《象棋的故事》所隐含的历史事实和心理事实,最后总结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

岑托维奇这条线索所隐含的历史事实和心理事实

岑托维奇是一个南斯拉夫船夫的儿子,12岁被村里的神甫收养。他有两个广为人知的弱点:一是智力低下,不善识字、读书、看报、算数。二是缺乏想象力,不能下盲棋。

小说里与岑托维奇同船的“我”和朋友用“全方位缺乏教养”来形容这位天才少年冠军:脑袋空虚,只有金钱和象棋;孤陋寡闻,不知道伦勃朗、贝多芬、但丁和拿破仑这些伟人的存在和艺术的价值。

茨威格塑造了一个粗俗吝啬、贪得无厌,与精神文化世界不沾边的岑托维奇,极有可能是在隐喻希特勒。开篇岑托维奇的出场设定是刚在美国从东到西的巡回比赛中取得全胜,准备到阿根廷夺取新的胜利。这种设定像是在映射当时希特勒的军事力量横扫西欧后,准备向世界扩张的历史事实。

岑托维奇这个无名之辈的成名之路始于象棋天赋偶然被神甫发现,并在异城商人的资金援助下到维也纳专门学习象棋。从此,凭借冷峻、坚韧的逻辑,岑托维奇击败了众多智力、想象力、勇气卓越的大师。在二十岁的时候,岑托维奇成为名满天下的国际象棋冠军。

这个过程与一战后希特勒突然崛起的历史事实也极为相似。年轻的希特勒在邻国奥地利的亲德份子和纳粹份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希特勒一上台即发动二战,更令当时乐观、骄傲的欧洲人猝不及防。

为了不暴露知识贫乏的弱点,狡猾的岑托维奇只和同乡同境况的人讲话。他又从来不在休息室酒吧、吸烟室楼面,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舱房里,在一个大棋盘上研究棋局。

于是,对各种偏执狂最有兴趣的“我”难以想象:一个思想活跃的人竟一辈子把自己的世界仅仅局限在黑白格子之间狭窄的单行轨上,只在三十二颗棋子千户左右挪动中寻找成功地喜悦。

这里的象棋其实是对民族主义的一种隐喻,小说里的“我”认为“象棋”属于各个民族和各个时代,其存在比书籍和艺术作品更久长,是用来激励心灵和磨砺秉性的。

把象棋称作一种游戏,岂不是犯了侮辱性的限制之罪吗?它难道不也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吗?

它是古老的,却又永远是崭新的。它在布局上是机械的,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极尽其妙,它的桂冠只给予智者。它被限制在几何形的呆板空间里,组合却是无限。

茨威格借由“我”对岑托维奇身上谜一样的象棋天赋和狂热充满了好奇,隐晦地表达出他本人对希特勒极端种族主义的不理解,以及他的立场——古老先进的犹太民族象征着特殊的智慧,不应该被侮辱。

在船上还有其他业余围棋爱好者,特别是一位名叫麦克康纳的苏格兰裔深井采矿工程师。麦克康纳是一个踌躇满志、极其自负,骨子里有着顽固不化的优越感的人,刚开始他妄想和岑托维奇来一场绅士之间的对话,结果是花重金才邀请到岑托维奇和他下棋。

令“我”意外的是,在加利福尼亚州钻探石油发了大财的麦克康纳把棋局看作是一场生意,认定岑托维奇要价高的做法是对的。

麦克康纳这一角色的设定像是为了映射法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当初找希特勒寻求和平谈判的可笑幻想,以及经济和军事实力雄厚的美国大发战争财,间接使得战争蔓延。

岑托维奇以一副稳操胜券的神态出场,不费吹灰之力打败了麦克康纳和其他的三流棋手。麦克康纳们像是一群腼腆的小学生,同意岑托维奇提出的每项比赛建议。

这又像是在映射另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希特勒两次公开违反《凡尔赛公约》进行军事扩张,法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却只是满足于提出抗议,并未采取任何切实的对抗措施。他们的不作为使希特勒更加胆大妄为,加快了向外扩张的步伐。

麦克康纳们因岑托维奇的盛气凌人耿耿于怀,觉得自己被当做了木头棋子,失了面子。于是,财大气粗的麦克康纳一意孤行加大棋局的筹码,要求再下一盘。而“我”认为岑托维奇是一个没有人性的国际象棋机器人,连一个鼓励的字都没有说。“我”内心想要这场相识和美元交易到此为止。

“我”对岑托维奇的藐视、不屑为伍的态度正是茨威格本人对法西斯主义的态度。1934年2月希特勒刚上台,就焚烧了茨威格的作品。茨威格立马警觉到犹太身份的危险性,连夜打包重要文件,放弃了萨尔茨堡的家,放弃了数十年的珍藏,决定长期生活在国外。

漫谈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的历史事实、心理事实及现实意义

B博士这条线索所隐含的历史事实和心理事实

B博士出身于奥地利的贵族世家,是一位思维缜密的律师。他受委托管理修道院的财产,与皇室保持紧密联系,因遭到暗算被逮捕和囚禁。

恶毒狡猾的盖世太保党将B博士隔离在单人间囚室,要从精神上腐蚀他,从灵魂的溃败击中他,迫使他说出皇室的金钱财务情报。

当麦克康纳们派“我”(因为“我”也是奥地利人)去请B博士出面和岑托维奇单独对弈,B博士向“我”自述了他精彩绝伦的棋艺来源:在盖世太保徒有四壁和无比空虚的囚室里靠一本偷来的棋谱和长期自我对弈所得。

B博士称,这段特殊的经历充其量只是可爱伟大的时代里的一个小插曲,反映出茨威格想要凌驾于精神伤害的现实之上,向往理性和毅力的最高境界。

B博士每天面对四面空白的墙壁,除了床和沙发脸盆,什么东西都没有,没有笔和纸,没有人对话和倾听,没有声音。起初他尝试背诵过往的课本、民法、演算以分散注意力,但大脑的记忆活动因缺少附着力,思想无法集中,脑子还是会不断闪烁一些与审讯相关的问题。

没多久,B博士的大脑思维开始有受损的迹象。当B博士从深思熟虑回答审讯的问题变为说话结结巴巴,他感到惴惴不安。为了阻止脑子更加混乱,他的眼睛和大脑竭力寻找新东西,比如数囚室内墙壁的裂缝,观察审讯室房门油漆不同的颜色,思考军大衣领上水滴的物理流动。

一次意外机会,B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审讯官的军大衣里偷来一本包含一百五十名局的棋谱。棋谱带来的欣喜,缓和了B博士的紧张感。B博士利用床单做棋盘,面包屑做棋子,每天机械地摆上几盘名局,消磨可怕的静止的时间。通过学习行棋布阵的艺术和谋略,B博士的思路精神更加集中,思维能力恢复了自信。他不屈不挠的对抗敌人的审讯。

这段与象棋作伴的幸福时光,拯救了B博士的精神空间,摧毁了包围着他的虚空,抵御了令人窒息的时空单调。

然而,人的本性使然。

高情商高智商的B博士对重复的棋局失去了新鲜感,他渴望找到令人激动和兴奋的力量。B博士迫不得已选择同自己厮杀,下棋由欲望演变成狂热,陷入了疯狂地自我博杀之中,导致精神分裂和极度紧张。面对审讯,B博士语无伦次,敌人则疑惑不解。最后,B博士身体虚弱、无法睡觉,瞬间变老。

虽然B博士因为象棋的世界没有向敌人投降,但是“只有象棋”如同只有虚空,对人性都是一种极大的压抑,以至于B博士精神错乱。这种精神上遭受痛苦和折磨造成的伤害更持久、威力更大。B博士自述以上心理变化的具体过程,带着精神分裂的痛感,映射的正是茨威格内心痛苦的挣扎与独白。

在英国和巴西流亡的过程中,听到纳粹党暴行升级和法西斯主义军事扩张的消息,感受人类的生命、文明和进步被无情毁灭,茨威格精神上遭到了不可磨灭的打击。

当千百万人在欧洲进行殊死斗争的时候,茨威格却躲在南美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他渴望安静和孤寂,但苦闷矛盾的是战火正在蔓延。他不得不动笔和纳粹党斗争,写下了令人发狂的《象棋的故事》,这是茨威格应对战争的方式。

漫谈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的历史事实、心理事实及现实意义

岑托维奇和B博士之间的博弈所隐含的历史事实和心理事实

《象棋的故事》里茨威格给B博士和岑托维奇安排了两次半对弈。

因为精神病被政治流放,B博士只好乘船离开祖国。他路过麦克康纳们与岑托维奇的下半场棋局,在好奇心的主宰下,化身为天使指点麦克康纳们,“如果您防守不出破绽,就可以下成和棋,更高的奢望是达不到了”。B博士带着麦克康纳们,如愿和岑托维奇打了一场和棋。

这也是茨威格希望自己能够扭转现实的内心写照。1937年秋,他回到维也纳,发现人们还是如常社交聚会、歌舞升平。对于同胞无忧无虑和无视危险,他感到痛心,他的朋友却说他是在杞人忧天。不久后,无数的同胞在纳粹党的残害下开始了流亡生涯。

为了证实自己能否像正常人那样“在真正的棋盘上用具体的棋子跟一个活人做对手下棋”,B博士接受了“我”请求他出战的建议,并约定只与岑托维奇下一盘棋。

谈话中,B博士还强调“我有22年没碰过棋盘,我没有特殊的才华。”临走前,B博士特别请“我”提醒麦克康纳们“千万不要对他的棋艺抱有过分的希望”。22这个数字映射了一战和二战的时间间隔。B博士被动、胆怯的应战态度,暗示了茨威格对时局的预测:二战是一战的影子和延续,比一战更残酷更野蛮,难以终结。

在棋局开始的时候,B博士表现得轻松自如、无拘无束,像一个业余的选手玩着令人愉快的游戏一样。渐渐地,由于岑托维奇的缓慢行棋,B博士变得心烦意乱、烦躁不安、抽搐发抖。岑托维奇则全程像块石头、全部器官高度集中、不慌不忙、顽固思索。最后,B博士在紧张抽搐之中赢了第一盘。

然而,失败的岑托维奇稳如泰山,不动声色地再次邀战。兴奋过度的B博士没有信守“只下一盘,绝不多下”承诺,急切激动地应战。当岑托维奇感觉到了B博士精神上的焦躁、激动、紧张,冷漠地使用最缓慢的行棋方式,令B博士精神分裂并陷入狂乱的自我对弈之中,从而取得了胜利。

事实上,这种冷漠狡诈的拖延战术正是希特勒在二战中善长使用的战略。

幸好在“我”的提醒下,B博士恍然从崩溃的边缘清醒过来,像先前一样神秘而谦虚地告别了棋局。只有“我”明白,在千钧一发之际,避免了一场极不愉快和极其危险的冲突。

故事的结局寄托了茨威格内心对和平的期望。他希望战争能够早些结束,世界回归正常,他能够做回一个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人。

漫谈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的历史事实、心理事实及现实意义

浅谈《象棋的故事》的现实意义

当见到欧洲各国一次次被狂热的爱国主义拖入战争的深渊,茨威格用笔在控诉:“我害怕人类之间相互厮杀的战争超越过害怕自己的死亡。”

他的好友罗曼罗兰发表呼吁:“我只承认世界上有两个民族,遭受苦难的民族和制造苦难的名族。” 他们相约分头行动,力图拾起全人类被踏扁的良知和人类精神的残骸,提醒人民不要让战争毁灭自由之心。

可是,他们失败了。

有的时候,人类的文化不一定能战胜“利益的魔鬼”。

让我们回顾茨威格的一生。青中年时期,他处在一个美好自由的时代,作为文化人,他用手里那支“悲悯”之笔歌颂自由的心灵和影响大众。晚年的茨威格却要再次经历二战,他开始相信佛洛依德所说的:“野蛮残酷和原始的毁灭冲动在人们心灵中是铲除不掉的。”

在《象棋的故事》两位主人公的象棋对弈中,茨威格的笔墨聚焦描写岑托维奇的咄咄逼人和B博士的精神敏感,似乎棋局胜利的关键不在于行棋落子,而是可怕的兽性本能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之间的较量。

小说的大结局,象征人类强大的内在思想、精神文明和文化道义的B博士精通盲棋,最终败给了毫无道德精神可言、不通盲棋、像个罕见怪物的岑托维奇。

一个文明、进步、伟大的时代孕育出两场野蛮和沉沦的战争,这足以摧毁茨威格的信仰,逼迫他的生命。“视完全的内在的自由为世界上最大的财富”的茨威格选择了与战争诀别,在战争结束前离开了人世。

如果说心灵是一口井,那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而茨威格创作的《象棋的故事》让我们通过这口井,窥见了整个黑洞。

愿我们穿越黑洞,遇见曙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