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太陽輻射都比胸片大,為啥還勸你繞道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影像設備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DR、CT、MR的相繼問世,給醫療技術帶來了飛躍的進步。在臨床一線,最簡單便捷、最合乎經濟效益,應用最廣泛的便是數字化攝影(DR),而在DR這個大家族中以胸片最常見。

咳嗽了,胸片來一張;入院術前準備,胸片來一張...

胸片有輻射,會不會很傷身體呢?備孕的婦女檢查之後要懷孕會不會有影響?早孕期能不能做胸片?你們放射科門口不是貼了遠離輻射嗎?我是不是得繞道走?

曬太陽輻射都比胸片大,為啥還勸你繞道走?

曬一次太陽的輻射量>做一次胸片

其實,DR檢查並沒有想象中這麼恐怖,根據相關研究顯示:

我們每人每年接受到的本底輻射(人類生活環境本來存在的輻射)劑量為2mSv左右,而進行一次常規的胸片檢查輻射劑量僅為0.02mSv。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是平時在太陽底下曬曬所受到的宇宙輻射都要比一張胸片所產生的電離輻射大很多倍。而且根據國家標準GB18871的有關規定,實踐對公眾關鍵人群組成員產生的年平均有效劑量是不得超過1mSv,因此一次常規的胸片檢查是不會對身體帶來損傷的。

況且一般DR檢查用的都是硬射線,它在穿透人體形成影像的同時並不會在體內長久駐足。

曬太陽輻射都比胸片大,為啥還勸你繞道走?

做完CT,發現自己懷孕了怎麼辦?

DR或是CT檢查雖然在劑量上不足為懼,但它仍屬電離輻射家族中的一員,也有相對禁忌人群,例如備孕、懷孕的婦女及兒童等特殊人群,她們應該儘可能少接觸電離輻射或者根本就要繞道而行。

在檢查時,除了被檢部位必須暴露良好外,其他非檢查部位(尤其是對放射線敏感的部位)都要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隨機效應的發生率,做完檢查發現自己懷孕的婦女也不必太過擔心。

胎兒的致畸率是與受照時間、受照劑量有關,偶爾一次的照射應該問題不大。

但醫學沒有絕對,對於放射檢查,備孕、懷孕的女性應儘量避免。若因病情不得不做放射檢查,應配合醫生做好防護,無需過於擔心,在之後的產檢中多加關注,一旦發現胎兒發育有異常,積極治療。

曬太陽輻射都比胸片大,為啥還勸你繞道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