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越努力去討好這個世界,為何卻越不受待見呢?

一隻站在樹上的鳥兒,為什麼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很多人的焦慮及無助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把自己的期望值建立在外界的基礎上,忽視了對於自己內在的建設。


我們越努力去討好這個世界,為何卻越不受待見呢?

對於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問:“我感覺生活好累啊。為什麼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呢?我為什麼不能去追求自己所喜歡的人呢?我為什麼生活這麼失敗呢?”而我們的焦慮抑鬱等等急需往往是在我們面對這些不如意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985大學的理科學生他學習日語,別人一聽就懂的內容,他硬是要花好幾天才能夠學會,而且他似乎也很努力。對於一個名校的大學生智商應該是不存在問題的,可是為什麼效率這麼低呢?對於這個疑惑,後來去了解才知道,原來這個學生他根本就不喜歡日語,甚至是排斥只是因為知道出國留學這個需要,所以勉強自己來學日語。他自己也知道努力每天努力去學習,可是總是感覺使不上勁,總是感覺心在到處飄。在我們自己上學學習時,不知道有沒有過這樣的一些體驗,那個時候我們的班上那些最努力的大部分成績都是中等,而且非常容易受到考試的影響成績起伏波動很大。那些成績很好的學生,往往就表現得很淡定很從容,而且甚至到了大的考試的時候,他們的成績往往會有大的突破,像一匹黑馬一樣。


我們越努力去討好這個世界,為何卻越不受待見呢?

這其中的緣由是什麼呢?將從事事務動機分為兩種:一種是求認同,一種是求能力。求認同型的典型特徵就是他們的努力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獲得別人對自己的肯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比如說,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強,那麼在這種心態上他們往往會看重事情的結果,而不是這個事情本身。這就跟前面開頭的那個例子一樣,忽視了對於事物本身的認同,心不在那個事情上自然就是我們古人所講的心不在焉,自然他們的學習效率會由此而降低。當然更重要的是,事情的結果會一直牽絆著他的心,他無法把自己的心安住於當下。他永遠是在為未來而感到焦慮,時刻在用未來來對照現在的自己,這種人會不斷的強化教育,最後的結果就是惡性循環讓自己對於當下完全脫離,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他們自己也會很鬱悶,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的去結果不好呢?為什麼呢?其實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這個刻意努力,才導致他們的這個結果。


我們越努力去討好這個世界,為何卻越不受待見呢?

還有另外一種叫做求能力型,或者說這個求能力型的描述也不太全面,也可以叫做求發展型。意思就是說,是對於事物本身的喜愛而做的。所以這種求能力型的表現特點就是關注這個事情本身,在這個事情本身去尋找成就感,所以他們不會受情緒及結果的影響。結果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附屬品,所以能夠有很好的心態去面對。

有一部動畫片叫做七龍珠,裡面的孫悟空就是一個典型的求能力型的人。他對於勝利並不在意,他在意的是自己功夫的提升,遇到強勁對手的時候,別人會越來越說錯。而他卻是越錯越興奮,他會去留心對方的強項不斷的去模仿去向對方學習。所以就是孫悟空是遇強越強越戰越勇,關鍵還是樂在其中。在周星馳導演《功夫》這個電影裡面最後的一個片段火雲邪神他問你這是什麼功夫,周星馳很輕鬆的回答,你想學啊我教你啊,這個時候火雲邪神跪下來哭了。原來功夫一時的勝敗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能超越功夫超越勝敗,永遠保持一種寬廣的胸襟,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的進步,才能夠稱之為真正的絕世高手。所以,就像老子所說:“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