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梅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她融入了美学

《于丹心得》讲述了一个关于苏轼与高僧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有名的才子,佛印是得到高僧。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参禅,打坐,交谈。佛印是僧人,憨厚老实,所以总是被苏轼欺负。

苏轼占了便宜非常地高兴,于是就兴冲冲地回家,告诉了妹妹。一天,苏轼和佛印又在一起打坐。苏轼便问:“你看看我像什么?”佛印只是微微一笑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完哈哈大笑了起来,看了看佛印说:“你猜我看你想什么?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听完苏轼的话,依然沉默不语,就连脸上的表情都没有丝毫的变化。

苏轼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得向苏小妹炫耀,苏小妹笑了笑,对哥哥说:“哥哥你怎么还笑得出来?佛印说你像佛,说明佛印心中有佛。你说佛印像牛粪,那说明你心中有牛粪。”

换句话说,佛印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他的眼中心中都是美。先不论这个众人皆知的故事是真是假,仔细想想确实是如此。有的人心中有温暖,处处是美景。有的人心中冰冷,时时在抱怨。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我们只要做到心中有美,就一定能发现美。通俗点来说,就是改变我们的心态。人生的得与失,总是相对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像丁立梅说的那样:只要我们从容地走着,等着,就一定能逢着意外的欢喜。

被称为“暖心作家”的丁立梅,她的就是用一颗素心,细数晨昏。因为热爱,所以满足;因为满足,所以幸福。读她的作品就像是在参加一场美学盛宴,美的惊心动魄,美的沁入心脾。

那么何谓美呢?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换句话说,美就是在天地之间的生活,自然万物,人间烟火,陌路相逢都是美。《美学原理》则告诉我们美是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丁立梅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她融入了美学

一、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在此,生活的妙处也在此。这是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的。风吹过,水面荡漾着波纹,这就是美。

对于丁立梅来说,眼中的一景一物都是自然而然的,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世人大多没有在意而已。所以,丁立梅就是用手中的笔提醒我们去看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看她的文字,除了语言美之外,就是风景美。笔下描绘最多的是花,她在《花未央,人未来》的序言里说:“我以为,人类一切的美,都源于花朵。它们是诗和画,是音乐和舞蹈,是艺术中的艺术,是真性情和真热爱。”

所以她写梅兰竹菊,也写荷葵牡丹,甚至槐桂格桑,就连芫荽也可以在她笔下飘香。对花的热爱,源于花的美,自古以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世无双的公子,一颦一笑都是风情的佳人,对于她来说每一朵花都是一个佳公子,一个俏佳人。

在她的笔下,美不仅是一朵花开,更是一片云,一轮月,一汪水的等等。合上书本,你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人生处处,处处是美。


丁立梅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她融入了美学

除了自然美,还有那些相逢与偶遇。流年宛转,我们会逢见无数的人,看到无数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惊心动魄,或朴素到了极致,但每一个故事中的人都透露着温情脉脉。父母兄弟,邻居路人,都在各自的生活中雕刻成画。他们遵从内心的召唤,认认真真地活着,让每一个日子,都看见欢喜。就像她在《有美一朵,向晚生香》中写的一样:“感谢生命中的那些相遇,在我人生的底色上,抹上一朵粉红,与向晚的风里,微微生香。”

不论是自然景物,还是那些烟火故事,都是实实在在的,也就是说丁立梅笔下的美好,是客观存在的,不论你喜不喜欢这些东西,它们都不会消失,它们是审美的客体。


丁立梅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她融入了美学

二、美是精神上的感受,离不开审美主体

什么是审美主体呢?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她是审美关系构成要素,与“审美客体”相对,他们能认识、欣赏、评判审美对象和创造美。

一般认为,审美主体主要由四种人组成,即创作者、欣赏者、表演者和评论者。也就是说个体人并不都是审美主体,只有当他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审美主体。

在丁立梅的作品中,美景美人美物,是审美客体,那作为创作者的她,就是审美主体。因为她通过了这些客体,经过创作活动,让更多人产生了美感,笼统来说,这也就形成了审美关系,符合审美原理。

试想下,这些实实在在的美,如果没有经过她的提炼,语言渲染,我们或者根本发现不了在生活的细微处,有如此庞大的美,给人以惊艳的感受。


丁立梅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她融入了美学

比如散发着草香的田野,若没有经过丁立梅的语言创作,或许在你的眼中就是脏兮兮的灰尘和一丛丛的杂草,了然无趣,可当你看了她《秋天的黄昏》就会知道,田野只是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荣枯,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论是庄家收割后的繁华落尽,还是稻穗弯腰的丰收富饶,它都坚守在这里,不离不弃。

又比如写自己的母亲,写童年的时光,其实这些我们都经历过,她写的是一代人的记忆,跟随她的描述,蓦然回首,才明白曾经的灯火阑珊,才明白岁月不饶人。

其实艺术就是发现美的过程,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朱光潜认为,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毫无疑问,丁立梅的就是这样一个情趣丰富的人,所以她对很多生活中的琐碎都充满了兴趣。看一朵花开,访一条古巷,对于她来说,都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丁立梅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她融入了美学

三、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升华出美感

朱光潜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已的作品”,人生百态,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遇到的人事也不尽相同,但不论是什么样的人生,都有美好存在。

阳光雨露,鸟语花香,天上白云,地下蛙鸣,大自然的一切对人都是公平的,从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不论是丁立梅,还是我们自己,每天都能看得到。所以,不需要找借口。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我们的心被岁月蒙了尘,没有发现这些美。或许有人会说,我发现了,也看见了。但是只有发现和看见不行,只有发现和情趣相结合,也就是朱光潜说的物的姿态和情趣交感共鸣,才能见出美的形态。

丁立梅就是以自然景物,烟火人生为载体,加入自己的情感,用多情的笔墨,呈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跟随文字,仿若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听到了叽叽喳喳的鸟鸣、看到了明亮皎洁的圆月、尝到了香甜软糯的糕点、触到了洁白如雪的棉花······总之,

五官百骸,都如沐春风,舒适,惬意。如果你不快乐,翻开她的书,会让人感到快乐;如果你快乐,翻开她的书,你会感到更快乐。

她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欢,除了脉脉温情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洋溢着美,融入了美学,构成了审美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