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對孩子發火,總控制不住怎麼辦

經常對孩子發火,總控制不住怎麼辦

經常對孩子發火,總控制不住怎麼辦

我永遠不會用自己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會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會用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不會用別人的錯誤懲罰別人,不會用過去的錯誤懲罰現在,我要做自己快樂並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

很多家長說,每天完成忙碌的工作回到家後,如果看到孩子沒有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會忍不住要發火,但發火後心情並不會好起來,相反,會陷入深深的自責與內疚之中。

每個家長的本意都不願意傷害孩子,可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卻完全失去了理性,那時憤怒像潮水般湧來,完全控制了大腦的正常思維。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南迪·內森的一項研究發現: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時間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因此,父母常常需要與那些消極的情緒做鬥爭。由此可見,學會控制情緒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1)父母的不良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每個人都在尋找對於自己相對安全的人發火,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踢貓效應”。

一位老闆生氣了,將氣發給他的員工。這個員工不敢對老闆發火,但心裡窩著一堆火回到家,看到妻子正在燒菜,不由得開始萬分挑剔,數落妻子這沒做好,那也沒做好。妻子莫名其妙地受了氣,心裡憤憤不平,她走到客廳看到兒子正在沙發上蹦來跳去,不由得怒火中燒,不由分說抓過來一頓打。孩子無辜地被打一頓,搞不清媽媽是怎麼了,但那個憤怒還在身體裡,

感覺要爆發,這時看到地上趴著的貓,於是一腳踢在貓的身上。受到驚嚇的貓竄出窗外,跑到大街上,正巧遇到一輛大卡車,結果大卡車在躲閃貓時,竟然撞到一位路人……

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的情緒在不開心時總會爆發,只是大家會在潛意識中找相對安全的人發洩,這個壞情緒層層傳遞,從高位傳到低位,從強勢的人傳給弱勢的人,這個壞情緒最終承受的人是誰呢?那就是我們的孩子。

孩子是社會群體中最弱勢的人,整個社會的“氣”最終都撒在了孩子身上。因為父母如果把氣撒給同事、朋友、同學、家人等,無論是誰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但把氣撒給孩子卻相對安全,孩子受了氣也不會對自己怎麼樣。殊不知,如果長期遭受父母無故地發火,或者一點小事就引爆父母的脾氣,對孩子進行粗暴厲聲的訓斥,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三個方面的影響。

第一,輕度的影響。孩子身體裡承接了父母很多的不接納和怨氣,時間久了這些壞情緒會干擾孩子,讓孩子變得脾氣大、亂摔東西等。在孩子空閒的時候,就會浮現出以前父母粗暴對待他的畫面,這使得孩子躁動不安,做事靜不下心來,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並且孩子會無緣無故地生氣,對別人發火。因為他身體中的情緒垃圾已滿,只有通過發火來排解這種難受,這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的互動,讓身邊的小夥伴遠離他,因而變得孤單。

第二,中度的影響。在父母斥責聲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對別人也變得非常苛刻,很難有包容之心。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很少能發現對方身上的閃光點,如果對方沒有做好時,會很快發現其不足,並像父母對待他一樣大聲責問,別人只好躲著他,這樣就給自己招來了很多敵對的人。孩子師從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從而缺乏包容心,充滿攻擊性。這樣的孩子心理缺少陽光:大多怨聲載道,不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會抱怨指責別人的不是,誰願意跟這樣的人接近呢?而一旦形成這樣的性格特徵,不僅與同學、老師以及未來的同事、領導的相處中會存在問題,還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家庭生活夫妻關係,以及未來與孩子的交流。

第三,重度的影響。長期在不良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遭受了父母過多的挑剔和批評,他們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被傷得體無完膚,這樣的孩子在成長中遇到一些挫折,就容易出現精神層面的問題,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2)父母有效管理情緒的具體做法

只要父母有強烈的改變自己情緒的願望,這個強烈的願望就會帶給我們決心和意志,我們就會有一個好的開始。當有了情緒時,要靜下心來首先面對情緒,再解決問題,這樣才可以有效避免對孩子的傷害,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半小時效應。

當家長覺察到情緒來臨,有一種強烈的衝動要發火,這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離開孩子,如果孩子小可以讓家裡人暫時照看好孩子,如果孩子大一些,可以跟孩子直接說,“爸爸(媽媽)現在很生氣,我需要在此刻面對我的情緒”。然後轉身離開,到另一個房間或在樓下走走。跟孩子打好招呼,讓孩子能夠接受家長的突然離開,否則孩子會有一種被拋棄感和恐慌感,會給孩子內心帶去不安的衝擊。

家長這時可以喝點兒水,吃點兒東西,等待那股強烈的情緒慢慢消退下去,大約半小時後會逐漸恢復理性。父母要想在這時能夠很好地把控局面,離開生氣的環境是關鍵。如果理性地處理了自己的情緒浪潮,再理智地跟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孩子就更容易接受,並且雙方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我們只顧自己一時痛快發了火,孩子就會被大人的負面情緒所淹沒。當父母管理了自己的情緒時,也就給孩子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樹立了一個積極的榜樣。

第二,適當運動。

我們的手機和電腦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要進行磁盤清理,否則會被一些無用的垃圾信息佔用,有用的空間減少,會導致死機現象的發生。同樣,我們的情緒也需要進行大掃除,需要及時清理,以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

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比如爬山、游泳、打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滑冰等,在運動過程中,身體會分泌出多巴胺、內啡肽等物質,讓我們產生愉悅的感受,精神狀態會變得積極向上,內心充滿陽光。

這樣的運動要堅持每週三四次,每次半小時左右,就會產生這種快樂的感覺。所以,堅持運動是一種調節情緒的有效方法,也有利於我們工作或與孩子、家人及同事溝通時擁有良好的狀態。

第三,閱讀一本好書或聽聽音樂。

一本好書,會帶給我們精神力量,拓寬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提高我們的眼界,有效拓展我們對事物的認識。經常讀書的人,舉手投足間會帶有獨特的魅力,讀書時能穿越時空,與智者談古論今,心中產生更多的共鳴,思想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加深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使我們變得更加睿智和成熟。這種高質量的閱讀像給生命和心靈加入精神養料一般,讓生命更加充滿力量。

閒暇時間聽聽喜歡的音樂,無論是民樂還是西洋樂曲,那些歡快的曲調,會將我們帶入詩情畫意之中,有時置身於高山叢林,一覽眾山小;有時置身於波濤洶湧的大海邊,聽海鷗低鳴,看海水拍打著海岸....……思想飛舞中能將生活中的疲勞和倦意徐徐帶走,化解我們在喧囂社會中的煩惱和憂慮。

第四,練習與作。

寫作是一種直接有效的情緒釋放方式,也是化解情緒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我們目由表達書與的過程,可以將我們的憤怒、鬱悶、無奈、沮喪以及悲傷、失望等情緒都宣洩在紙上,抑或當我們興奮、愉悅、歡快時,將這些情感抒發在電子文檔中。當這些情緒被看到,被關注到的時候,情緒會像被安慰的孩子一樣,很快安靜下來,不再幹擾我們的生活。否則情緒就會像哭鬧的孩子一樣,總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留存,不斷地干擾我們的學習、生活。因為情緒是一股能量,需要通過釋放來化解。

寫作可以給心靈一個棲息地,給心靈最好的安頓,是對自己靈魂的尊重和重視,是內心的誠懇獨白。當我們通過寫作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時,我們的情緒會得到極大的調節和撫慰。

第五,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有些人喜歡看電影,有些人喜歡旅行,有些人喜歡美食,有些人喜歡和閨蜜聊天,總之,多做那些可以取悅自己,讓自己開心的事。善待自己才能善待他人,照顧好自己的心情,才會關懷別人,由內而外地散發出迷人的光彩,那是自己正向的情緒狀態所具有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給這個世界帶來的美好。

第六,進行冥想。

平時有空的時候,點燃一炷香,閉著眼睛,靜靜地坐在一個固定的位置,這個位置可以是瑜伽墊,可以是床或沙發的一角等,就是我們常去的地方。在這個固定的位置,我們會習慣於靜下來,梳理過往或面對棘手煩惱的事情。當心沉靜下來,理性的智慧之光會照進來,我們的思路自然開闊起來。

我們先關照了內心,才會湧起力量和智慧。要定期清理自己的思路,在冥想中回想喜悅和快樂的往事,激發我們熱愛生活的動力,帶看這股力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走出困境和僵局,突破迷霧,到達光明的彼岸。

冥想,能夠全然地關照自己,身心全然地在一起,對於調節情緒具有較大的作用。

第七,自我激勵。

如果我們有效地控制了情緒,記得要獎勵自己。我們說孩子需要鼓勵,父母同樣需要。這種獎勵方式可以是給自己買個禮物,媽媽可以給自己買條絲巾或香水,或自己喜歡的其他東西;爸爸可以和朋友一起談天說地,或找好友下盤棋、一起享用美食等。無論哪種方式,我們要肯定和欣賞自己,哪怕只有一次,也要記得激勵自己。

這樣,我們的大腦回路會建立起自我激勵的信息網絡,慢慢地,我們管理情緒的能力會越來越強。當然,如果哪次沒有控制好,也要避免過度自責,因為情緒管理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好的,它本身是父母的一項修行工程,需要每天不斷地覺察管理,有效地使用適合的方法進行清理。但請記住:如果沒有管理好情緒,對孩子發了火,也要注意兩個原則:不打孩子

不說侮辱孩子的話。因為這兩種方式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和價值感,影響孩子人格的建立和自信心的形成。

管理情緒是我們畢生的功課,我們要接受扒戰,不斷激勵自己嘗試,從知道到做到。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們有決心,在育兒的路上我們會更加從容和堅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