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卫生环保的厕所、浴池

是否考虑如何解决人们的大小便问题,既是城市和住宅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卫生设施,也是衡量当时社会环保意识的一个重要检验标准。据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弥勒下生经》云:“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便还合。”由此可见佛教对此问题非常重视。已故敦煌学专家史苇湘先生在研究敦煌壁画《弥勒经变》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如《弥勒下生经》里说的‘便利’(入厕)与‘寿终’这两大无法避免的生活‘弊病’,要画入壁画,艺术想象力是不能回避的,特别是拉屎撒尿,是一个使匠师们犯难的题目,在如此‘庄严’、‘神圣’的大经变里描画人们如何入厕,终不是‘雅事’,但古代艺术家们却并不为此感到棘手,榆林窟第38窟《弥勒下生经变》里在婚娶图旁边,画着一位青年母亲抱着一个婴儿拉尿。另一幅同题壁画上画了几个小孩在旷野里挺着胖肚子撒尿,大地裂缝承受。”从壁画和相关佛经内容我们可以得知两点:一是古代画工没有回避人们的大小便问题,二是渴望有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幻想用大地裂开再合拢的方法来处理粪便等污物,并且一劳永逸。应该说这很好地反映了古代敦煌人的环保意识,正如今日环保工作者所认识到的“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产生种种恶臭”,“恶臭是典型的公害之一,目前已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美舒适的环境要求也日益迫切,恶臭治理的任务必将越来越重”。在人们生活水平并不高的一千多年前,在人口稀少并且位于戈壁荒漠的敦煌地区,能够高度重视粪便等污物的处理问题,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莫高窟北周第290窟窟顶人字披的佛传故事画中,有一幅“蹲厕”的画面。图中厕所为一座四阿顶式的建筑,其厕所内蹲着一个正在拉大便的人。拉大便处是用木板锯出方洞,下面是粪坑。这种形式的厕所在当今敦煌农村及全国各地一些农村还都有存在(敦煌城里也还有,前些年莫高窟也有)。稍微不同的是现在一些厕所内是将平板改为水泥板,方洞变为长条状洞。这幅图虽然是依据佛经故事绘制,表现的是悉达太子降生后出现的三十二种祥瑞之一的“臭处更香”(即臭处变香)。但它非常真实地描绘了近一千五百年前敦煌地区的厕所形象,同样也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相应的环保卫生设施。

敦煌壁画中卫生环保的厕所、浴池

北周第290窟 窟顶东披 佛传 · 蹲厕

家庭或公共的浴室、浴池既是一种卫生设施,也是衡量环保意识的一个标准。莫高窟隋代第302窟窟顶西披《福田经变》中依据有关经文所绘制的浴池,规模不大,池中有两人正在洗浴;浴池周围植有果树;尤为重要的是,画面中还绘有通往室外的排水沟。

敦煌壁画中卫生环保的厕所、浴池

隋代第302窟窟顶 福田经变 · 浴池

佛教鼓励佛教徒修建浴池,据《佛说诸德福田经》载,“修福”有“七法”,为:“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赢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其中修建浴池的功德意义排列在第二位,与建果园、植树木的意义同样重要。另外,经文中指出修造厕所也具有重要的功德意义。在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将建果园、植树木、修浴池、造厕所等行为赋予积功德的意义,无疑有利于大大促进广大佛教徒环保意识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