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說,“蠢是最大的疾病,這比癌症還壞”孔子教你三點鑑人之術

在2019年冬季達沃斯論壇上,馬雲在用人上表示,我總是找比我更聰明的人。馬雲說,他用人有兩個標準,其中,第一是要聰明,而且比他自己更聰明。“我覺得蠢是最大的疾病,這比癌症還壞,因為癌症都能治好,但是愚蠢是沒法治的。” 馬雲說,“我在僱人的時候,我總是找比我更聰明的人。” 而且他還會找那些四五年後可以當他上司的人。第二點是個人的性格,馬雲需要非常積極、很正能量的人,且不是很容易放棄的人。

馬雲說,“蠢是最大的疾病,這比癌症還壞”孔子教你三點鑑人之術

在識人上,孔子也有自己的一套鑑人之術。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孔子觀察人,“視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麼; “觀其所由”,知道他的來源、動機;“察其所安”, 再看看他平常做人,能不能安於現實。一個人做學問,如果平常無所安,就大有問題。有些人有工作時,精神很好;沒有工作時,就心不能安,可見安其心之難。

馬雲說,“蠢是最大的疾病,這比癌症還壞”孔子教你三點鑑人之術

“視其所以”,是指要了解一個人,就要看他做事的目的和動機。動機決定手段。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蘇秦為揚名於天下而“錐刺股”,易牙為篡權而殺子做湯取悅於齊桓公。我們要看他做什麼,更要看為什麼這樣做,要透過荷葉看到藕。如果我們僅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我們對人的認識又有多少呢?齊桓公被易牙所謂的忠誠所感動,結果落了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

馬雲說,“蠢是最大的疾病,這比癌症還壞”孔子教你三點鑑人之術

“觀其所由”,就是看他一貫的做法。君子也愛財,但君子和小人不同,小人可以偷,可以搶,可以奪,甚至殺人越貨; 君子卻做不來, 即使錢財如同身旁的鮮花隨意採擷,他也要考慮是不是符合道。有時候不在乎做什麼、做多大、做多少,而要看他怎麼做,官做得大, 卻是行賄得來的, 錢賺得多,卻是靠坑蒙拐騙得來,都為人所不齒。

“察其所安' 就是說看他安於什麼,也就是平常的涵養。比如心浮氣躁, 比如急功近利,比如眼紅心跳,比如一有成績就自視甚高、目中無人,比如一遇挫折就垂頭喪氣、怨天尤人,等等, 都是沒有涵養的表現。這樣的人,做事有可能半途而廢,交友有可能背信棄義。只有踏實安靜而不被身外之物所包裹的人才能有所成就。 想想吧,越王勾踐如果沒有靜心,怎麼能臥薪嚐膽?司馬遷如果沉不下心,宮刑的痛苦還不纏繞終生,哪還有什麼心思寫《史記》?韓信如果沒有靜心,早成為流氓的陪葬品,還能幫助劉邦成就霸業?靜心是在寂寞中的堅韌,在困苦中的達觀,在迷離中的堅定,在庸常中的高貴,在失敗中的自信,在成功中的沉穩。 有如此品質的人,誰又能懷疑他呢?

馬雲說,“蠢是最大的疾病,這比癌症還壞”孔子教你三點鑑人之術

用這三點去識人,又怎麼不能夠把人看明白呢?孔子連說了兩遍,孔子似乎在肯定,又似乎在提醒人們做到這點又是多麼不容易!

由此可見,識人是一門高深的藝術。這就要求我們在識人的時候要識其本質,同時還要注意其優點和缺點。每個人都具有交往的天性, 希望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規避陷阱, 遊刃有餘,而且都想在人生中交到益友,邂逅知己,這一切當從識人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