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線養殖技術工作者分享:養蝦肥水的誤區和正解

十年一線養殖技術工作者分享:養蝦肥水的誤區和正解

肥水又稱培養基礎餌料生物,是放蝦苗前必不可少的環節。它具有餌料培養簡單、節約成本和效果顯著等優點。

筆者十年來在生產第一線從事對蝦養殖技術工作,發現許多蝦農對肥水工作存在許多誤解。為此,特談談肥水時應注意事項,供參考。

 


十年一線養殖技術工作者分享:養蝦肥水的誤區和正解


 

一、肥水時間

筆者在肥水時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肥水初期,約從施肥後第3-4天開始,由於單細肥藻類迅速繁殖並進行光合作用時,消耗二氧化碳,引起酸鹼度(pH)升高,有時達到9.5,甚至更高。但到第15天以後,逐漸下降,到第20天左右,pH值降到8.3左右。這個pH值,最適宜對蝦生長。這個時候的水色、透明度和浮游動物都處在最佳狀態,最適放苗。因此,施肥時間,應安排在放苗前20天左右最好。

以往有些蝦農經常在肥水時遇到這樣的難題:就是肥水的結果是pH值升高,不肥水又沒有浮游生物,既影響幼蝦生長,又影響水質環境。因此,合理安排肥水時間,掌握肥水特點和規律,對指導養蝦很有意義。

到目前為止,還發現有些蝦農不肥水就放蝦苗,認為不肥水,水中也撈到浮游動物,既可節約肥水成本,蝦也能生長,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因為不經肥水的池塘,池塘浮游生物量少,不利於對蝦生長。

二、肥水方法

 

許多蝦農反映,蝦塘施肥後,水肥不起來。一旦肥起來,很快又變清,反反覆覆,很難培養藻類。

經瞭解,許多蝦農為了“徹底”毒塘,將養殖水體中所有的敵害生物(魚和白蝦)、細菌、病毒、病原體殺死,防止蝦病發生,採用了全水體消毒方法。養殖水體有多深,就用多深水體消毒。這種毒塘的目的和願望是好的,但效果適得其反,副作用大,弊大於利。

以上用進滿水的方法毒塘和消毒,敵害生物及各種病原體當然會殺死,但池中各種有益生物,其中包括各種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也被殺死,這些生物被殺死後,水體變透明,變清,看到池底。在這種水環境中,已不存在藻種。沒有藻種,當然就沒有繁殖藻類的親體。這就是施肥後水難肥的原因。這種水體由於藻類少,即使培養一定水色和透明度,也不持久,所以水色反反覆覆,很難肥水。

正確的毒塘方法,是進水10釐米左右,以剛淹沒池底灘面為準。這種水體既能把池底細菌、病毒殺死,也能把敵害生物殺死,又節約成本。若水深為10釐米時,毒塘費用為15元/畝,若1.5米時,費用增加15倍,費用為225元。10畝則為2250元。

用以上方法毒完塘後2-3天,即用80目網紗過濾進水,防止魚類、蝦幼體或卵,以及大型浮游動物進入塘內。這時進的水,帶進大量浮游生物,即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這些浮游植物在施肥時,吸收營養鹽,24-48小時內即可培養出良好水色和透明度。浮游植物迅速繁殖又為浮游動物提供飼料,浮游動物又迅速繁殖,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時剛放下的蝦苗,在良好環境中便迅速生長。

過去和現在都有書刊介紹,用多次施肥方法肥水:第一次進水30-50釐米即施肥,待水色和透明度調節好後,再把水位加高,進行第2次施肥,或第3次施肥。其根據是,水位低容易升溫,有益藻類生長。筆者曾對此做過對比試驗,試驗結果表明,一次性肥水不論效果、時間和成本,都比多次進行肥水好。

三、肥水物質

筆者長期在廣東、廣西和海南從事對蝦飼料售後技術服務工作,併到過越南講學,接觸到許多蝦農。發現不少蝦農用花生麩、米糠和雞屎等肥水。並聽到蝦農講,這些都是某專家教授教他們使用,這裡面有些是錯誤的。

上述肥水物主要成份是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等有機物質,均不易溶於水,不易被單細胞藻類吸收和利用。沉積池底後會腐爛發臭,汙染底質,留下隱患。同時成本增高,又增加蝦農負擔。

筆者在廣東斗門和廣西北海聽到反映,發病蝦塘有80%是使用雞糞肥水,而用無機肥,例如尿素和過磷酸鈣肥水的蝦塘,基本上不發病。

廣西欽州和廣東湛江有些蝦農用雞糞肥水,效果也不錯,但他們使用方法是這樣:在蝦塘邊建一個水泥池,把雞糞倒在池內加水發酵,再加石灰及其它消毒劑消毒。待使用時,攪勻,並用網紗過濾後,用水全池潑,不用雞糞渣。

使用哪些物質肥水,應由池塘底質狀況決定。一般來說,泥質和沙泥質池塘,直接用無機肥效果最好。沙質底、高位池和鋪地膜池塘、肥水時困難些,可用無機肥和有機肥相結合的方法,效果較好。

以往和現在有許多蝦農,養蝦熱情很高,也捨得花本錢,用蝦片、豆醬、雞蛋,甚至買豐年蟲孵化喂蝦。其實這些都沒有必要。從經濟角度講,浪費資金;從保護環境來講,容易汙染水質。因為經過肥水的蝦塘,在水色和透明度都適合的條件下,存在大量浮游動物,只要用大於或等於30目網紗在池邊輕輕一撈,倒到透明玻璃杯內,加水稀釋,就可以清楚地看見許多密密麻麻的浮游動物在遊動。幼蝦最喜歡吃這些浮游動物。這些浮游動物具有不飽和脂肪酸,是幼蝦最優質餌料。一般水深1.5米,每畝放5萬尾蝦苗的蝦塘,在放苗後15-20天內,不用投飼料,幼蝦都正常生長。

四、水質追蹤

有些蝦農認為,放蝦苗前進行肥水,是為了培養浮游動物給幼蝦吃。開始投人工配合飼料,對蝦不再吃浮游物,改吃配合飼料,水色和透明度並不重要。更有甚者認為,水越清,水就越乾淨,水質就越好,這更是大錯特錯。

須知,肥水最重要作用之一,是增加氧氣。池塘通過肥水,改變了水色和透明度。而水色和透明度主要是由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決定。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透明度就越低。浮游植物的作用,是能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氣。浮游植物越多,則放出的氧氣就越多。凡養過蝦的人都知道,天氣好,不下雨,蝦不容易發病。

相反,若是陰雨天,特別暴雨、大暴雨或颱風天氣,蝦最容易發病。蝦發病原因很多,最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以上天氣來臨時,浮游植物光合減弱,供氧量自然減少。據報道,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的含量佔海水池塘溶氧收入可達91.3%-100%,是池塘中氧氣的主要來源,而大氣的擴散作用在池塘溶氧收入中僅在5.3%-7.8%。同時,浮游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又吸收池內豐富的無機鹽類,是池內生物鏈的重要環節。因此,浮游植物是穩定蝦池生態環境的核心,是保持池塘生態平衡的主力軍。

廣東新會市大鰲鎮著名養殖戶伍福根有600餘畝蝦塘,他從實踐中認為,透明度在8-13釐米時最好,這也是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在這樣蝦塘養殖的南美白對蝦、顏色鮮豔透明,彈跳力強。而透明度在50釐米以上的蝦塘,養殖的蝦往往紅須、紅尾、彈跳力也不如前者。

有些蝦農不認識以上調節水體透明度的重要性,往往錯過調節水質的時機,給對蝦養殖帶來損失。廣東珠海斗門一養殖戶養殖一個10畝塘的南美白對蝦,在放苗後十餘天,水突然變清,可清楚地看到幼蝦在池底遊動,蝦農對此還很高興,說蝦苗活力好,成活率高。但筆者當即指出,應立即施肥、改良水質、培養藻類,否則會引起嚴重後果。但該蝦農不以為然,還以為是嚇唬他,不採取措施處理。事後第三天,筆者接到該蝦農電話,說有發病蝦出現,有蝦停在池邊。這是由於水中缺少藻類,導致缺氧,引起對蝦產生應激反應的結果。事後儘管採取措施處理,但損失還是不少。

及時處理水質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水色剛開始變淡,立即施肥時,施用的肥料很少,水色很快就恢復正常。相反,遲半天、一天、甚至更長一些時間,全池水都變清,花的代價就更大,施肥量也大增,增加開支,更不合算。

在養蝦過程中,最常出現的不正常水色有兩種:

一是突然變清看到池底。

二是變濁水,呈乳白色。引起原因主要是天氣突變,或是缺氧,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或是浮游動物暴性繁殖,大量攝食藻類所致。

處理方法如下:如果是水突然變清,應及時排走10-20釐米水,再加進10-20釐米水;如果隔壁蝦塘水質好,對蝦生長也正常,可接3-5釐米高度的水過來。這些措施可補充藻種,方便肥水。抽完水後,應立即施肥。如果是乳白色濁水,可採用如下措施處理:

①用些消毒藥物,殺死部分浮游動物,但所用藥物濃度以對蝦安全為前提。

②停止喂料1餐,目的是讓蝦飢餓,搶食部分浮游動物。

③換水5-10釐米。

④立即施肥。施肥時,應在晴天上午進行、陰天,特別是雨天不要施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