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蝦、養魚多年,這些進水細節你未必知道|養殖戶必讀

養蝦、養魚多年,這些進水細節你未必知道|養殖戶必讀

首先要考慮的當然是水源。進水前測一下幾個指標,包括pH(最好在7.5-8.5範圍內,太低太高都可能是嚴重汙染的水)、鹽度(與池塘鹽度一致)、硬度(50dh以上)等,總鹼度由於波動太大,檢測意義不大(但肥水之後檢測就非常重要了,一般60-120較好)。

其次,建議要適當抽多點水(1.2~1.5m以上,消毒後要抽排掉20~30公分的底水)。進水並沒有特別明顯固定的時間段,不過最好在白天進行,儘量用大寸泵抽水(6寸以上)。由於進水後要經過消毒,現在養殖常用的漂白粉,靜置兩三天後會絮凝沉積,所以最好通過底排汙系統或抽水系統,抽排掉底層水20-30公分(尤其是放苗適應後會沉底,這層底水如果不排掉,不利於苗種正常生長,甚至還會導致死亡),而我們最適合放苗的水深為0.8-1.2m,所以,要保證排掉20-30公分水後仍然保持有0.8-1.2m的水深,需保證前期進夠一定量的水。

養殖中後期加水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加水的時候對水源要求更高,需要考慮整個養殖區域,包括上下游是否有人排水汙染,防止交叉感染;陰雨天氣,東風,悶熱,大潮期(一般農曆初一、十五)以及蝦苗蛻殼期都不適合加水;加水不能一次性加太多,以防引起應激,可以1-3公分/天的頻率增加加水量,如果水質惡化,需要換掉至少50%的水,也需要分幾次逐漸增加,可以第一次換掉5公分,然後按3-10公分每天的增加幅度增加換水量。

進到池子裡的水要注意消毒,改底,補菌(一般使用EM菌),同時適當補充氨基酸保菌保藻;有條件的可在剛開始進水的前3天晚上22:30-23:00補鈣以防應激性蛻殼。

養殖過程中進水是很好的選擇,一,加入新鮮的水源,池塘水質活力更好,不易老化,起到穩水的作用,尤其是高溫天氣;二,加水同時也在增氧,對蝦活力更好,免疫力更強。

加水需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問題:

一,外源水是否乾淨,有害藻類是否多

二,自己池塘的水質是否適合加水,比如藍藻甲藻較多,越加水,有害藻繁殖越快

三,蝦的情況和天氣是否適合加水,翻風期、用藥期、蛻殼期、發病恢復期等,不宜加水,避免因加入未消毒的水源帶來風險

四,加水應該注意不要一次加太多,以免引起池塘水質變化。水源富營養化的謹慎加水或晚上少量加入,避免造成池塘水濃或有有害藻類起來

五,加水之後,注意補充鈣鎂和水質的消毒處理。之後觀察蝦的變化(體色、活力、吃料情況),以相應的做出反應,是停止加水還是間隔幾天再加水。

養殖前期加水一般是加經過消毒處理的淡水(前期加淡水蝦長速快),且在對蝦大量蛻殼期不加水。其次,養殖中後期加水多為加經消毒處理的鹹水,有助於對蝦硬殼結肉。隨著養殖時間的延長,水位逐漸加深,以滿足對蝦對空間分佈的需求。

加強水質調控,是奪取池魚優質、高產的必要保證。而給魚池加水是調節魚池水質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措施。為達到理想的效果,在加水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酌情加水。加水要根據天氣變化、氣溫高低、水質等情況靈活掌握。養殖普通魚類,一般每隔10天左右向池塘加水1次。如天氣酷熱、溫度高、水質過肥,或陰雨、悶熱天,加水的間隔時間應縮短。

清晨加水。給魚池加水,最好選擇在清晨進行。因為夜間無光照,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停止,水體中各類生物的呼吸還須耗氧,到清晨3~5時會降到最低值。所以,選擇清晨給魚池注入新水,增氧效果最明顯。魚池白天一般不宜加水,因為白天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水中溶氧充足,此時注水不但不能增氧,反而會使水中溶氧逸出。

加註活水。注入魚池的水必須清新、無汙染、溶氧充足且溫差不宜過大,一般魚苗池溫差不超過2℃,魚種池溫差不超過5℃。抽水時應抽取水源上層水,一般將抽水管插入水面下30釐米左右,這樣的淺層水有機質含量低、溶氧含量高、水溫與池水溫度相近,注入池塘後會有利於魚的生長髮育。

加註方法要得當。加水前應排出池塘底層部分原池水,然後注入新水,並且進水口用密眼網過濾,嚴防野雜魚、敵害生物進入魚池。加水時應將注入的新水沿著池水的上層水平線衝入,這樣可促使上層水攪動,超到增氧的作用。切忌讓水流從高處落下,以防池底沉積物、腐殖質泛起汙染水質。

適量加水。加水量過少達不到加水的目的,加水量過多易使水中浮游生物密度降低,從而影響魚類攝食與生長。一般每次加水深度以20釐米~30釐米為宜。當池中發生缺氧,或池水惡化時應放出1/2~1/3的原池水,再加註新水。

補肥培水。池塘注入新水後,往往水質肥度減弱,水體顏色變淡,所以應及時適當補施化肥,培養浮游生物,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使池水的透明度達到30釐米左右,確保魚類在豐富的餌料生物和良好的水質環境中健康快速生長,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