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風物君語-

雲南的地兒,四川的味兒


如果說雲南的地圖是一隻正在開屏的孔雀,那麼昭通就是這隻孔雀的頭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一腳踏三省”的雲南昭通。製圖/Paprika


位於雲南東北部的昭通,“彩雲之南”的氣質並不昭顯,反而更像是一塊四川“飛地”,孤懸於雲貴川之間。大約是和四川地緣靠近的緣故,昭通對四川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常有人戲稱昭通為“三川半”


在明朝至清雍正六年之前,大約三百多年的時間,昭通還曾經由四川管轄。而近代昭通出土的部分文物,大多帶有明顯巴蜀文化特徵。甚至在現代的早些時候,昭通最北部的綏江縣,快遞地址都要寫成“四川省宜賓市其他區綏江縣……”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雞鳴三省的孔雀頭

提及大西南,雲貴川三省的名字,總是相依出現。而雲南昭通,就坐落在這三省的交界地帶。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位於曲靖會澤和昭通交界處黑頸鶴自然保護區的念湖。攝影/方托馬斯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冬季烏蒙山放牧景觀,烏蒙山地區包括貴州省六盤水市,貴州省畢節市,雲南省曲靖市,雲南省昭通市。攝影/阮衛明


雖同屬於昭通,昭通各縣區人的生活習慣,卻各不相同,頗有些三省交融的“混血”之感。在生活習慣上,南部的巧家、魯甸縣,類似於雲南曲靖;東側的鎮雄、威信等縣,接近於貴州畢節;而西北側的綏江、永善等縣,又像極了四川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上圖:大山包的紅土地景觀,下圖:昭通魯甸龍樹村,九月蕎麥和燕麥收穫季節山上形成了不同色塊。攝影/邱鋒


其中“混血感”最濃的,還屬一個叫做“雞鳴三省”的地方。


在這片峰聳水秀的峽谷,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之間的分界,一眼便知。一道峽谷,將三省的邊界安排得明明白白;發端自昭通烏蒙山區的赤水河,自峽谷中蜿蜒流經,與來自於貴州的渭河相遇後,匯成新的赤水,衝著四川攜手東去。


站在昭通的岸邊,看著兩條河流匯聚後形成的浪花,颯爽地拍擊崖壁,蒸騰出繚繞的霧氣,頗有些“逝者如斯夫”的慨嘆。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紅軍在長征途中,於昭通一帶巧渡金沙江,而後在昭通花房子一帶,召開了著名的“雞鳴三省會議”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金沙江流過昭通巧家金塘鄉。攝影/邱鋒


處於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銜接地帶的昭通,海拔相對較高,與之相匹配的,則是較寒冷的低溫。不同於四季如春的昆明,別號“秋城”的昭通,莫名有些蕭瑟之感。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彝良小草壩秋色。攝影/邱鋒


由高山、峽谷塑造的昭通,最高海拔達4040米,最低海拔只有267米。山陡谷深的昭通,是天然的水力發電站。白鶴灘水電站、向家壩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

等多處巨型水電站,在昭通聚集。


其中最為雄偉的,莫過於金沙江畔的溪洛渡水電站。它的發電量,不僅可以滿足雲南、四川兩省的用電需要,還可以供給華東、華中地區,是中國“西電東送”的骨幹工程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溪洛渡水電站。


而仍在修建中的白鶴灘水電站,則極具科幻感。宛若《流浪地球》中的地下城,白鶴灘水電站的發電核心,就內嵌在一座“地下城”之中。甚至有網友表示,白鶴灘水電站鳥瞰圖,像極了停靠諾亞方舟的船塢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昭通昭通,不昭不通?


大抵三省交界的城市,在交通上多閉塞不便。加之地貌略微險絕,昭通的現代交通多少有些滯後。然而時常被當地人調侃為“不昭不通”的昭通,在古時候,卻是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


戰國時期,秦國避開群雄爭霸的中原戰場,自漢中平原繞道蜀中,將古蜀國納入秦國的版圖。秦國的胃口卻不止於此,對古蜀西南的“蠻夷之地”,亦野心勃勃。由是,李冰出任蜀郡太守後,在修建都江堰之餘,以積薪燒巖的古法,劈巖開路,想要開闢一條由蜀入滇的通道——僰(bó)道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鹽津豆沙僰人懸棺。攝影/邱鋒


大多時候,拓荒者的意義,首創精神要遠超最後的成果。即便在今天,對於許多國家而言,修建道路仍是一件工程巨大的工程。對當時的秦國來說,修路耗時耗力,絕非是一件易事。加之蜀郡巖堅石硬,李冰修建的僰道,只打通了成都至宜賓一段


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國一統天下,將軍常頞入蜀,他不但把李冰開鑿的僰道延長至朱提,也就是今日的昭通,更將這一窄道拓寬為五尺,之後,五尺道逐漸取代僰道,成為了這條秦代官道的名稱。


“烏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來第一城。”作為由蜀入滇的第一站,昭通鹽津堪稱五尺道上的咽喉。昭通成為了一面鏡子,不僅拂去了雲南的神秘面紗,也照亮了中原文化。


五尺道昭通段的修建,使得中原和雲南之間,“棧道千里,無所不通”

,道路順暢了,互通有無的商業貿易自然也通暢起來。根據史料記載,漢武帝時,大批中原、巴蜀和東南沿海地區的商人帶著銅、鐵、丹砂、珊瑁等物資,經五尺道自昭通進入雲南地區,而後又從昭通把雲南的馬、牛等運往內地。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鹽津豆沙關及五尺道。攝影/左濱洪


後來,這些中原商人越走越遠,自昭通進入雲南後,再入緬甸,甚至到達印度孟加拉國一帶。而這,也就是學者後來所說的南絲綢之路(南絲綢之路和西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同為我國古代對外交流的主要通道)。


從這一角度而言,昭通非但不閉塞,還是不少古代商人打量世界的窗口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昭通的北出口是鹽津豆沙關,南出口則為五橋並行的魯甸江底鎮。攝影/邱鋒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能商能武的“小昆明”


隨著商業貿易往來的頻繁,昭通與南絲綢之路一同成長。


昭通,不僅可以抵達雲南的中心城市昆明,還可經四川宜賓,連接長江水路。作為雲、貴、川三省物資的集散地,昭通一度商賈雲集,甚至在清末民初時,成為雲南除昆明之外的第二大城市,被人稱作“小昆明”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航拍昭通城,攝影/左濱洪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選擇留在昭通,在不斷地碰撞交融中,形成新的“昭通風格”。今日的昭通古城,可一窺當年的繁華。在這座沒有城牆的老城裡,傳統的官式建築、氣派規整的廟堂、以及街巷密集的民居

,集片成群,甚至還有些民國時修建的法式建築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俯瞰昭通古城,攝影/邱鋒


每到黃昏時分,當夕陽的金光,將城門內油亮的青石街

面照亮,留下路人影影綽綽的身影時,總會有種夢迴過去的錯覺。過往的車馬行人與今日的街景,在石板路上交錯投影,仿若古城的每塊磚縫裡,都震盪著過往喧囂的回聲。


在這些回聲中,“雲南王”龍雲的聲音,格外清亮。


在投考雲南陸軍學校之前,昭通人龍雲和其表弟盧漢,在當地經營木材生意。他們時常利用金沙江水系,伐木順流而下,一路抵達四川宜賓。在與各地商人的往來中,練就了開闊的視野。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龍家宗祠。攝影/邱鋒


參軍後的龍雲,在仕途上一路飆升。1927年,從唐繼堯手中獲得軍政大權之後,龍雲主政雲南長達18年之久。或許是在昭通時的從商經歷,讓他認識了更為寬廣的世界,主政雲南後,龍雲興辦實業、推動稅制和金融改革重視教育的發展,誓在建造一個新的雲南。


發展雲南之餘,龍雲亦心懷天下。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時任雲南省主席的龍雲,主動向國民政府請纓,將4多人的滇軍,整編為60軍出滇抗日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中,都有著60軍“善戰不怕死”的身影。而這些軍人,大多來自於昭通。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火鍋味兒還是米線味兒?


三省交界的地方,文化雜糅交融,在飲食上也多複合多樣。很多時候,昭通人自己都不太清楚,昭通的飲食底色,究竟是川味兒,還是米線味兒的。但

對於辣椒的喜好,昭通和四川有著相似的基因。


昭通,是一座搖曳在炭火上的城市。由炭火烤制的昭通小肉串,不僅是昭通人的恣意江湖,還經常出現在美食紀錄片中,充當主角。區別於西北燒烤的“以大為美”,也不同於東北燒烤的“濃油赤醬”,昭通的小肉串,則有著更為精緻的模樣。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在昭通吃串,怎麼也得五十串起步。視頻來源/紀錄片《人生一串》第一集


早些時候,昭通小肉串多使用幹不動活的老耕牛,牛肉要切成小塊,才更易入味。一根竹籤串起一片牛肉,輕輕鬆鬆就能吃上一把。小巧的外形,並非是昭通小串“出圈”的關鍵,它的決勝秘密,主要藏在那鍋咕嘟冒泡的滷湯裡


在昭通,肉串燒烤之前,要現在滷湯裡“泡澡”,待浸泡入味後,猛火快烤。燒烤時,牛肉內部的滷味被瞬間鎖住,暗紅色的肉質表層,滲出明亮的油脂,顏色逐漸變得鮮豔起來。烤制六七成熟時,揚一把昭通人離不開的乾紅辣椒,帶出竄起的煙火,將烤爐內的氣氛,烘托到極致。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在昭通,吃小串兒辣椒放不夠容易破壞氣氛。圖片來源/《人生一串》第一集


除了烤肉串,昭通人還喜歡烤洋芋。一口大鐵鍋,幾塊柴炭,再加上一塊鋸片,組合成昭通最原生態的模樣。這種“吹灰點心”

,是生活在烏蒙山區的昭通人,最割捨不掉的街頭小吃。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燒洋芋。攝影/邱鋒


烤好的洋芋,又黃又面,用刀片一切兩半,迸發而出的香氣,對味覺極盡挑逗。抹上些辛辣的

“昭通醬”,或是撒點辣椒麵,就可以直接入口。綿軟的洋芋,裹著昭通醬的味道,在齒頰間絲絲蔓延。


出於對洋芋的喜愛,除了烤食,昭通人還把洋芋做成油糕,放進早餐鋪子。在昭通,稀豆粉是油糕的官方CP,而但凡有油糕的地方,就有餌塊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巧家周邊村莊的匠人在製作小碗紅糖,這項傳統的手工製糖技術已延續200多年。攝影/阮衛明


如果早餐能吃上一頓油糕、餌塊、稀豆粉,這一天的滋味才算豐富。烤好的餌塊,抹上辣椒醬,放入油糕包裹起來,一口下肚後,油糕的香酥,餌塊的軟糯,加上辣椒醬的香濃,整個感官世界都充盈了起來。再喝上一口柔滑的稀豆粉,五臟廟也被拂熨得溫和踏實。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煙火繚繞的早餐鋪子,或許是認識昭通的最佳方式。


雲南這個“雞鳴三省”的小城,為何一身四川味兒?

▲ 在昭通,大家開心地共享美食。攝影/邱鋒


- END -

文丨鶯時

圖編 | DCzhang

封圖攝影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特別鳴謝 昭通市邱鋒先生


楊雁舞 《五尺道對鹽津的影響研究》

李競恆 《南絲路昭通段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